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关节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探讨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关节干燥骨性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关节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胶片上测量关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关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理想角度为: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钉道长度为:(29.28±2.46)mm.结论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钉道长度问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后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相对理想的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 标签: 关节 后路 钉道 螺钉固定 螺钉内固定 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关节-斜坡螺钉行后路颈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60例来院就诊并行颈区CT检查的成人CT影像资料,排除颈区域感染、损伤、肿瘤和畸形。利用CT扫描的Dicom数据在Mimics软件中进行解剖学参数测量,测量参数包括斜坡前缘、中部的高度和宽度,斜坡前方软组织最薄处厚度,枕骨髁关节面前后径、横径及内倾角,舌下神经管最低点至枕骨髁关节面垂直距离,上关节面前后径和横径,侧块高度,椎下关节突高度和宽度;再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并模拟置入直径为3.5 mm的螺钉,在3-Matic软件中测量置钉参数,包括螺钉内倾角、头倾角及长度。取8具尸体标本,后方暴露颅颈交界区,按上述置钉参数将直径为3.5 mm的钛合金螺钉自椎下关节突与后弓移行处置入,经关节至斜坡;然后用摆锯沿钉道剖开,观察螺钉的钉道轨迹,验证置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男性斜坡前缘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6.8±2.5) mm和(20.1±3.1) mm;斜坡中部分别为(9.7±2.3)mm和(22.4±3.7)mm。斜坡前方软组织最薄处厚度为(5.8±1.48) mm。枕骨髁前后径为(19.1±1.9) mm,横径(12.6±2.0) mm,内倾角为33.7°±4.5°。舌下神经管最低点至枕骨髁关节面垂直距离为(9.6±1.1) mm。椎侧块高度为(12.9±2.4) mm。上关节面前后径为(21.7±1.9)mm,横径为(11.7±1.4) mm。椎下关节突宽度为(14.9±1.4)mm,高度为(5.7±0.85)mm。螺钉进钉点至侧块移行中点所在垂线的距离为(2.5±0.6) mm,至中点所在水平线的距离为(2.3±0.7) mm;内倾角为18.4°±1.6°,调整范围为15.0°±2.8°;头倾角为55.6°±3.1°,调整范围为10.4°±2.4°;钉道长度为(53.0±2.8)mm。女性的解剖学参数较男性略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具标本的经关节-斜坡螺钉均能安全、有效置入。结论经关节-斜坡螺钉可在不损伤神经、血管结构的情况下安全置入,可以作为颈固定方式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寰枕关节 颅窝,后 螺钉
  • 简介:目的分析融合畸形伴枢椎脱位时侧块关节的形态学变化与脱位的三维特征。方法融合畸形伴枢椎脱位患者36例行螺旋CT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传送至三维可视化工作站,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按照骨性畸形、齿关节、侧块关节的次序观察骨性畸形及枢椎脱位的三维特征。结果枢侧块关节关节滑脱者57侧(79%)、关节整体变形前倾者61侧(85%)和关节面分离者11侧(15%)。对照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侧块关节的形态变化与脱位时椎与枢椎的三维位置关系,本组枢椎脱位的三维分型可归纳为三种:对称型(14/36例,39%),为两侧枢椎侧块关节呈大致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旋转型(13/36例,36%),为两侧枢侧块关节呈显著不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分离型(9/36例,25%),为至少一侧侧块关节出现关节面的完全分离。结论融合畸形时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继发的关节变形以及韧带的疲劳拉伸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枢椎脱位发生的根本原因。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枢椎脱位及枢侧块关节形态.对于手术决策和内固定方案选择等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寰枕融合畸形 脱位 三维可视化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关节关节螺钉固定的螺钉、进钉点植入角度、钉角度和螺钉长度.探讨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指征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在20例含有完整关节的干燥骨性标本上,直视下进行后路关节关节克氏针植入,在头尾侧和侧位X线片上测量理想的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30例正常成年人的关节进行三维CT重建,同时测量后路关节关节螺钉钉道角度的可调范围.12例新鲜颈部标本进行后路颈部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行正、侧位X线片和三维CT重建,以验证螺钉位置.结果干燥标本模拟X线片测量,关节螺钉的钉道在矢状面上呈上倾,在冠状面上呈内倾,钉道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内倾角为20.0°±2.6°.螺钉钉道长度为(29.28±2.46)mm.依据三维CT重建后测量,钉道方向与矢状面上倾角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9.6°±2.0°,与冠状面的内倾角也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0.4°±3.4°.齿突与髁前方最高点间距为9.80~17.7mm,平均(13.43±1.93)mm.关节关节螺钉内固定,影像学检查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关节,未进入神经管.结论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钉道长度和钉道角度允许有一定的可调范围.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视为一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理想颈融合内固定术式.在具体临床应用时,强调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并配以较高的手术技能.

  • 标签: 钉道 关节 后路 螺钉内固定 三维CT重建 矢状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自制儿童颌带牵引带固定和成人颌带牵引固定对治疗儿童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及其优缺点。方法按随机法将46例儿童枢椎半脱位患者分为成人颌带牵引固定组(对照组23例)和自制颌带牵引固定组(实验组23例)。分别予采用市售成人颌带和自制儿童颌牵引带牵引外固定。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中的依从性和舒适性,牵引复位时间,牵引带对颌部面部皮肤刺激、压迫和损害情况,牵引带对呼吸和吞咽影响情况按优、良、中和差等方面进行评估。实验组优20例、良3例、中0例、差0例。对照组优0例、良1例、中4例、差18例。两组患者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颌带牵引固定治疗儿童关节半脱位牵引疗效明显优于成人型颌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寰枢关节脱位 儿童 枕颌牵引
  • 简介:评价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现有动物模型、尸体模型在研究该部位的生物力学上均有不足之处。已有人构建关节(occipito—atlanto—axialjoint,OAAJ)有限元模型,但其包含的解剖结构并不一致。我们基于1例青年男性志愿者CT扫描数据,构建了完整的OAAJ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

  • 标签: 枕寰枢关节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后路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技术的置钉参数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数字表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共46例检查者的上颈椎CT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20~55(39±9)岁。通过Mimics19.0软件数字化三维重建共获得92侧上颈椎模型,并进行模拟置钉。螺钉进钉点选择椎后弓与侧块下关节突移行处中点,直径3.5 mm,长度50 mm。对92枚虚拟螺钉进行详细的置钉参数测量,包括测量螺钉与其周围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螺钉内倾角和头倾角,椎内和枕骨侧(枕骨髁-斜坡内)钉道长度。对左右侧置钉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确认双侧置钉有无差异。结果在46例重建模型中,共置入92枚后路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全部螺钉完全固定于斜坡内,未突破上部的蝶窦,未进入椎管和枕骨大孔内,未损伤舌下神经管等周围结构。置钉后模型左、右侧螺钉的钉道参数结果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螺钉进钉点距椎上缘垂直距离为(12.6±1.0)mm,螺钉进钉点距椎下缘垂直距离为(6.5±0.6)mm,螺钉距椎椎动脉孔内侧缘距离为(6.7±0.6)mm,螺钉进钉点距椎内侧壁距离为(6.6±0.7)mm,螺钉外缘与舌下神经管的距离为(5.5±0.6)mm;螺钉内倾角为21.2°±2.5°,螺钉头倾角为52.0°±3.4°,椎内钉道长度为(12.1±0.9)mm;枕骨侧(枕骨髁-斜坡内)钉道长度为(37.9±0.9)mm。结论后路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技术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治疗颈交界区不稳的有效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后路颈融合技术。

  • 标签: 枕颈融合 斜坡螺钉 三维重建 解剖学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关节松解后路颈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择15例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口咽入路关节松解后路颈内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患者,分别给予心理护理、积极术前准备、行呼吸功能训练、体位训练与床上大小便训练、口腔准备,术后观察密切病情与生命体征、口腔与气管护理、管道护理以及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术后4~15个月行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通过术前术后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后4~15个月临床影像学随访,提示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口咽入路关节松解后路颈内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术,其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在于积极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与生命体征,做好维护颅颈稳定性护理、鼻饲护理、口腔护理以及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出院指导等。

  • 标签: 经口咽入路 颅颈交界区畸形 后路枕颈内固定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检查在后路枢内固定融合术在颈部畸形所致枢椎脱位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后路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部畸形所致枢椎脱位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面的影像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价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后路枢融合术治疗颈部畸形所致枢椎脱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效果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枢融合术治疗颈部畸形所致枢椎脱位患者的安全、有效,全面的影像检查可以很好的提供适应症、置钉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

  • 标签: 颅骨牵引 后路枕颈融合术 枕颈部畸形 寰枢椎脱位 影像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减压术联合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及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改良减压术联合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 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及枢椎脱位患者25例,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电生理监测结果、齿间距(ADI)、脊髓空洞直径和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CCOS)评分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3.25±0.47) cm/s]高于术前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2.13±0.19)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的ADI值降低,脊髓空洞直径降低,CCOS评分增加,电生理监测异常者所占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损害、感染、脑脊液漏、瘫痪、呼吸衰竭及死亡患者。结论应用改良减压术联合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及枢椎脱位,能有效地起到区减压及枢椎解剖复位的作用,脊髓空洞缓解率高、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Chiari畸形Ⅰ型 脊髓空洞症 寰枢椎脱位 寰枕减压术 枕颈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利用-融合有限元模型,探讨自发性-枢椎脱位的发生机制。方法在--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的椎和枕骨之间添加单元模拟先天性融合的力学状态,计算生理载荷、过度载荷和韧带损伤情况下生物力学的改变。结果-融合在生理载荷下并不直接导致.枢椎脱位,但是却可以造成·枢复合关节的应力发生复杂的改变,同时韧带受力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这些改变更为明显。单纯韧带损伤虽不足以导致-枢椎脱位的发生,但也会改变-枢关节的应力环境。结论-融合后-枢关节的应力环境改变和韧带受力增大是两个重要的生物力学特征,二者在自发性-枢椎脱位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

  • 标签: 寰-枕融合 寰-枢椎脱位 有限元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目的是恢复枢椎的稳定性及生理功能,解除神经压迫,防止继发损伤。

  • 标签: 寰椎关节脱位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Chiari畸形术后交界区的稳定性。方法2006~2010年对11例Chiari畸形进行小骨窗部减压术,术后对交界区稳定性进行6~10年的随诊观察。结果11例中,10例(90.91%)交界区稳定;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感觉障碍程度减轻,肢体活动有所增强,半年以后,均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外伤性枢椎脱位齿状突后突合并扁桃体下疝的1例,1年后跌倒再受伤,症状加重,复查MRI见延髓脊髓交界区前方和后方压迫严重,矢状位上测量脑干-颈髓角为115°。术前合并有脊髓空洞症的7例中,术后6例明显缩小;合并脑积水的2例术后积水明显减轻。结论①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行小骨窗后颅窝骨性减压+筋膜松解术,没有行内固定,术后长期随访,交界区稳定。②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枢椎脱位行小骨窗后颅窝骨性减压+筋膜松解术,术后长期随访,交界区并不稳定,需要内固定。

  • 标签: CHIARI畸形 小骨窗寰枕部减压术 寰枕交界区 稳定性
  • 简介:关节错位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编写,是在既往文献基础,根据近十年来研究的新成果,结合临床实际编写的。现将本《指南》编写的几个关键内容报告如下:

  • 标签: 寰枢关节错位 诊疗指南 编写
  • 简介:本文报告一例特殊类型的融合,仅以椎左横突与特大的乳突旁突相融合而左右侧块及前后弓均游离,并伴有'椎动脉管'形成和椎畸形等.本例不支持Hollinshed关于融合'至少包括一侧块'北的观点[1],国内文献中未见相同个例[2,3].现报告讨论如下.

  • 标签: 单横突型 寰枕融合 大乳突旁突 椎动脉管 寰椎畸形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颌带牵引治疗小儿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护理效果。方法:将 2017年 8月 -2019年 7月在我院接受颌带牵引治疗的小儿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 64例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2例患儿,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牵引时间为( 11.58±1.04) d、佩戴颈托时间为( 16.27±1.48) d,与对照组患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接受颌带牵引治疗的小儿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提升康复效果,值得被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 枕颌带牵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后路经枢椎椎弓根固定重建关节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2012年6月,共收治关节稳定性丧失患者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21~71岁,平均40.30±5.65岁。其中新鲜齿状突骨折伴稳定性丧失15例,横韧带断裂5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7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3例,先天性短小齿状突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关节不稳28例,关节脱位19例。神经功能根据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9-17分,平均11.50±1.37分。所有关节脱位患者在麻醉状态下颅骨牵引均已复位,所有患均采用后路经枢椎椎弓根固定行稳定性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并获得18-69个月随访,平均38.52±5.6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和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0±1.50分。结论后路经枢椎椎弓根固定重建关节稳定性,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充分、固定坚强、融合率高等优点,是重建关节稳定性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寰枢关节 寰椎 枢椎 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枢椎脱位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5年10月共收治枢椎脱位合并颈椎OPLL患者10例,其中易复型枢椎脱位8例,采用后路枢椎固定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不可复型枢椎脱位2例,采用经口前路松解复位、后路颈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C2~7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脊髓有效空间(SAC)和椎管狭窄率等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10例患者术后随访18~42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JOA改善率优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0.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及ROM下降。术后SAC较术前明显增加,椎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随访过程中无颈椎不稳、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枢椎脱位合并颈椎OPLL手术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脱位 骨化 后纵韧带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