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对2019年陕西省三带喙库蚊标本中分离的病毒(SX1943)进行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蚊虫研磨液接种组织培养细胞,对分离物进行病毒学和病毒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在2019年于陕西省采集的三带喙库蚊标本中获得1株病毒分离物(SX1943),将该病毒接种至C6/36细胞后第3天发生明显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缩、聚集和脱落等,分离物可稳定传代。然而,该批标本在BHK-21细胞连续传代3次均未发现显著细胞病变。SX1943病毒接种至C6/36细胞后经电子显微镜(负染)观察,可见大量圆形病毒颗粒,直径约25 nm。SX1943病毒基因组扩增与测序结果显示,该病毒基因组序列全长为3 594 nt,共编码3种蛋白,分别为非结构蛋白(NS1和NS2)和衣壳蛋白(VP),3种蛋白的基因长度分别为2 376 nt、1 098 nt和1 136 nt。经病毒分子遗传进化分析发现,SX1943病毒与浓核病毒亚科Brevidensovirus病毒属中的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ulex pipiens pallens Densovirus, CppDNV)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述结果提示SX1943病毒为CppDNV。结论陕西省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CppDNV。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淡色库蚊体内弓形虫529片段,验证淡色库蚊叮咬弓形虫感染小鼠后,蚊虫体内弓形虫携带状况,为研究蚊传播弓形虫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感染105个RH株速殖子建立急性弓形虫小鼠感染模型。每天将蚊子放进笼子里吸老鼠的血。捕获吸血蚊,将其粉碎,利用酚氯仿DNA提取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弓形虫529基因。结果小鼠血液中529基因的感染率为77.37%,弓形虫的含量随感染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吸血蚊血涂片在镜检下观察到弓形虫滋养体活体。47只蚊子529基因的感染率为59.57%。在28只阳性蚊子中,弓形虫的平均拷贝数约为1529.3/只。结论淡色库蚊可以通过吸血方式携带弓形虫。
简介:目的了解安徽省长江沿岸地区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抗性现状,为该蚊种的防治乃至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幼虫浸渍法测定其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及其95%置信限,比较其抗药性程度。结果测试的5个种群对溴氰菊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铜陵地区抗性最高,为9.05倍;对氯菊酯只有马鞍山和池州种群表现为低抗,池州种群抗性倍数为4.4倍;对高效氯氰菊酯铜陵、池州和安庆均表现抗性,安庆种群最高,为19倍。马鞍山、芜湖、池州和安庆种群对残杀威的LC50值为铜陵种群的134.7、50.9、107.6、256.2倍,对残杀威均表现出高抗性。结论安徽长江沿岸地区三带喙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抗性,对菊酯类抗性大多处于低抗和中抗水平,对氨基甲酸酯类抗性较为严重。
简介:研究了α-三联噻吩(α-T)对淡色库蚊Culexpipienspallens幼虫血细胞的光敏作用。结果表明,在活体和离体条件下,α-T对淡色库蚊4种主要血细胞的形态延展及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处理后较短的时间内,α-T能促进血细胞的增殖,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血细胞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α-T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强。α-T对淡色库蚊不同血细胞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处理早期,其对浆血胞(SP)和原血胞(PR)的增殖促进作用较强,而在处理后期,其对粒血胞(GR)和珠血胞(SP)的抑制作用较强,并且改变了淡色库蚊幼虫体内不同血细胞之间的比例,使得GR和SP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实验还表明,α-T对各种离体血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均较对活体的弱,且促进时间明显缩短。
简介:摘要目的揭示2011年和2019年甘肃蚊虫中库蚊黄病毒的分子遗传差异。方法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获得甘肃2011年和2019年蚊虫中库蚊黄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利用病毒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毒基因差异。结果共获得10株库蚊黄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包括2011年8株(均来自于淡色库蚊)、2019年2株(来自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病毒E基因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甘肃2019年分离的病毒与2011年分离病毒核苷酸序列相似性98.4%~100%,氨基酸相似性95.4%~97.3%。库蚊黄病毒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甘肃分离的2株库蚊黄病毒(GS1975和GS1976)与2011年的8株库蚊黄病毒均属于基因1型B组库蚊黄病毒;2019年分离的GS1975病毒与我国辽宁(2010年和2011年)和内蒙(2018年)分离病毒处在共同的进化簇,而2019年分离的GS1976病毒与我国内蒙(2018年)和甘肃2011年分离病毒形成共同进化簇。结论甘肃2011年和2019年分离的库蚊黄病毒均属于基因1型病毒,2019年分离的2株病毒分布在不同的进化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库蚊黄病毒基因组在发生变化,为此需要开展当地库蚊黄病毒分子差异的长期监测。
简介:目的对大连口岸淡色库蚊抗药性进行监测分析,探索该口岸淡色库蚊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减少用药的盲目性,降低环境污染,提高防治效率。方法本研究以大连口岸淡色库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现场采集、实验室标准化养殖、抗药性生物学测试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击倒抗性分子检测等方法,比较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度,从而找到敏感度相对高的杀虫剂进行蚊类灭杀。结果对淡色库蚊及幼虫进行抗药性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大连口岸3个地理株对溴氰菊酯敏感度相对较高,对敌敌畏的抗性最高。检测不同种群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击倒抗性(kdr)基因频率,结果显示大连口岸3个地理株的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已经产生抗药性。结论通过研究的各项检测结果,提出以下杀虫剂合理使用措施:大连口岸杀灭淡色库蚊应该采用敏感性较高的几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轮用,也可对其加入增效剂来使用。
简介:目的了解济宁太白湖湿地蚊虫季节消长及抗性水平,为当地蚊媒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饵帐诱捕蚊法对太白湖湿地的成蚊种类、季节消长等情况进行调查。采用WHO生物测试法,测定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和回归方程。结果共捕获成蚊14217只,经鉴定为5属16种。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3.68%,其次为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各种成蚊的季节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6月开始出现,7-8月为成蚊活动高峰期。太白湖湿地淡色库蚊对5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残杀威、DDVP、三氯杀虫酯抗性倍数分别是2.38、5.26和2.44,为低抗水平;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抗性倍数分别为27.92和36.67,达到了高抗水平。结论济宁太白湖湿地蚊虫种类丰富,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治理蚊虫。
简介:目的建立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抗性与敏感品系单蚊杂交群体,并对比观察杂交系与自交系的生物学特性,为鉴定抗性基因遗传多态性和遗传作图奠定基础。方法正交组以抗性品系为母本交配敏感品系雄蚊,即R-S组;反交组以抗性品系雄蚊交配敏感品系雌蚊,即S-R组;对照为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自交,即R-R组和S-S组。观察比较4组产卵率、孵化率及各发育阶段成活率。WHO蚊幼虫浸渍法检测各组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水平。结果产卵率:S-S组为94.44%,R-R组为100%,R-S组和S-R组分别为61.11%和72.22%;孵化率:S-S组和R-R组分别为94.12%和100%,R-S组和S-R组分别为36.36%和69.23%;各组幼虫成活率,成蛹率及羽化率均达到90%以上,无显著性差异;抗性水平:R-R组、R-S组和S-R组F2代的抗溴氰菊酯水平分别是敏感品系的53倍、29倍和10倍。结论杂交群体F2代的抗性水平位于两亲本之间,符合遗传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