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特点,对比分析心肺复苏机、徒手按压复苏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9月期间的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共计60例。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各30例,前者进行徒手按压复苏、后者应用心肺复苏机。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复苏效果及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有效纠正了患者的机体血气状态,复苏效果良好。

  • 标签: 心肺复苏机 徒手按压 心肺复苏 血气指标 复苏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特点,对比分析心肺复苏机、徒手按压复苏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9月期间的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共计60例。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各30例,前者进行徒手按压复苏、后者应用心肺复苏机。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复苏效果及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有效纠正了患者的机体血气状态,复苏效果良好。

  • 标签: 心肺复苏机 徒手按压 心肺复苏 血气指标 复苏效果
  • 简介:摘要该研究旨在评价腹腔复苏对烧伤合并失血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模型制作:将C57BL/6J小鼠背部于90 ℃水浴中浸浴7 s造成30%TBSAⅢ度烫伤,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或不补液,然后通过股动脉放血将平均动脉压降至25 mm Hg(1 mmHg=0.133 kPa)并维持30 min,随后在15 min内通过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或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将收缩压恢复至80 mm Hg。上述复苏方案包括不补液联合乳酸林格液、不补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生理盐水联合乳酸林格液、生理盐水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腹膜透析液联合乳酸林格液、腹膜透析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结果显示,不补液联合乳酸林格液复苏的烫伤小鼠和不补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1∶1混合液复苏的烫伤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7、2.08 h。烫伤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可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时间。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1∶1混合液复苏的烫伤小鼠液体需求量少于其他方案复苏烫伤小鼠。与腹腔注射腹膜透析液相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烫伤小鼠的TNF-α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水平较低,IL-10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较高,并能延缓急性肺损伤的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肺复苏期给予溶栓治疗患者的超长时间复苏的必要性。方法记录在心肺复苏期给予溶栓治疗的且复苏成功的患者的平均复苏时间,并进行分析。结果在心肺复苏期间接受了溶栓治疗且复苏成功的11例患者中,平均复苏时间是(85.9±33.1)min,(25~160)min,溶栓后到复苏成功时间平均为(46.1±9.1)min,(25~60)min。结论对于心肺复苏期间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给予超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这些患者所必须经历的。

  • 标签: 心肺复苏 溶栓治疗 复苏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时间位点管理用于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3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另选取2018年7~12月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常规组进行常规管理,研究组患者实施时间位点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患者家属及医生对其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并对两组患者复苏期间舒适度、生活质量及不良情况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手术医生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生理、环境、社会及心理维度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呼吸抑制、体温过低、苏醒后躁动及导管脱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后,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麻醉复苏护理中实施时间位点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及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麻醉复苏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时间位点管理 麻醉复苏 护理 舒适度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胚胎冷冻-复苏后体外培养时间对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01-2011.12行FET助孕治疗的337个周期资料,根据复苏后体外培养时间不同分为短时培养(1-6h)和过夜培养组(16-20h),比较各组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指标有无差异。①2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c组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6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冷冻胚胎复苏后短时培养和过夜培养对FET移植结局影响无差别,冷冻前高质量胚胎可获好的FET结局。

  • 标签: 冻融胚胎移植 复苏后培养 临床妊娠率 着床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病人术前导尿时间的选择对病人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72例,按照术前导尿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全麻前15min进行导尿,对照组在全麻后15min进行导尿,观察两组患者导尿期间血压和心率变化、镇静评分、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血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病人麻醉诱导前15min导尿能够降低导尿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提高患者镇静程度,缩短拔管和苏醒时间

  • 标签: 全麻 导尿时间 复苏
  • 简介:摘要 :麻醉后复苏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麻醉后的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的生命指征完全恢复稳定的地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检索了解复苏室停留时间过长的定义和原因及其影响。文献表明,患者滞留PACU的原因除了有苏醒延迟、高龄、低氧血症、血流循环不稳等,还有转运人员不足、病房缺少床位和手术室滞留等其他原因。病人在PACU的停留时间过长会影响其他术后病人的住院护理, PACU床位也会产生积压,导致手术进度放缓,进而导致外科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意。然而,缺乏关于这种情况对患者和PACU护士的影响的数据。围手术期管理需要制定干预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未来仍需要探索PACU护士与PACU停留时间过长的相关经验。

  • 标签: 停留时间 麻醉后复苏室 PACU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除颤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6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及早使用电除颤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颤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 标签: 心肺复苏 除颤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复苏效果和抜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麻醉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术中护理,观察组进行术中保温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以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指标以及麻醉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体温变化 麻醉后复苏效果 拔管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麻醉监护室患者实施结构化复苏护理,统计患者的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方法:针对80例麻醉监护室患者为对象,样本来源于2021年5月,截止为2022年5月前来的患者,按照时间划分两个对比组,对照组为常规麻醉护理,观察组为结构化复苏护理,对比麻醉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麻醉患者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并发症率对比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结构化复苏护理对于麻醉监护室患者的早苏醒效果较好,还可以降低并发症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结构化复苏护理 麻醉 监护室患者 拔管时间 清醒时间
  • 简介:我院自1994年5月至1996年7月间对4例因电击导致长时间心搏停止者,成功地进行了心肺复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4例均为男性,既往体健;年龄26~36岁,平均30.5岁。均接触交流电,电压1例为35千伏,3例为220伏;其中1例触电后溺水,1例从2.5米高处坠

  • 标签: 心搏停止 心肺复苏 长时间 青岛医学院 心室停搏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冷风拂动她的衣衫,北方的秋寒,静而恶毒,像刀子,生生地,剐着人。她站在公交站牌下,一地枯黄萎落的榆树叶子里,推着堆满苹果的三轮板车。正赶上放学的时候,孩子们从对面小学校雀跃着奔涌出来,那不可抵挡的红彤彤的笑脸,剔透、干爽的小孩子的快乐,不由分说,几乎将她整个儿扑倒。她笑了,手指把一缕头发掖到耳后。她老了,即使年轻时,也没有漂亮过。

  • 标签: 公交站牌 小学校 孩子
  • 简介:格雷姆·克拉根头痛得要命,已经快要死了。年轻医生的话语好不容易才传进他那行将涣散的意识之中。

  • 标签: 《复苏》 小学生 阅读 语文学习
  • 简介:简单来说,心肺复苏就是在心跳和/或呼吸停止之后使其恢复的过程。首先是通过按压胸廓建立人歪心跳,并通过从病人的口腔通入气体的方法来尝试恢复呼吸,然后医务人员会将一根导管经口腔插入呼吸道内,使人工呼吸更为有效。有时还会对心脏进行电击,并经过静脉注入各种药物,

  • 标签: 心肺复苏 呼吸停止 医务人员 人工呼吸 静脉注入 呼吸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及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患者来源、感染部位,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动脉血乳酸(Lac),液体复苏量、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情况、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分析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与ΔSOFA评分(即液体复苏3 h SOFA评分与初始SOFA评分的差值)之间的关系。根据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T)将患者分为T≤1 h组、1 h<T≤2 h组、2 h<T≤3 h组和T>3 h组,比较各组之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共纳入131例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8.3±15.0)岁;初始APACHEⅡ评分为27(21,34)分,初始SOFA评分为12(10,14)分,初始Lac为5.0(3.4,7.1)mmol/L;感染来源以肺部感染为主(87例,占66.41%)。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与ΔSOFA评分之间存在拟合曲线关系(Y=-1.062 6X2+4.407 9X+0.961 8),提示过早或过晚完成初始液体复苏均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②不同时间完成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各组患者的感染部位、初始APACHEⅡ评分、初始Lac及初始SO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T≤1 h组患者呼吸支持率、AKI发生率和CRRT比例均明显高于1 h<T≤2 h组、2 h<T≤3 h组及T>3 h组(呼吸支持率:78.57%比75.51%、42.86%、75.00%,AKI发生率:57.14%比20.41%、21.43%、50.00%,CRRT比例:35.71%比0%、7.14%、16.6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28 d病死率方面,T≤1 h组最高(64.29%),1 h<T≤2 h组最低(22.45%),2 h<T≤3 h组为35.71%,T>3 h组为33.33%,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发生后1~2 h完成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可能会降低患者的28 d病死率,改善器官功能障碍;过早或过晚完成液体复苏有可能增加患者的28 d病死率,但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初始液体复苏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变异度(△VTI)指导重症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评价其在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干预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2组的复苏目标按照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除外中心静脉压指标)。超声指导组在液体复苏前,行容量负荷试验(5 min之内输注3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并利用超声检测△VTI;若△VTI≥15%,提示患者存在容量反应性,可继续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30 min左右输注体内,反复重复此过程,直到完成EGDT;若△VTI<15%,提示患者无容量反应性,不积极行液体复苏,由临床医师评价后自行决定后续治疗。常规治疗组由临床医师决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重要生理及实验室指标、各时间段液体出入量及平衡、EGDT达标率、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及使用时间、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了7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超声指导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2组,最终完成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有34例、29例。0~6 h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复苏液体入量及正平衡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7 d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液体平衡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0~12 h、0~24 h、0~72 h、0~5 d,2组的液体出入量及平衡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EGDT达标率比较,超声指导组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 vs. 58.6%,P=0.129)。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指导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使用时间显著较常规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VTI评价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从而指导液体复苏,比常规治疗在液体管理方面更加精确,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缩短使用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 标签: 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变异度 重症脓毒症 液体复苏 容量负荷试验 容量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大鼠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导心室颤动方法建立大鼠CA模型。53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n=5)、CPR组(n=12)和VNS组(n=36)。SHAM组不经历CA/CPR;VNS治疗分别设置在CA前30 min(PRE组,n=12)、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5 min(POST5组,n=12)以及ROSC后30 min(POST30组,n=12),以统一的刺激参数给予迷走神经电刺激30 min。观察大鼠ROSC后24、48、72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72 h生存率。采用TUNEL染色检测ROSC后72 h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检测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subunit-containing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的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PR组(生存率为33.33%)相比,CA前VNS处理(PRE,生存率为75%)和CA后VNS处理(POST5组生存率75%;POST30组生存率83.33%)均可显著提高大鼠CPR后72 h生存率(P <0.05),降低ROSC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皮质细胞凋亡阳性率,而VNS各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S处理后脑皮质α7nAChR的表达较CPR组增加。结论CA前和ROSC后5 min和30 min给予VNS处理均对CA/CPR大鼠具有脑保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α7nAChR介导的抗炎与抗凋亡效应有关。

  • 标签: 迷走神经电刺激 心脏骤停 α7nAChR 凋亡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