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永远记得1993年4月9日上午10点前后那一刻:我坐在从武汉回长沙的火车上,车经岳阳附近时,突然感到全身不适,焦躁无比,坐立不安。同行一老师关切地问我,我也不明所以,因为我从未有过晕车现象。中午回到长沙家后,突然接到武大历史系一研究生电话,说吴于廑先生上午开会时突然去世。我的第一反应是恶作剧,不敢接受。后来回想火车上那个时间,心想这恐怕就是师生间的第六感应吧,不禁潸然泪下。时光如梭,先师仙逝已25年了。从我受教于先师那天算起,更有36年多了。诸多往事浮现在脑海。一、吴于廑先生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贡献吴于廑先生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励志书。先生1913年出生于皖南休宁,那是一个人文学者辈出之地。其先辈移居苏北宝应县,小本生意,家境一般,故先生时而辍学,后因获奖学金而在上海光华中学就读,1931年又获奖学金而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历史。1935年大学毕业后在东吴附中任教。抗战时兵荒马乱,1939年先生从海路辗转来到昆明,经人介绍而拜访了南开大学陈序经教授。一席谈话,陈先生感觉这位青年才思敏捷,建议他可不须考试而直接进入南开经济研究所读研究生。1941年,吴于廑完成硕士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同年秋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进入哈佛大学,194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1947年,在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国际法专家周鲠生的延揽下,吴于廑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任历史系教授,后历任历史系主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兼任湖北省和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等职。
简介:一、关于周诒春周诒春,号寄梅,安徽休宁人,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一(阳历应在1884年1月)生于其父周聿修设于汉口的茶叶商铺。在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后,1895年,父亲毅然将他送到上海圣约翰学院学习。1904年毕业后,周诒春自费赴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学习,1907年再入耶鲁大学学习,1909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回其母校圣约翰学院和中国公学任教。曾应清廷留学生考试,中试后被点为翰林;还曾参与其老师、著名外交家颜惠庆主编的《英汉大辞典》编写工作。辛亥革命后,周诒春曾担任孙中山英文秘书。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独自主持校务的唐国安鉴于周诒春的学历和经历,于1912年4月聘请周诒春为校务长。经过唐的争取,1912年5月,外务部批准撤销游美学务处,10月,外务部批准将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为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1913年初,唐国安心脏病发作,题,但加上一点后(“戌”)好像也不像,所以干脆不加了。他笑着说,身边没有《新华字典》吗?我顿觉羞愧:极简单的事,自己竟如此愚钝。吴先生大手笔,文字既严谨,又流畅,点缀以几个成语,或来几句古典句式,特别典雅。我们学生自然想模仿。先生说,想让文笔漂亮点,来点长短句不是不可以,但对学术论文来说,观点有“新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和表达准确是第一位的。他要我读梁启超和刘大年的文章,后来,我逐句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深感受益。梁启超生活的年代,中国已被人斥为暮气沉沉、老大腐朽,而梁先生则论证中国正是“少年”,生机勃勃,前途无量。读此文,使人血脉贲张,精神振奋!从那以后,我始终牢记以吴先生的教诲为尺子,严格地衡量每篇论文和每部著作的写作。(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责任编辑:鲍家树且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