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一字苣畹,晚号南涧,益都(今山东青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先后知广东恩平、潮阳县。乾隆四十二年,擢广西桂林府同知,未及一年卒于官,终年49岁。李文藻为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藏书家,著有《南涧文集》《岭南诗集》等。
简介:徐樾字季桐,广东番禺人,生于1853年,"少喜为诗"(序),有行世,存诗800余首.1865年,徐樾之父徐灏入广西巡抚张凯嵩幕;大约此时,徐樾也随父至桂.1875年四月,徐灏升道员,徐樾侍父航海入都,八月在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此后徐樾回桂,游幕广西昭平、平乐、桂林等地.至1895年底离桂,徐樾共在广西生活了近30年.在广西生活期间,徐樾创作了大量题材丰富的诗歌,透出浓郁的广西风情和时代特色.
简介:南宋四大名臣之一的李光(1078—1159),字泰发,越州上虞(今属浙江)人。李光曾两次被贬谪到广西,在广西期间创作的诗歌至今留存三十余首。《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六《庄简集提要》谓李光诗:“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皆托兴深长。”因为李光原有文集三十卷早已在明代散佚,到了清代,四库馆臣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李光诗文,重编为《庄简集》十八卷。又由于这些诗未被清人汪森所辑广西诗歌总集《粤西诗载》收录,故一直没有引起研究广西文学者的注意。
简介:文章深入全面地阐述了诗歌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诗歌与散文的区别。
简介:海子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坛中是一个较为另类的存在。海子诗歌对于情感的热烈追求以及对于大地本源的崇拜,无不体现其价值。海子的诗歌是与自我内心深处进行互答的成果,他的诗歌不单单以一种简单的对抗意识作为动力,更多表明的是一种“精神艺术”的独立,蕴含着很多比较超前的元素意象与文化内涵。
简介:一、阮大铖诗歌受到的历史冷遇在古代诗歌史上,阮大铖以其创作实绩表明,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堪称有明一代一流的诗人。但是,他诗歌的命运却是凄凉悲哀的。由于他政治上'始由首鼠魏珰东林之间,卒为东林所斥,而名列逆案。继乃乘南都福王之立,阿附权相,汲引佥壬,芟锄正士。南都复亡,后复降清室,终于走死,遂为士论所不齿,遗民所腐心,其能文之名,因之亦泯,终满清二百八十年之际,除《燕子笺》、《春灯迷》两传奇外,殆无人能举《咏怀堂诗》之名者矣。其
简介:陈孚(1259~1309),字刚中,号笏斋,天台临海(今属浙江)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上《大一统赋》,署上蔡书院山长。二十九年,为翰林围史院编修官,代理礼部郎中,作为副使随户部尚书梁曾出使安南(今越南)。使还,除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后历任建德路(今浙江建德)、衢州(今属浙江)、台州路(今浙江临海)治中。成宗大德七年(1303)以疾归。武宗至大二年(1309)卒,年五十一。有《陈刚中诗集》。
简介:从一个侧面很难洞悉诗歌创作的个中趣味,诗歌作为抒情的理想发生地,抒情维度不能忽略。同时,诗人写作的心灵默契,使情感抒发成为文本的"事件",诗歌获得了叙事维度。此外,语言等的形式因素是诗歌的核心,诗歌也因此获得了修辞的维度。我们希望通过文本中提供的标志,从叙事、修辞、抒情三个维度抵达当代诗歌的创作现场。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卞之琳集诗人与翻译家于一身。其创作迥异于以往的“滥情”诗风,以“智性诗”一改中国新诗面貌;诗歌翻译则选择了许多外国的抒情佳作。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构成了卞之琳文学生活中“情与理”的协调和互补。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二分:其诗歌创作有“冷凝的抒情”,诗歌翻译也不乏智性的诗作。智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使卞之琳的创作与翻译互补共荣,共同构成他瑰丽辉煌的文学事业。
简介:本文研究了张文潜的生平经历,对其籍贯、生年等问题作了可信的解说。文章评析了张氏诗歌的思想特色:同情、关怀人民,真实地反映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实主义精神;深沉的爱国情绪和壮志未酬的惆怅情绪;独特的“山水精神”,诗人特有的情怀。针对人们对张氏诗歌艺术性的评价的偏颇,文章探讨了张氏对诗歌创作的独特的艺术追求及其艺术特色:自然天成;刚劲浑早;趣浓语秀。
简介:于坚用诗人的眼光去观照平凡世界,化腐朽为神奇,将世间万物都纳入其诗中,诗歌意象广泛,充分体现了第三代这一群体的尴尬和挣扎。在诗歌形式及语言方面,大胆创新,极大扩充了诗歌表现力。本文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近年来于坚诗歌创作。
简介:乡村和田园作为农业文明的典型意象,在小海诗歌里保持了美丽和宁静。读小海的诗,我常常想见诗歌里的弗罗斯特和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米莱笔下那些有关乡村和田园的不朽名画。这是一种愉快的阅读体验。小海的诗、尤其是他的乡村与田园系列,在短小的语言形式中,往往负载着丰富的诗歌信息,而在事实上它们却又极单纯和质朴无华,有时朴素得让人几乎忘记了诗歌,就像是在近距离内倾听一个生活简朴而内心幸福的人在黄昏的低语。
简介:佛典的义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轼诗歌风貌,《坛经》对苏轼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思想角度看,它帮助苏轼如何运用佛教智慧来处理人生存亡意义的问题;从创作角度看,《坛经》的"灭尽着相"思想,给苏轼提供不少写诗的源泉,或作为归纳而用,或作为演绎而用,或作为主导思想贯穿全篇而用。
简介:情中有景, 一、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育意之论 言意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基本论题之一,情中寓景
简介: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的建立及文艺方针的落实,给文学创作带来新气象,广西地区也出现全新的诗歌现象,期间产生了一批著名的诗人和作品。本文阐述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成就、创作特征及背后的原因。
简介:明代文学家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弘治间进士,授广平(今属河北)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著称于时,与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
简介:金农诗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按题材可分为酬唱赠答、山水写景、咏物题画等若干类,再现了金农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在内容上以追求独立人格为最大特色。在诗歌的体式上,金农作了不少努力,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体诗"。金农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常用"孤"、"独"、"苦"、"寒"、"冷"等冷色调的形容词;常出现"竹"、"梅"、"松"、"马"、"鹤"等表示志趣高洁的意象;大量运用典故,特别喜欢使用人物典故。
简介: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三日,全军在北京的西山召开了一次军旅诗歌创作研讨会,当时一共有四十七位诗人参加了会议,军队当时最优秀的一批诗人如李瑛、周涛、张永枚、贺东久、李松涛、程步涛、李晓桦、顾工、马合省等都参加了那次会议,地方来的诗人有朱子奇、柯岩等。会议期间,大家相见甚欢,几乎是彻夜长谈,兴奋得不得了,就发展军旅诗歌问题,充分地交换了意见。
简介:二《宋之问传》云,宋之问诗复成,(见《新唐书》宋之问本传)
李文藻在广西的诗歌创作
徐樾在广西的诗歌创作
南宋名臣李光在广西的诗歌创作
论诗歌创作
海子诗歌创作浅论
阮大铖诗歌创作概观
元代诗人陈孚出使安南途经广西的诗歌创作
当代诗歌创作的批评维度——以老巢的诗歌创作为例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
张文潜及其诗歌创作
评于坚诗歌创作
论小海的诗歌创作
《坛经》与苏轼诗歌创作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
浅析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现象
南迁得就长歌地——顾璘在广西的诗歌创作
论金农的诗歌创作
军旅诗歌创作的再出发
论沈宋及其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