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心电图优化左房室间期(LAVI)改善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的三度房室阻滞患者40例,于术后3个月同步行食管导联及体表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窦性心律或起搏心律时的房间传导时间(IACT)和室间传导时间(IVCT),并以LAVI=100、110、120、130、140和150 ms为参考值调整起搏器的房室延迟(AVD),通过超声心动图逐次评估并确定最佳的起搏器AVD及其对应的LAVI。所有患者分别于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术后3个月AVD调整后、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术后18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E峰减速时间(EDT)、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房容积(LAV),计算左房容积指数和E/e′。结果40例患者的窦性心律IACT(55.55 ± 10.33)ms,起搏心律IACT(93.95 ± 12.77)ms,平均IACT(63.20 ± 17.84)ms;最佳LAVI 110~150 (132.00 ± 10.43)ms,其中82.5%(33/40)患者的最佳LAVI在120~140 ms。患者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至随访终点(术后18个月)LVEF、EDT、IVRT、左房容积指数和E/e′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AVD调整后EDT和IVRT较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明显改善[(142.15 ± 35.58)ms比(125.94 ± 31.13)ms和(119.52 ± 22.15)ms比(133.92 ± 23.8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IVRT和左房容积指数较术后3个月AVD调整前明显改善[(122.07 ± 16.99)ms比(133.92 ± 23.87)和32.94 ± 3.22比35.43 ± 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食管心电图可以测量LAVI并优化起搏器AVD,能够最大程度实现房室同步,改善因三度房室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心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心动图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设置对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2月-2019.8月间收治的38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双腔起搏器手术治疗,通过设置不同房室间期(atrioventriculardelay,AVD),结合超声心动图监测不同房室间期时左心功能表现。结果A组左室Tei指数(0.53±0.03)与E组指数(0.53±0.0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组(0.51±0.02)与D组左室Tei指数(0.51±0.0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左室Tei指数(0.47±0.02)均低于A、B、D、E、F组。结论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双腔起搏器患者,观察不同AVD状态下左室Tei指数结果,对设置最佳AVD有一定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测量冠心病(CHD)患者左房室(AR)间期与患者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接受食管心电图检查的CHD患者按AR间期分AR间期<100 ms(AR间期缩短组,53例)、AR间期100 ~ 150 ms(AR间期正常组64例)、AR间期>150 ms(AR间期延长组,72例);比较三组一般资料、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的关系。结果三组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吸烟史、血脂、血尿酸(UA)、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比例(54.72%、31.25%、46.81%,χ2 = 7.283,P<0.05)、收缩压(SBP)[(138.84 ± 4.97)、(122.47 ± 7.45)、(139.23 ± 7.05) mmHg(1 mmHg = 0.133 kPa)]、CHADS2评分[(1.47 ± 0.08)、(1.02 ± 0.15)、(1.67 ± 0.10)分]、CHADS2-VASc评分[(1.49 ± 0.28)、(1.00 ± 0.24)、(1.74 ± 0.22)分]、Gensini评分[(38.27 ± 5.84)、(24.45 ± 6.08)、(39.42 ± 5.7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423、4.938、12.597、11.345,P<0.05);三组每搏输出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心绞痛(AP):41.51%(22/53)、65.62% (42/64)、37.50%(27/72),急性心肌梗死(AMI):58.49%(31/53)、34.38%(22/64)、62.50%(45/72),χ2 = 3.469,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50.73 ± 15.09)、(141.49 ± 28.68)、(151.49 ± 14.47)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42.15 ± 10.49)、(39.82 ± 8.37)、(40.94 ± 11.02) m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27 ± 4.94)%、(62.20 ± 3.69)%、(57.64 ± 4.99)%]、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0.98 ± 0.29、1.22 ± 0.35、0.97 ± 0.34)、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双支、≥ 3支分别为14、18、21例,37、13、14例,9、22、4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77、7.252、4.944、3.424、5.824,P<0.05);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AMI、LVEDV、LVESV、LVEF、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冠状动脉≥ 3支病变均与CHD患者AR间期存在显著关联(OR = 2.349、1.893、2.754、2.872、0.414、2.201、4.336、3.401,均P<0.05)。结论CHD患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值得临床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测量冠心病(CHD)患者左房室(AR)间期与患者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接受食管心电图检查的CHD患者按AR间期分AR间期<100 ms(AR间期缩短组,53例)、AR间期100 ~ 150 ms(AR间期正常组64例)、AR间期>150 ms(AR间期延长组,72例);比较三组一般资料、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的关系。结果三组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吸烟史、血脂、血尿酸(UA)、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比例(54.72%、31.25%、46.81%,χ2 = 7.283,P<0.05)、收缩压(SBP)[(138.84 ± 4.97)、(122.47 ± 7.45)、(139.23 ± 7.05) mmHg(1 mmHg = 0.133 kPa)]、CHADS2评分[(1.47 ± 0.08)、(1.02 ± 0.15)、(1.67 ± 0.10)分]、CHADS2-VASc评分[(1.49 ± 0.28)、(1.00 ± 0.24)、(1.74 ± 0.22)分]、Gensini评分[(38.27 ± 5.84)、(24.45 ± 6.08)、(39.42 ± 5.7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423、4.938、12.597、11.345,P<0.05);三组每搏输出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心绞痛(AP):41.51%(22/53)、65.62% (42/64)、37.50%(27/72),急性心肌梗死(AMI):58.49%(31/53)、34.38%(22/64)、62.50%(45/72),χ2 = 3.469,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50.73 ± 15.09)、(141.49 ± 28.68)、(151.49 ± 14.47)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42.15 ± 10.49)、(39.82 ± 8.37)、(40.94 ± 11.02) m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27 ± 4.94)%、(62.20 ± 3.69)%、(57.64 ± 4.99)%]、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0.98 ± 0.29、1.22 ± 0.35、0.97 ± 0.34)、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双支、≥ 3支分别为14、18、21例,37、13、14例,9、22、4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77、7.252、4.944、3.424、5.824,P<0.05);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AMI、LVEDV、LVESV、LVEF、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冠状动脉≥ 3支病变均与CHD患者AR间期存在显著关联(OR = 2.349、1.893、2.754、2.872、0.414、2.201、4.336、3.401,均P<0.05)。结论CHD患者AR间期与病情、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值得临床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ciprocating tachycardia,AVRT)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AVRT患者317例临床资料, AVRT时给予异博定5 mg,缓慢静脉推注10 min,给药后观察是否有RR间期、AH间期、HV间期和VA间期变化,以及变化发生的时间。结果给予异博定后有8例患者发生RR间期长短交替,并且均伴QRS波电交替,RR间期长短交替现象发生时均为相邻心搏的AH间期差值逐渐延长,无AH跳跃,HV间期和VA间期恒定,此现象发生于给药后6~17 min,心动过速平均周期比给药前延长16~42 ms;3例患者RR间期长短交替现象消失时均为相邻心搏的AH间期差值逐渐缩短,无AH跳跃,HV和VA间期恒定,直至AH间期相等,消失时间为给药后19~57 min;5例患者给药后AVRT终止。结论由此推断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心动过速时AH间期频率依赖性递减传导所致,这一心电现象不能被程序刺激诱发。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应变指标评估蒽环类药物化疗早期左心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淋巴瘤(DLBCL)患者37例。分别于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结束后行3D-STE检查。应用TTA工作站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图像,测量指标包括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排空指数(LAEF)、左心房主动排空指数(LAAEF)等左心容积指标,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应变(LVGCS)、左心房整体纵向应变(LAGLS)等左心应变指标。计算LVGLS与LAGLS的绝对值之和得出左房室整体纵向应变(LAVGLS)。观察纳入患者不同时间点3D-STE测量的左心应变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例DLBCL患者,年龄(48.3±12.1)岁,其中男性23例(63.9%)。与基线测量值相比,患者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结束时LVGLS[化疗2周期后:(-18.63±4.73)%比(-22.13±4.40)%,P=0.001;化疗结束:(-18.26±4.64)%比(-22.13±4.40)%,P<0.001]、LAGLS[化疗2周期后:(20.41±5.56)%比(23.98±5.59)%,P=0.003;化疗结束:(17.60±3.96)%比(23.98±5.59)%,P<0.001]和LAVGLS[化疗2周期后:(39.05±7.60)%比(46.11±7.77)%,P<0.001;化疗结束:(40.34±8.55)%比(46.11±7.77)%,P<0.001]均降低;LVGCS[(-21.98±5.82)%比(-26.15±7.51)%,P=0.010]、LAVmin[(23.93±7.29)ml比(20.33±7.03)ml,P=0.029]、LAEF[(28.94±11.16)%比(35.79±11.12)%,P=0.002]、LAAEF[(11.93±10.00)%比(18.10±9.96)%,P=0.013]仅在化疗结束后改变,而在化疗2周期后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3D-STE左心应变指标能发现蒽环类药物化疗早期心肌功能改变,可为化疗过程中的心肌毒性监测提供更加敏感的指标。
简介:目的采用超声心动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设置不同房室间期(AVD)时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和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改变。方法36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常规设置AVD和根据体表心电图优化设置AVD的情况下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常规设置AVD相比,AVD优化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和心排量显著增加,左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显著增加,Tei指数显著减小。此外,AVD优化后组织多普勒指标室间隔、左室前壁、下壁基底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m)显著增高,左、右心室壁基底段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显著增高,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的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和Am均显著高于左室壁各基底段。结论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设置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脏功能,这些变化可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左束支起搏对心房颤动(AF)伴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手术前后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AF伴心衰,心室率药物控制欠佳的患者行房室结消融术,术后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18例,行左束支起搏术式安装心脏起搏器,B组右心室起搏8例,随访12个月记录二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腔大小、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电极导线的参数。结果 AF合并心衰患者经房室结改良后安装心脏起搏器并行左束支起搏模式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较以往单纯右心室起搏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左室舒张内径缩小更明显。结论:房室结消融结合左束支起搏模式治疗快速型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是可行的,较以往单纯右心室起搏模式治疗效果更佳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起搏参数、安全性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50%),且初次尝试LBBP或原RVP升级LBBP患者;回顾入选我院同时期具有相同入排标准及植入适应证且初次行RVP植入患者。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1年时起搏阈值、感知、QRS时限变化、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其中LBBP组34例,年龄(69.1±16.5)岁,其中男25例;RVP组28例,年龄(70.3±16.1)岁,其中男21例。LBB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2.1±35.6)ms和(109±21.5)ms,左束支夺获阈值(0.61±0.37)V/0.5 ms,感知(9.2±6.4) mV;RV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6.3±26.6)ms,(167.9±21.1)ms,阈值(0.73±0.34)V/0.5 ms,感知(10.4±2.8) mV。LBBP组随访1年时,LVEF增幅为8.3%,LVEDD减少幅度为3.9 mm;RVP组平均LVEF增幅为2.8%(P=0.024),但LVEDD反而增大1.9 mm。LBBP组LVEF增高≥10%比例高于RVP组(41.2%对25.0%,P=0.180),未见LVEF下降超过10%患者,而RVP组中17.9%(5/28)的患者LVEF下降超过10%。结论在房室传导阻滞伴LVEF下降患者,LBBP阈值低、感知良好,参数与RVP相似,有明显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两种外科技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9年间28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患儿病例。排除单心室、肺动脉环缩术后、心房异构和其他初期未处理左侧房室瓣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成形组与置换组,统计两组患儿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分析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将死亡与第3次等多次手术列为终点事件估计值,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全部检验采用双尾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8例患儿中男7例,女21例;年龄9.6岁(5.6~16.2岁),体质量28.55 kg(15.5~55.9 kg)。左侧房室瓣成形21例,左侧房室瓣置换7例。院内死亡2例,随访无死亡病例。再次手术后2例行第3次等多次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组94 min(79~107 min)多于成形组66 min(45~83 min),P<0.05。瓣叶裂采用成形术18例,置换术2例(28.6%),P<0.05。随访1年生存率成形组94.4%,置换组85.7%;随访5年生存率成形组88.5%,置换组85.7%。结论左侧房室瓣反流是房室间隔缺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左侧房室瓣再次手术首选成形术,瓣膜置换作为次要选择。大多数瓣叶裂可以通过瓣膜成形修复。远期随访左侧房室瓣再次成形术后仍存在3次等多次手术风险。
简介:患者女性,52岁。因心悸3天就诊。既往有“心动过速”史。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界不大,心率62次/分,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哕音。查心电图(图1)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波规则出现,P—P间距不等,夹有QRS波的P—P间距短于不夹有QRS波的P—P间距。下传的P—R间期主要有2种,即上行和下行的P3-R、P5-R间期为0.12—0.16s,以及上行和下行的P1-R、P6-R、P7-R、P8-R间期为0.48s。P2、P4波后QRS波脱落。心电图诊断:①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②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