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西-中地区须家河组砂岩中富含沉积岩、变质岩及岩浆岩岩屑岩屑组合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西部以富含碳酸盐岩岩屑为特征;南部主要含碎屑岩及变质岩岩屑,东部及东北部岩浆岩、变质岩及碎屑岩岩屑含量均较高。西-中地区须家河组砂岩中矿物组合反映母岩类型繁多,矿物组合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西部以富含石榴石为特征,东北部及南部具有较高的电气石含量,须家河组早期沉积“磁铁矿及白钛矿”组合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须家河组沉积晚期东北部及南部“磁铁矿及白钛矿”含量则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

  • 标签: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重矿物分析 岩屑组合 铁矿分布
  • 简介:通过岩心观察和露头描述,在盆地发现了大量遗迹化石,为该盆地沉积相的确定提供了重要证据。遗迹化石可分为3大类,即形态清晰的动物遗迹化石、逃逸构造和古植物根迹(主要为须状根迹)。形态清晰的动物遗迹化石可分为3大类7属10种(包括2个未定种):①居住迹包括Skolithoslinearis,S.verticalis,Arenicolitesichnosp.,Cylindriumichnosp.,ophiomorphanodosa;②进食迹包括Planolitesbeverleyensis,Pmontanus,Palaeophycustubularis,andPstriatus;③牧食迹包括Cochlichnusanguineus。根据遗迹化石的分布及沉积环境分析.可识别出3个遗迹组合:①Cochlichnu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主要由进食迹和牧食迹组成,形成于潮间泥坪沉积环境,局部地区发育沼泽;②Cylindricum-Planolites遗迹组合,以居住潜穴和进食潜穴为主,遗迹化石的丰度和分异度高,代表了潮间带沉积环境;③Skolithoslinearis遗迹组合.由长的垂直或高角度倾斜的悬食居住潜穴构成,形成于潮间砂坪和水下分流河道.环境水体能量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 标签: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 简介:利用盆地内750口单井资料和26条露头剖面资料,采用单因素编图、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重现了盆地小塘子组的岩相古地理,为正确评价其天然气资源状况和龙门山的演化过程奠定了基础。研究认为,中和南地区小塘子组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西坳陷北部和南部发育角洲沉积,中部发育浅海陆棚沉积。晚世早期,龙门山北段开始隆升,并为盆地提供物源,从而形成西北部的角洲沉积;中和南地区由于地势平缓,波浪和潮汐改造强烈,从而形成障壁砂坝—潟湖沉积;西南部物源来自于康滇古陆。小塘子组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均较高,以Ⅱ型至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且有机碳含量范围较宽,为小塘子组的大面积生烃提供了物质保障。

  • 标签: 古地理 烃源岩 小塘子组 上三叠统 四川盆地
  • 简介:根据盆地西北部中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该套地层的储层集中分布于雷口坡组雷段中亚段,主要岩石为砂屑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以溶蚀孔隙占绝对优势,溶洞和原生孔隙较少,裂缝起到连通孔隙的作用。该套储层属于中孔中低渗的孔隙型和中孔高渗的裂缝-孔隙型。它是在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沉积体的基础经受了表生期和埋藏期岩溶作用的改造,以粒间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的岩溶型储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控制,滩体和岩溶发育部位相叠合的中坝-双鱼石区块,为良好储层的分布区带。

  • 标签: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 简介:通过研究盆地系碳酸盐岩和暗色泥质烃源岩的地化特征,认为烃源岩有机碳丰度普遍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达到了成熟到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中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但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腐泥型,目前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对烃源岩定量评价及资源潜力进一步分析,预测盆地系天然气潜在资源量及资源丰度都相对较高,储集条件好,具备形成有效气田的条件.

  • 标签: 三叠系 烃源条件 生烃强度 资源潜力
  • 简介:据现有资料,阐述了盆地系含钾性及找钾的现实意义。同时论述了在盆地找寻大型固相可溶性钾矿之难度,提出了开辟富钾卤水或含钾卤水──液态钾矿资源的找矿工作是突破找钾工作的一个重要和有效途径。

  • 标签: 含钾性 海相三叠系 钾盐找矿 富钾卤水 四川盆地
  • 简介:通过研究盆地系碳酸盐岩和暗色泥质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二系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富,碳酸盐岩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Ⅱ1)为主,暗色泥质烃源岩以Ⅲ型为主,具较强的生烃能力,是二系主要生烃层。目前多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通过烃源岩定量评价及资源潜力分析,预测盆地上二生物礁气藏天然气的资源潜量为2.0×10^12m^3。资源量以川东高褶带、南充斜坡带及仪陇—平昌坳陷带等评价区带相对较高;资源丰度以大巴山前南带、大巴山前北带及仪陇—平昌坳陷带等评价区带相对较高,渝东坳褶带、川东高褶带及南充斜坡带次之。勘探的主要区域为仪陇—平昌坳陷带、川东高褶带和大巴山前南带个区带,目前应主攻仪陇—平昌坳陷带,继续深化川东高褶带和大巴山前南带,开拓南充斜坡带和渝东坳陷带。

  • 标签: 上二叠统 礁滩气藏 烃源条件 生烃强度 资源潜力
  • 简介:盆地东北部普光构造系飞仙关组储层为一套残余砂屑、藻屑鲕粒白云岩和残余鲕粒白云岩。经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溶蚀孔、洞和裂缝十分发育。储层厚度大,储层孔隙度0.44%-26.4%,平均7.61%;渗透率0.0linD-3554.1mD,平均26.3mD,含水饱和度1.8%~51.13%,平均13.5%;毛管压力曲线的排驱压力0.08MPa~24MPa,饱和度中值压力0.2MPa-67kIPa,与同类碳酸盐岩相比,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好,含水饱和度低,是本区储层最发育、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图6表1参5

  • 标签: 四川盆地 东北 飞仙关组 气藏 储层评价
  • 简介:根据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甲烷同位素分布特征以及和同系物的系列碳同位素值关系,可判断其天然气为有机成因;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碳同位素富集系数,明显高于下伏层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富集系数,与部分侏罗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富集系数较为相近。利用天然气碳同位素富集系数与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值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以成熟的煤型气为主,部分气藏为成熟的油系—煤系的混合气,少数构造的须家河天然气为高成熟的油系-煤系混合气。

  • 标签: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类型
  • 简介:盆地系具有较为优越的成盐条件,通过对含盐岩系及盐类沉积物在地史进程中变质演化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沉积成岩的演化模式,阐明了水溶、热熔交替叠加的变质作用对富钾卤水及含钾盐类沉积在成因的重要意义,并对盆地东北部及西部寻找富钾卤水的远景提出了评价。

  • 标签: 三叠系 含钾岩系 富钾卤水 变质演化 四川盆地
  • 简介:盆地西部坳陷区内晚-早白垩世地层、沉积相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南部存在侏罗千佛岸组,中南部有较多的角洲相沉积;讨论了沉积相的时空展布规律,这对区内-下白垩沉积-层控矿产的研究和油气资源勘探均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地层 沉积相 沉积体系 晚三叠-早白垩世
  • 简介:世海水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演化是二纪—纪生物群体灭绝事件之后全球生态萧条与重建时期地球碳循环的重要记录,为地学界长期高度关注。文中测试了盆地宣汉渡口和重庆北碚下及相邻地层258个海相碳酸盐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以便探讨早世海水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演化。这些样品对海水碳同位素组成具有不同的保存性,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第一、段保存较好,而嘉陵江组第二、段保存较差。基于氧同位素可以更为敏感地反映海相碳酸盐成岩蚀变性的原理,在碳、氧同位素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以δ^18O〈-7.5‰为剔除标准,筛选出近200个有效数据建立了碳同位素演化曲线,该曲线与前人在贵州建立的同期曲线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曲线显示出海水碳同位素组成的巨大波动,变化幅度达8.55‰,包括2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第1个旋回由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第一段组成,第2个旋回由嘉陵江组第二段、第段和部分第段组成,同时还包括若干短周期的次级旋回。利用曲线形态与前人建立的同期曲线进行了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比,飞仙关组可大致与Induan阶对应,嘉一段可大致与Smithian亚阶对应,嘉二段、嘉段和嘉段下部可大致Spathian亚阶对应;绿豆岩作为下—中界线其位置可能偏高,下—中界线应该位于绿豆岩之下的嘉段内部。早世海水碳同位素组成高频率大幅度的波动指示了生物大灭绝后环境的不稳定性,其中菌藻类等微生物灾后过度繁盛,可能导致了有机碳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埋藏和海水碳同位素的正漂移;而碳同位素大规模的负漂移可能与甲烷水合物释放带来的轻碳有关。研究认为,白云岩所在的地层段往往具有更高的δ13C值,这可能说明微生物活动、白云岩形成和海水δ^13C值升高之间的有�

  • 标签: 下三叠统 生态重建 海相碳酸盐 碳同位素 四川盆地
  • 简介:无霜:受季风影响的我国东部地区常常遭受各种灾害的侵扰,但有个地方是例外,这就是盆地,尤其是盆地中的成都平原。盆地享有季风之利,而无季风之害。

  • 标签: 四川盆地 东部地区 成都平原 季风 灾害
  • 简介:无霜:受季风影响的我国东部地区常常遭受各种灾害的侵扰,但有个地方是例外.这就是盆地.尤其是盆地中的成都平原。盆地享有季风之利,而无季风之害。

  • 标签: 四川盆地 东部地区 成都平原 季风 灾害
  • 简介: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盆地的地质特点。然后具体分析盆地的地震原因和盆地基本构造格局,最后,汇总盆地历史上七级以上的地震记载。

  • 标签: 四川盆地 地震原因
  • 简介:盆地东部下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的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经历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引起,形成的粉晶交代白云石构成了现今白云岩的主体。飞仙关组早期白云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埋藏重结晶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结构类型。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孔隙多为原岩中继承而来,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发育的意义并非创造孔隙,而是保存已有的孔隙。由于白云岩化作用发生的时间早以及白云岩的抗压溶性质,原生(鲕)粒间孔以及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鲕模孔/粒内溶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鲕滩相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

  • 标签: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鲕滩相储集层 白云岩化作用
  • 简介:摘要:盆地的富钾卤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赋存于早中世嘉陵江期-雷口坡期的储集层中。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实测地质资料及研究成果,通过盆地的演化、沉积相特征的分析,结合古水文地质分析的方法,对盆地早中世的含水系统进行了古水文地质的分期与分区。研究认为盆地早中世富钾卤水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个水文地质时期,沉积作用、淋滤作用、埋藏-构造作用以及构造-(埋藏-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含水系统的演化在空间又因地壳运动而有所差异性,在空间分为龙门山断裂-龙门山前断裂褶皱带、龙门山前断裂褶皱带-华蓥山以及华蓥山-明月峡一带及蜀南地区个区域。

  • 标签: 四川盆地 富钾卤水 早-中三叠世 岩相古地理 古水文地质期
  • 简介:从秦国中心的关中平原向南翻越秦岭,穿过汉中盆地,即达广袤、富庶的盆地盆地,群山环绕,面高大的山脉将盆地与周围地区分隔开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单元。切开盆地北缘的嘉陵江将盆地与关中平原连接了起来,形成中国西部地区南北向一条重要的文化通道和文化走廊(图一)。

  • 标签: 四川盆地 历史人文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 中国 西部地区 关中平原
  • 简介:盆地是中国剑龙类恐龙化石产出的集中地,主要包括华阳龙、沱江龙、巨棘龙、重庆龙、嘉陵龙、营山龙6属。除嘉陵龙外,另外5属均有腰带结构保存。剑龙类腰带是除了骨板外另一个重要的鉴定特征。该五属分布在4个连续的化石层,形成盆地的侏罗纪剑龙一条连续生长线。剑龙类腰带特征主要体现在髂骨、坐骨和耻骨的形态,根据其特征,可找到剑龙类从比较原始类型到进步类型的演化关系。盆地剑龙类有一个从华阳龙-重庆龙-巨棘龙-沱江龙-营山龙的演化过程,太白华阳龙是最原始的剑龙类,巨棘龙继承了部分原始性状,但它比华阳龙更为进步,巨棘龙应该是处于华阳龙和沱江龙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且与沱江龙的亲缘关系更近,是一类进化中的剑龙,营山龙位于盆地剑龙类演化的顶端。

  • 标签: 剑龙 腰带 演化 四川盆地
  • 简介:盆地中二茅口组形成于中二世中晚期。通过分析盆地中二茅口组露头剖面岩性特征、对比广元寺长江沟露头剖面碳氧同位素变化趋势与沉积层序发育特征,将茅口组划分为2个可全盆地追踪的Ⅱ型级层序,并分析了茅口组级层序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对钻穿中二茅口组典型井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开展频谱分析,识别出多种具有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的高频旋回,并计算出茅口组沉积的平均速率及沉积时限等相关参数。最后,采用数字滤波消除掉其他次要旋回因素的影响而仅保留与主控因素相关的旋回信息,建立茅口组的高频层序划分方案。结果表明,茅口组级层序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控于构造升降及全球海平面变化;茅口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明显,其中长偏心率旋回(413.0ka)和短偏心率旋回(123·0ka)分别是形成级层序(准层序组)和五级层序(准层序)的主控因素,与之对应的平均旋回厚度在龙17井区分别为13.44113和4.31m,在安平1井区分别为16.03m和4.68m;茅口组大约发育15个级层序,其发育时限大约为6.11Ma;根据构造背景曲线和长偏心率旋回曲线的叠加曲线划分高频层序,其高频层序界面更加接近实际地层的发育情况。

  • 标签: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 米兰科维奇旋回 高频层序 频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