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质内长径≤2cm的小胰腺癌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胰腺MRI检查发现胰腺占位的资料,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胰腺肿瘤且病灶的长径≤2cm者小胰腺癌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0±8岁)。在MRI工作站上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缘、信号及强化方式、病灶远端胰腺实质及主胰管的情况、其他合并症。结果6例小胰腺癌的癌结节最大径为1.5±0.2cm(1.3~1.8cm),位于胰头2/6、胰体3/6、胰体尾交界部1/6,癌结节在压脂T1WI上SI结节/胰腺=0.75±0.09(0.62~0.86);增强后动脉期SI结节/胰腺=0.55±0.06(0.5~0.65)、静脉期SI结节/胰腺=0.71±0.14(0.51~0.92);癌结节远端的主胰管呈轻-中度扩张、最大径为4.1±1.9mm(3~8mm),主胰管近癌结节处笔尖样狭窄伴“主胰管截断征”出现率为100%。结论长径≤2cm的小胰腺癌系乏血供肿瘤,其侵犯主胰管均出现“主胰管截断征”,MRI能很好地评价较小胰腺癌本身、癌肿远侧胰腺改变、胰胆管改变等。
简介:摘要目的对76例肺间质疾病16排螺旋CT表现的研究。方法利用回顾分析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肺间质疾病治疗的76例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方法对肺间质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加以行为干预、心理疏导以及生活习惯等护理管理为辅,做好疏导工作,减轻病患的心理负担。结果通过对肺间质患者的16排螺旋CT扫描发现,分布于中央间质即支气管和血管周围有25例,分布于周围间质即小叶中心动脉、细支气管次级肺小叶有32例,分布于小叶间隔(静脉)有19例。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6排螺旋CT在诊治肺间质疾病的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助于在长径<5 cm的胃黏膜下肿瘤(SMT)中鉴别胃肠间质瘤(GIST)和良性肿瘤的CT特征,构建一种简易实用的CT评分法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胃SMT;(2)具有治疗前胃部CT平扫及增强图像。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2)在CT检查前接受过相关治疗;(3)CT显示长径≥ 5 cm。根据以上标准,于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4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作为基本数据集,其中GIST组31例,良性SMT组11例(7例平滑肌瘤和4例神经鞘瘤);并于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6例作为验证数据集,其中GIST组48例,良性SMT组18例(7例平滑肌瘤,1例黏膜下炎性息肉,10例神经鞘瘤)。观察及测量的CT征象为:肿瘤发生位置、肿瘤长径、生长模式、边缘是否规则、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增强是否均匀、动态增强模式、是否伴有坏死、溃疡、钙化及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等。比较基本数据集中GIST组与良性SMT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确定可区分GIST与良性SMT的指标,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征的简单累加数作为其评分,构建一种简易评分分类方法。然后,利用验证数据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该评分法诊断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年龄>46.5岁、非贲门位置、边缘不规则、平扫CT值<45 HU、静脉期不均匀强化、有坏死、无瘤周肿大淋巴结7个临床及CT特征,可提示GIST的诊断(P<0.05);每个特征赋值1分,构建GIST评分法。经与病理学诊断对比,当临界值取3~4之间时(即0~3分提示为良性SMT,4~7分提示为GIST),基本数据集内42例患者均能被正确诊断。采用上述简易评分法,对验证数据集患者(66例)进行评分,以术后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其诊断GIST的AUC为0.97;当临界值取3与4之间时,诊断GIS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100%、72%、91%、100%和92%。结论基于CT构建的胃小SMT简易评分法能够在术前准确区分GIST和良性SMT。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性阑尾炎中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阑尾肿大增粗12例,阑尾粪石5例,阑尾腔内见积气、积液4例,阑尾周围炎15例,局限性脓肿4例。结论MSCT极大地提高了急性阑尾炎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已成为急性阑尾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DAVF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相关文献的复习。结果例1为56岁女性,病程1个月,亚急性起病,逐渐加重,表现为乏力、嗜睡、恶心、呕吐、小便失禁,无法坐稳;例2为53岁男性,病程1个月,急性起病,逐渐进展,表现为意识障碍、行走困难、高级皮质功能减退;例3为68岁男性,病程8 d,急性起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3例患者颅脑CT均可见双侧丘脑低密度影,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丘脑肿胀,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均可见与动脉关系密切的静脉或静脉窦显影。例1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双侧枕动脉-直窦动静脉瘘,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4个月意识清楚,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5分。例2行DSA示右侧颈外动脉参与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症状缓解。术后1年未复发,mRS评分2分。例3行DSA示枕部窦汇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1年多,患者意识清楚,mRS评分5分。结论DAVF引起的双侧丘脑病变是比较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当颅脑CT/MRI示双侧丘脑病变,MRA/CTA出现静脉血管影或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减退时要考虑DAVF。DSA是确诊DAVF的“金标准”,该病的治疗主要以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切除治疗为主。
简介:摘要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以坏死性血管炎、肉芽肿病变为特点的系统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鼻窦炎、中耳炎、肺实质病变、蛋白尿、血尿等多脏器病变。胸部高分辨率CT常见的影像学改变为多发结节或团块影,可伴有大小不等的中央型空洞改变,易与其他空洞病变相混淆。评估患者是否多系统受累,应进行血清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检测,血清或痰液病原学及肿瘤相关检查,评估对抗生素或抗结核等药物治疗的反应,对鉴别诊断有提示意义,并应及早争取病理活检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