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务院《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已颁布一年多,如何落实好该方案中关于“支持国际知名商事争议解决机构入驻”的条款,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鉴于我国现行仲裁法律规范的滞后性,无论是在入驻前,亦或是在入驻后,国际仲裁机构在我国开展仲裁服务均存在障碍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具体涉及约定外国仲裁机构在华仲裁的协议效力、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以及国际仲裁机构的市场准入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深化改革方案》,需以自贸区为试验平台,加快构建相关配套制度,如明确国际商事仲裁机构的准入条件、摸索国际仲裁机构入驻区内的多元模式、调整《仲裁法》部分条款在区内的适用、明确“仲裁地标准”,以及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等。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自贸区 国际仲裁机构
  • 简介:知识产权领域的争议具有高度国际化、高度复杂化、利益保护迫切性以及利益保护隐秘性等特征。仲裁机制兼具广泛可执行性、专业性、高效性和保密性,故在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上海自贸区在知识产权争议仲裁解决机制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进行了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有效改进了仲裁的救济途径,保障了仲裁的专业性程度,提升了仲裁的效率。为进一步完善自贸区知识产权仲裁机制,今后应在立法中对知识产权争议的可仲裁性作出明确的规定,加强仲裁和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对接,并对各项具体制度作出优化改进。

  • 标签: 自贸区 知识产权争议 知识产权仲裁 可仲裁性
  • 简介:国际商事仲裁的灵活性要求仲裁庭在认定涉案事实时不严格拘泥于诉讼中的证据规则。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在举讧、质证、认证等规则上存在一定的冲突,《IBA证据规则》《贸仲证据指引》等软法性文件则试图就这种冲突加以弥合。国际商事仲裁庭审程序中的证据事项应坚持以仲裁庭的自由裁量权为主导,适当考虑来自不同法域证据实践的特殊证据规则,着力实现现代仲裁国际化与自治性优势。

  • 标签: 商事仲裁 证据规则 专家证人 证明标准 证据开示
  • 简介:国际仲裁程序在证据出示、证据调取、证据采认等方面拥有不同于诉讼的非诉化面向。国际仲裁证据规则的协调化要求逐步弥合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证据法律冲突,由当事人与仲裁庭自行决定仲裁证据规则不仅是灵活性的体现,也是仲裁契约性、自治性特征的要求。福盖德、盖拉德、戈德曼合著的《国际商事仲裁》一书被奉为仲裁学界与实务界的经典论著,其在证据章节方面着墨颇多,揭示了国际仲裁程序中书证、证人证言、专家证据等证据规则的独特性。

  • 标签: 证据规则 国际仲裁 证人证言 专家意见
  • 简介: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将迎来众多机遇,如仲裁管辖的扩张、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前景、规则的协调与多元化发展、国际商事仲裁格局的改变等。同时也面临着立法缺陷、地缘政治不稳定、竞争与淘汰的国际环境、ODR发展不足等因素的困扰。因此,需要我国针对客观现实,通过各种举措重新构建我国国际商事仲裁机制

  • 标签: 一带一路 国际商事仲裁 仲裁机构 仲裁规则 仲裁员
  • 简介:“超裁”,一般指仲裁庭超越自身权限作出仲裁裁决,常常在国际商事仲裁纠纷以及相关司法案例中被提及。对此,国际公约、国际示范法以及绝大部分国家法律往往规定,超越自身权限作出仲裁裁决,仲裁裁决将不予执行或被撤销。对《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规定及有关司法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得出“超裁”的三种表现形式:超越仲裁协议、超越仲裁请求、超越可仲裁性。判断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是否“超裁”,要审查仲裁协议(仲裁条款)的内容,要审查当事人仲裁请求范围,要审查可仲裁性。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超裁 撤销 认定
  • 简介: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性时刻,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的现代化任务尤其突出。专业化作为国际商事仲裁现代化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在理论上论证“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商事仲裁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与域外商事仲裁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成熟的仲裁程序相比,国内商事仲裁机制的专业化与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机构设置缺失,有必要构建专业性商事仲裁机构。要实现“一带一路”语境下国际商事仲裁的专业化,就要确立以提供专业化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以设置优化和高效的仲裁机构为原则,为构建专业、灵活的仲裁制度提供保障。

  • 标签: “一带一路” 国际商事仲裁 专业化路径
  • 简介: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在于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参与协商性和法治化。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法治社会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完善。我国传统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主要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等。从这些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现状来看,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受到质疑,行政诉讼的效率有待提高,紊乱的行政信访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加强行政复议过程的协商参与、充分发挥行政诉讼的职能、弱化行政信访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作用。

  • 标签: 行政争议 行政复议 信访 行政诉讼
  • 简介:本文分析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争议解决机制的研究现状以合同范本为对象对合同争议解决机制的类型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它们的选择流程及效率特征,进而从非诉讼方式的视角提出了未来可能的新变化,

  • 标签: 建设工程 施工合同 争议解决机制
  • 简介:第三方资助在国际商事仲裁国际投资仲裁实践中的运用,对传统仲裁程序与制度体系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对第三方所资助的仲裁费用究竞应由谁来负担的问题,不仅取决于仲裁庭的态度,也受到司法审查范围的影响。在Essar诉Norscot仲裁案中,仲裁庭支持了申请人的请求,裁决由败诉方承担仲裁费用,仲裁庭关于费用分摊的决定随后得到了法院的认可。但就该项费用的性质问题、费用可补偿的判定标准问题、资助协议与败诉方不当行为的关系问题,仍然存在颇多争议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第三方资助 仲裁费用 撤销裁决
  • 简介:对一个企业来说,国际仲裁赢了并不代表企业赢了,对于此类纠纷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防患于未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卡塔尔外面的天气很冷,但我们有个领导出庭以后,一个问题下来,衬衫整个都透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法律事务部总经理助理周清华在"2015年中国公司法务年会(北京会场)"上,回忆起"卡塔尔机场国际仲裁案"时如是说到。尽管距离正式开庭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但庭审细节周清华依然历历在目。

  • 标签: 周清华 机场管理 中国建筑 中国公司法 仲裁机构 仲裁员
  • 简介:近日,成都崇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荣获“省级示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称号。近年来,崇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严格管理和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水平。2015年,该院成功处置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40件,涉及金额达3573,结案率达到100%。

  • 标签: 人事争议仲裁 劳动 示范 省级 高素质干部队伍 人事争议案件
  • 简介:国际仲裁在我国的演进呈现出与西方相反的发展态势,即我国只承认机构仲裁。而现代仲裁法的发展特征之一即在于对国内仲裁国际仲裁进行区分。在近3年的中国仲裁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折射出明显的国际化与包容化立场,尤其是在针对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仲裁的开放、中国仲裁机构适用境外仲裁机构仲裁规则的自由等例证。但在无涉外因素纠纷能否约定境外仲裁的问题上,最高人民法院的立场却相对保守,且其裁判理由难以自洽。

  • 标签: 国际仲裁 非内国裁决 UNCI TRAL仲裁规则 涉外因素
  • 简介:仲裁庭越权裁决,是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理由之一。体育仲裁的越权裁决不仅包含超越仲裁协议、超越仲裁请求、超越申辩内容三个方面,还包含超越规则授权的情形。体育仲裁中上诉仲裁和特别仲裁占有较大比例,这两类仲裁与传统的商事仲裁存在重大差别,在这两类仲裁程序中,仲裁庭超越规则授权的情形值得特别关注。裁决书对细微事实认定不明确、裁定赔偿的数额与当事人请求赔偿数额存在略微差异等,不构成越权裁决。中国将来建立体育仲裁机制后,可以效仿国际体育仲裁仲裁的重新审查权力,赋予体育仲裁机构独立于法院的完全审查权力。

  • 标签: 越权裁决 全面审查 体育仲裁 司法审查
  • 简介:国际投资仲裁领域对人管辖权不仅应当包括仲裁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还应当包括主体的主观同意。但近年来,ICSID为扩张其管辖权,不论是主体资格还是主观同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即附加便利机制和无默契仲裁。各缔约国在确定对人管辑权的认定因素时,能借由对人管辖权的扩张来放大CSID的管辖权,同时,应当注意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投资条约时的“同意”方式。

  • 标签: 国际投资仲裁 对人管辖权 主体资格
  • 简介:伴随劳动争议日趋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劳动相关立法在实施中对用人单位及劳动者产生了哪些影响?当前劳动争议表现出哪些地区性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在纠纷解决中有怎样的倾向选择?带着这些问题,本文针对北京市西城区劳动争议的整体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城区劳动争议的现状及其解决方式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针对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目前在纠纷解决中的地位及适用情况等问题,提出了我们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促进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劳动争议 多元化调解 劳资关系 劳动管理 政府购买服务
  • 简介: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是研究与观察国际关系法治化的绝佳素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使得涉及海洋问题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治理在法治化方面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但是,由于《公约》在"精确性"方面有待加强、在"授权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整合,《公约》内部蕴藏了碎片化的基因,这也使得各国在海洋关系法治化道路上遭遇暗礁。特别是《公约》十五部分有关强制争端解决程序在缺少制衡的情况下,更可能被滥用。缔约国都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公约》的解释实践中,使得《公约》成为真正的"公器",体现最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利益,防止争端解决程序的片面利用,造成《公约》解释的碎片化和国际法治的倒退。

  • 标签: 南海仲裁 海洋法公约 强制争端解决程序 法治化 碎片化
  • 简介:本文旨在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结合的角度分析菲律宾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及其对中国在南海争端解决问题上的立场的影响,其立足点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国际法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本文认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要认识到其分类分层次的特点。同时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应尽量通过以符合国际道义和通行国际规则手段来进行.而当代国际法在整体上已经与各国的国家利益大致吻合。对大国来说,国际法还是结盟、遏制和反遏制的工具,也是号召世界的道义力量。在这种认识之下,中国在南海争端解决上的立场,除运用实力外,还要注意国际法的运用,转变观念积极而有技巧性地参与国际争端解决过程。首先要加强相关问题的基础法律研究,在中国的“历史性权利”和“九段线”问题上发展出一套符合当代国际法原则的说辞。其次可以在不接受仲裁庭管辖权的前提下,仍然派出强大法律团队参与到管辖权问题的审理过程.充分将中国的法律理据向全世界阐述,并影响仲裁庭的组成和审理。

  • 标签: 国际法 南海争端 南海仲裁案 国家利益
  • 简介:2013年9月18日,为抗议俄罗斯在北极开采石油,30名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成员乘坐船旗国为荷兰的“极地曙光”号,试图登上俄罗斯的钻井平台。俄罗斯逮捕并扣押了该船只及其人员。2013年10月4日,荷兰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的规定对俄罗斯提起强制仲裁。10月21日,由于仲裁庭尚未成立,荷兰依据《公约》第290条第5款的规定,请求国际海洋法庭作出临时措施的裁决。要求俄罗斯迅速释放被扣押的船只和人员。俄罗斯对此表示其不接受国际海洋法庭的管辖权,并且不出庭应诉。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对中国提起附件七仲裁,挑战中国在南海的权利。在此案中,中国也没有参加仲裁程序。本文通过介绍“极地曙光”号案和中菲南海仲裁案中对于不到庭的判决,分析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对于不到庭的态度。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海洋法庭 附件七仲裁庭 不到庭应诉
  • 简介:基于国际社会在投资条约内非排除措施条款的自我判断性质认定上的严重分歧以及在"即便是自我判断性质的条款(包括明示的自我判断条款与默示的自我判断条款),也不能全然置身于争端解决机构的审查范围(包括实体与程序方面)之外"问题上的大致共识,建议淡化非排除措施条款的自我判断性质区分。国际仲裁庭应在非排除措施的"必要性"审查事项上采纳合理的"最少限制方式"或遵从的"最少限制方式"审查标准。

  • 标签: 国际投资仲裁 非排除措施 必要性 最少限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