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术后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15-08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的下肢大段骨缺损59例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结果59例均获得平均25(13~48)个月随访。未出现再次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出现膝关节受限23例,踝关节受限22例,断端不愈合11例,对线不良8例,皮肤软组织嵌顿7例,钉道感染7例,疼痛难以耐受4例,固定钉松动3例,成骨不良2例。并发症经过手术调整和积极护理均得到对症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和严重后果。结论骨搬运技术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术后护理也较复杂。术前积极宣教,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术后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预防并发症发生。如出现并发症,积极护理。而骨搬运患者出院后患者及其家属较高的依从性是手术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2例,分别给予传统人工假体治疗、骨搬运技术治疗。对比两组关节功能评分、骨缺损长度以及软组织缺损面积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股骨骨折患者髋、膝关节功能(92.03±19.23)分、(85.44±16.00)分,胫骨骨折患者膝、踝关节功能(84.28±21.70)分、(91.02±14.00)分较对照组的股骨骨折患者髋、膝关节功能(76.00±18.13)分、(72.40±15.11)分、胫骨骨折患者膝、踝关节功能(71.77±20.40)分、(84.55±12.00)分明显升高;观察组骨缺损长度(0.38±0.13)cm、软组织缺损面积(0.68±0.19)cm2较对照组骨缺损长度(1.64±0.64)cm、软组织缺损面积(1.70±0.71)cm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后,关节功能、骨缺损长度等均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