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治效果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年龄8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6.4岁,排除各种临床合并症和其他病菌引起的肺部疾患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治对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从实验方面对支原体颗粒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制作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选昆明系小鼠制作相应模型,用支原体颗粒与利君沙对照.药效学研究:1.观察支原体颗粒对感染后大鼠肺炎支原体的清除作用.2.观察支原体颗粒对皮下注射内毒素粗制液后小鼠肛温变化的影响,研究支原体颗粒的解热作用.3.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研究支原体颗粒的抗炎作用.4.采用氨气刺激法研究支原体颗粒对小鼠的止咳作用.5.腹腔注射酚红溶液,研究支原体颗粒的化痰作用.药理学研究:1.观察感染后大鼠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和肺部病理的变化.2.观察感染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支原体颗粒有显著的抗肺炎支原体、解热、抗炎、止咳、化痰作用,并有显著的抗氧化、活血化瘀、改善肺部病理表现、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结论:支原体颗粒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包括症状、体征、X线检查、B超和实验室检查等,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生素和中医药等;结论支原体肺炎是小儿肺炎中常见的类型,临床上注意早期诊断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100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均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临床治愈率86.0%、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88.0%,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多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有效率,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肺炎支原体(MP)研究的深入,实验室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证实了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小儿支原体肺炎病情严重,发展迅速,且肺外并发症较多,本文对近年来治疗MP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为制定合理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儿发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等维度进行分析,解释患儿的临床特征。同时对患儿的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疾病治疗结局。结果 患儿的临床特征显示:存在发热的患儿48例,存在咳嗽的患儿53例,肺部干湿啰音患儿49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患儿41例,白细胞正常患儿15例,白细胞降低患儿4例;C-反应蛋白升高患儿53例,正常患儿7例。患儿影像学X线片显示间质浸润性29例;支气管肺炎性22例,节段或大叶实变型9例。入组的60例患儿在常规对症治疗7d后,56例患儿病情显著好转,体温复常,咳嗽基本消失,其中41例患儿胸部X线片无肺部阴影;在治疗14d后,58例患儿完全康复,2例患儿仍需治疗。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需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进行确诊。大部分患儿在科学治疗后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为制定合理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儿发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等维度进行分析,解释患儿的临床特征。同时对患儿的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疾病治疗结局。结果 患儿的临床特征显示:存在发热的患儿48例,存在咳嗽的患儿53例,肺部干湿啰音患儿49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患儿41例,白细胞正常患儿15例,白细胞降低患儿4例;C-反应蛋白升高患儿53例,正常患儿7例。患儿影像学X线片显示间质浸润性29例;支气管肺炎性22例,节段或大叶实变型9例。入组的60例患儿在常规对症治疗7d后,56例患儿病情显著好转,体温复常,咳嗽基本消失,其中41例患儿胸部X线片无肺部阴影;在治疗14d后,58例患儿完全康复,2例患儿仍需治疗。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需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进行确诊。大部分患儿在科学治疗后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