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过敏患者的急救护理与生命体征监测的有效性,评估危机管理联合全程无缝隙急救护理在改善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急性过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全程无缝隙急救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危机管理。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呼吸频率恢复时间、心率恢复时间、急救时间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恢复时间、心率恢复时间以及急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过敏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危机管理联合全程无缝隙急救护理能够显著缩短急救时间,加快患者恢复,改善预后,并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作为一个能对人们健康进行检测的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亲来和重视,目前,我们医院的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RFID技术,能实时监测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目前已实现体温动态自动采集和监测,即在住院的病人,只要随身佩戴内置温度感应器的标签,就能够实现病人体温数值的动态采集,及实时监测病人当前的活动区域;对于其他的体征如脉搏、呼吸、血压等通过无线生命体征监护仪,实时采集病人的体征信息后通过医院WLAN动态发送给后台。同时,随着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的应用,也将大大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护士无需在影响病人休息的情况下就可以立即监测到病人当前体温情况,大大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量,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他任务。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医疗监护、家居健康监测、地震和火灾等灾后救援。从传感监测形式上,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和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其中,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利用电极和传感器直接接触人体皮肤来监测其体征信号,由于电极和电缆的限制,用户使用时的体验感较差。在监测过程中,不仅会干扰被监测者的生活,而且存在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非接触式生命监测技术由于其不需要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所以被监测者具有良好的舒适性,适用于被监测者的长时间健康监测和疾病辅助诊断,更符合未来健康监测和医疗诊断的发展趋势。
简介:摘要:在急诊护理中心,对危重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生命体征监测与干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针对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与干预策略,以提高其护理质量和生存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的探索,我们发现,对危重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生命体征监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这些干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监测关键生命体征参数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变化,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中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与管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优化护理措施,提高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0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观察组采用标准护理结合强化生命体征监测管理,对照组仅采用标准护理。监测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记录患者的入院时间、住院期间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干预措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心率由初始的平均每分钟120次下降至85次,血压由平均150/100 mmHg降低至130/85 mmHg,血氧饱和度由入院时的90%提升至98%(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相较于对照组的12天缩短了约15%。此外,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2例),而对照组为23.3%(3例),显示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约10%。结论:强化生命体征监测与管理对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建议在急诊科护理中广泛应用该管理模式,以优化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简介:(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2600)摘要我院属山区农村县城基层医院,地区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导致很高比例的人群服有机磷农药自杀,经过多年对此类疾病的救治及病程观察,发现此类疾病病程发展呈现出一定规律,并由此积累了一些救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