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对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开窗妊娠病灶清除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到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组后对照组患者接受输卵管切除手术,观察组则用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开窗妊娠病灶清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随访不孕发生率率更低,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结论 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开船妊娠病灶清除术在输卵管妊娠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有效避免患者术后不孕,不过该手术方式也有可能会增加二次异位妊娠的发作率,需结合实际情况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行一期后路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48例纳入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单侧开窗组:行一期后路单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23~71岁。双侧开窗组:采用一期后路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6~58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装置有无松动、断裂,使用Bridwell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病变组织送病检,结果均诊断为布鲁杆菌病。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6.3)个月(范围12~4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单侧开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0.5±34.1)min、(214.4±150.2)ml,双侧开窗组为(187.1±30.3)min、(455.8±25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手术时间=8.123,t术中出血量=2.962,P<0.05)。组间相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ODI及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开窗组中1例患者术后半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引流术后痊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2,P>0.05),末次随访时均完全融合。结论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及医疗费用少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核转录因子kappaB(NF-кB)、透明质酸(HA)水平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于南阳南石医院接受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79例s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并分组;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询问患者基线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NF-кB、HA水平,分析血清NF-кB、HA水平预测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风险价值。结果79例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21例(26.58%)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NF-кB、HA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F-кB、HA过表达均是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当血清NF-кB、HA的cut-off值分别取0.265 mmol/L、324.300 ng/ml时,可获得sICH患者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风险最佳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4、0.878,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存在预后不良风险,可能与血清NF-кB、HA过表达有关,未来可考虑通过检测血清NF-кB、HA水平,指导早期预后不良风险评估,可对早期合理干预及改善sICH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