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致卡斯帕尔·涅尔①我亲爱的涅尔:感澍你八天前礼拜日的来访。很遗憾,你求时我正好去墓地了。因此只好把我想要对你说的写在纸上。再次真诚地感谢你送来的彩色画稿《浮士德》。我反复研究了这幅画稿,产生了以下想法,构图的确很美。不过,要是让我来画,人物就不这样安排。眼前的《浮士德》只表现了“殷红的火焰”,火焰中浮现了神灵。

  • 标签: 布莱希特 《浮士德》 书信 画稿 火焰 神灵
  • 简介:访布莱希特故居冯慧云年前.我赴德探亲,居住在柏林市区。当我得知德国大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故居就在柏林市区时,一种职业性的反映促使我决心前去走访。四月六日,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儿子陪伴着我,来到柏林市东区的素拾(译音)大街一座四层楼房的门口,单扇黑漆大门的...

  • 标签: 布莱希特 解说员 起居室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平方面积 四川好人
  • 简介:布莱希特与本雅明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汉娜·阿伦特积极评价这种关系,认为他们两者的相遇"是德国在世最伟大的诗人和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的相遇,这是一个双方都充分意识到的事实"。而本雅明的生前好友阿多诺和朔勒姆则对这种关系怀有激烈的抵触情绪,认为两者的交往根本就是一种错误,布莱希特对本雅明的影响基本上是破坏性的。长期以来,后一种观点一直占据上风,因为已经公开的文献更多地表明,他们的关系是一种依赖关系,本雅明是其中弱势的一方,布莱希特不仅不尊重本雅明,甚至在私下里对本雅明及其理论颇多刘薄评价。情况在2004年发生了重要转变。是年,德国艺术学院档案馆布莱希特档案所所长、本雅明档案所临时负责人艾德穆特·维茨斯拉新出版了《本雅明与布莱希特》一书,以大量翔实而具体的史料(不少资料属于首次披露)客观公正地还原了本雅明与布莱希特关系的本来面目,最后水到渠成地指出:"本雅明与布莱希特的际遇远远超出了他们的传记的事实意义"。此书甫一面世,就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本刊编发的这篇译文是该书中的一部分,相信它的发表对校正学术界关于布莱希特对本雅明的评价的传统偏见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本雅明 布莱希特 档案所 阿伦特 汉娜 维茨
  • 简介:<正>1987年1月18日我编辑部与表演系联合召开了表演系84届《布莱希特片断》演出的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我院各系部分老师及戏文系、电导班少数同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余匡复及老校友任复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发言。这些片断选自布莱希特的代表著《三分钱歌剧》《第三帝国》《四川好人》《潘狄拉老爷和他的仆人马狄》。班主任张应湘老师介绍了选择布氏作品作教材的意图及两个月来排演这些片断的经过情况。

  • 标签: 布莱希特 片断 演出 参加会议 班主任 第三帝国
  • 简介:布莱希特其人其戏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在法国得到广泛的认识与重视,但旋即掀起的一股热潮却持续了十多年,对法国当代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布氏戏剧五十年代首次被维拉尔搬上舞台所造成的误会开始,简要介绍了叙述剧在法国的接受过程以及六十年代法国戏剧创作风格上的巨大变化。

  • 标签: 布莱希特 法国戏剧 法国当代戏剧 剧作家 荒诞派戏剧 剧评家
  • 简介:作为一名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眼光独特,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在其具体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和传统的形式,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文艺改革措施,尤为体现在其戏剧创作当中。本文着重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理论特征及其戏剧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变化来梳理布莱希特的基本理论主张。

  • 标签: 布莱希特 非亚理士多德美学思想 现实主义 叙事体戏剧 间离
  • 简介: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戏剧观争鸣"中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国话剧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布莱希特。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布莱希特热",当中有过几次小高潮,直到1990年前后才逐渐低落。

  • 标签: 布莱希特 中国话剧 80年代 戏剧观
  • 简介:众所周知,布莱希特主张实践推广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或日亚里士多德戏剧的“科学时代的戏剧”,在早期,他将这种戏剧称为“叙述体戏剧”、“非亚里士多德戏剧”,后来则将其命名为“辨证戏剧”。无论布莱希特以什么样的称谓给他的新戏剧命名,“陌生化”是他一贯坚持,用来实现自己戏剧理想的主要方法,“陌生化”事实上处于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核心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陌生化”就没有布来希特所主张的新戏剧。因此,对“陌生化”作全面深入的探讨就成为理解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关键所在。但是这项工作要做起来并不轻松,因为自从布莱希特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提出该理论以来,种种争议和误解就一直与该理论形影相随。

  • 标签: “意识形态” “陌生化” 传统戏剧 亚里士多德 戏剧思想 三十年代
  • 简介:陈世雄在2000年第六期《福建艺术》上发表同题文章,文章指出,在整个20世纪西方戏剧史上,布莱希特和梅耶荷德是接受东方影响,特别是中国影响的典型。两人的不同在于,梅耶荷德创作活动的前期较多地受日本艺术的影响,后期则较多地受中国艺术的影响,而布莱希特主要是受中国的影响。布莱希特不仅对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感兴趣,而且对中国古代哲学、诗歌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相当深入的钻研。

  • 标签: 布莱希特 广泛 诗歌 感兴 典型 文章
  • 简介:本文探讨了新时期戏剧界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解读。通过对这一时期戏剧文化及其背景的分析,作者着重指出了对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五个方面的“误读”或偏激的理解,进而对中国现代文化中经常出现的典型“认知范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 标签: 布莱希特 现实主义戏剧 戏剧观 假定性 “第四堵墙” 新时期戏剧
  • 简介:赵耀民是我的校友,但直到去年,一直无缘与他相识。1986年我回到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的时候,学生剧社正在排演他的《天才与疯子》。同学们告诉我说,作者就是陈白尘先生新出炉的硕士赵耀民。89年,郝刚、赵家捷在南京举办全国第一个小剧场戏剧节,我看到了他的《亲爱的,你是一个谜》,比较地先锋。后来,读过他的剧本《闹钟》,非常喜欢。

  • 标签: 《良辰美景》 布莱希特 剧本 南京大学中文系 契诃夫 陈白尘
  • 简介:布莱希特的情人》讲述了20世纪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在1948年回到东柏林后的短短几年中的生活片段,通过一个身份特殊的美丽女子的眼睛,展现了一个“平民”布莱希特的生活。文章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了其叙述特色,对文中大量的空白进行了探究,并对其“在场的叙述”的特色进行了评论,力求用一种新的方法和视野对这部小说重新认识。

  • 标签: 布莱希特 叙述 空白 在场
  • 简介:探讨布莱希特在拉丁美洲的接受问题,其实也就是探讨拉美的现代戏剧本身。因为对于这个大陆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工作者和戏剧团体而言,布莱希特可以说是他们共通的出发点。那么,布莱希特是在怎样的意义上成为了他们的出发点呢?每个人、每个团体对于布莱希特的接受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 标签: 布莱希特 戏剧团体 拉美 戏剧工作者 接受问题 拉丁美洲
  • 简介:在日本介绍贝尔托·布莱希特的人首推千田是也(1904-1994)。千田在1986年的《日本布莱希特研究者于访中之际》一文里曾经这样说道:布莱希特实际上从中国戏剧等东方戏剧里吸取了很多东西。《贺拉提人与库拉提人》虽取材于古代罗马,

  • 标签: 布莱希特 日本 翻译 东方戏剧 中国戏剧 古代罗马
  • 简介:二十年代末迄今中国的布莱希特研究,经历了一个冷热不均的曲折过程。本文对这一过程作了概括性的回顾与初步的评价。文章注意到布莱希特及其戏剧在中国学术界受到关注,多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有关,并具体分析了其原因

  • 标签: 布莱希特 戏剧理论 间离效果 中国戏剧 黄佐临 学术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今天我想谈布莱希特与写意戏剧观。先说说布氏剧本和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布莱希特被介绍到中国来比较晚,是1955年春天日本戏剧大师千田是也访问北京时对当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提出的:中国对当代最重要的戏剧家布莱希特一无所知。这促动了田汉先生,他立即呼吁我们去研究他。但当时没有人响应。直到1959年庆祝新中国建国十周年时,我们文化部和民主德国签订文化交流协定,互相交换剧本,德方演出我们的《十五贯》,我方演出布氏的《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导演落到我身上,才算正式开始。

  • 标签: 布莱希特 戏剧观 中国戏剧家协会 《十五贯》 接受过程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