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AbstractBackground:We aim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 in Beijing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and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optimize EMS.Methods:We collected all pre-hospital emergency data in Beijing from 2008 to 2017. The chief complaint in each case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 System (MPDS). The sites’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geo-encoding of addresses and then classified into four functional regions. We analyzed the demand for EMS, emergency response times (ERT), and disease spectrum for Beijing as a whole, and for each functional region.Results:A total of 4,192,870 pre-hospital EMS cas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P < 0.001) of 51.60% from 2008 to 2017. EMS demand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opulation (r= 0.946, P < 0.001). The pre-hospital EMS demand rate was 1907.05 in 2008 and 2172.23 in 2017 per 100,000, with no significant change (P = 0.57). ER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01), from 19.18 min in 2008 to 24.51 min in 2016. According to MPDS classifications, the demand for pre-hospital care increased for 14 diseases, remained stable for 19, and decreased for only 1 disease. Cases of injury-related diseas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approximately 90,000 in 2017, accounting for 20% of all pre-hospital EMS cases, and the demand rate decreased in the core region but increased in the sub-urban regions. Cases of heart problems and strok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four functional 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demand rate in the Core Functional Region.Conclusions:More resources and effort should be devoted to pre-hospital EMS according to the increased pre-hospital EMS demand and prolonged ERT in Beijing over our 10-year study period. Changes in disease spectrum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functional region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8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患者的术前HIV抗体筛查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至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门诊与住院手术患者的术前HIV抗体初筛检查结果,并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年龄分布、婚姻状况、户籍等进行趋势χ²检验。结果2008至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患者共进行HIV抗体筛查750 013人次,HIV抗体初筛阳性428例(0.057%);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370例(0.049%)。HIV感染者以外省市户籍者居多,占60.27%。其中,男性334例(90.27%),女性36例(9.73%)。年龄主要分布在20~40岁,共计231例(62.43%),其次是40~60岁,共计106例(28.65%)。370例HIV感染者中,361例(97.57%)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另外,男同性恋(MSM)感染人数也逐年增多(趋势χ²=7.307, P=0.007)。22例(5.95%)合并HBsAg阳性,11例(2.97%)合并抗-HCV阳性,159例(42.97%)合并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另外,64例(17.30%)合并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阳性。就诊科室来源中,因眼部疾病(178例)和性病(71例)就诊者最多,分别占48.11%和19.19%。结论2008至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患者的HIV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性传播是HIV感染者的主要感染途径,尤其是MSM感染人数逐年增多。另外,应重视对眼部疾病就诊患者进行HIV抗体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兰州市甲状腺疾病患者构成及临床特征,为甲状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经验和依据。方法收集和整理2008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年龄、性别、职业、甲状腺疾病分型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等情况。结果共收集375例甲状腺疾病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性114人、女性261人,分别占30.4%和69.6%。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分别占12.3%(46/375)、22.9%(86/375)、10.4%(39/375)、7.5%(28/375)、5.9%(22/375)、40.0%(150/375)和1.1%(4/375)。不同性别间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腺瘤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不同年龄段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腺瘤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不同职业间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腺瘤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3.6%(17/39)、79.5%(31/39)和89.7%(35/39),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TSH、FT4和FT3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0.5%(52/86)、44.2%(38/86)和2.3%(2/86),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患者以FT3升高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降低为主。结论兰州市甲状腺疾病以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女性和年龄≥50岁人群高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有低龄化倾向,应加大甲状腺疾病的体检和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8 - 2018年四川省巴中市居民户食用碘盐情况,探讨合格碘盐食用率的变化趋势,为下阶段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8 - 2012年在巴中市4个县(区)、2013 - 2018年在巴中市5个县(区)开展居民户碘盐监测。按照各年监测方案要求,2008 - 2011年,每个县(区)分别采集盐样288份;2012 - 2018年,每个县(区)分别采集盐样300份,进行盐碘检测。盐碘检测方法:2008 - 2013年采用仲裁法,2014 - 2018年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判定标准:2008 - 2014年,20 ~ 50 mg/kg为合格碘盐;2015 - 2018年,21 ~ 39 mg/kg为合格碘盐。巴中市于2010年实现碘缺乏病消除目标,2012年下调食盐加碘标准,比较和分析各年份与2010、2012年合格碘盐食用率差异。结果巴中市2008 - 2011年各采集盐样1 152份,2012年采集盐样1 200份,2013 - 2018年各采集盐样1 500份。各年份碘盐覆盖率范围为98.09% ~ 100.00%,碘盐合格率范围为91.69% ~ 98.35%,合格碘盐食用率范围为91.27% ~ 98.26%。2008 - 2018年巴中市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3.953,P < 0.01);2011、2014 - 2018年合格碘盐食用率[95.40%(1 099/1 152)、95.00%(1 425/1 500)、92.93%(1 394/1 500)、93.67%(1 405/1 500)、91.27%(1 369/1 500)、92.73%(1 391/1 500)]明显低于2010年[98.26%(1 132/1 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406、20.097、40.913、33.196、59.413、43.067,P均< 0.01);2014 - 2018年合格碘盐食用率明显低于2012年[97.50%(1 170/1 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148、29.066、22.187、46.194、31.020,P均< 0.01)。结论2008 - 2018年巴中市碘盐普及情况总体较好,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 90%);自2010年实现碘缺乏病消除目标和2012年下调食盐加碘标准后,巴中市合格碘盐食用率有所下降。建议继续加强盐业监管、健康教育和碘盐监测,提高食盐生产质量,维持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的高水平,保证碘缺乏病持续消除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布病监测数据,分析发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结果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病例54 8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37/10万,年发病率波动在8.34/10万~23.53/10万,共报告1例死亡病例(2015年)。2014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3.53/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8.34/10万。布病发病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大同市报告病例最多,为13 998例,占25.52%;朔州市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9.68/10万。每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份,占60.11%(32 966/54 845)。40~6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64.73%(35 502/54 845)。农民病例数最多,占82.97%(45 504/54 845)。结论山西省布病整体疫情较以往有所控制,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疫情波及范围和人群均有扩散。应深入开展对重点发病人群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升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柳州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8-2018年柳州市报告的≥15岁HIV/AIDS,用寿命表法计算各年生存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平均生存时间,对影响艾滋病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14 856例HIV/AIDS,平均生存时间为98.74(95%CI:97.73~99.75)个月,第1、3、5、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0%,72.0%,68.0%、61.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文化程度、确证感染时年龄、职业、感染途径、样本来源、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检测结果和抗病毒治疗均是HIV/AIDS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男性、≥41岁中老年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及民工的HIV/AIDS的死亡风险较高,早发现、提高首次CD4检测率、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能降低HIV/AIDS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女性乳腺癌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广州市近十年肿瘤登记数据以及定期随访信息,描述女性乳腺癌基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分布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研究对象1、3、5年总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变量与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广州市2008-2017年确诊的12 465名女性乳腺癌患者平均诊断年龄为53.9岁,40~54岁患者占比最高,为43.9%;仅15.6%患者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正常BMI患者占78.2%;90.0%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组织学类型,占82.3%。4家三甲医院患者中,有2 640例纳入临床病理分析,其中临床早期(0-Ⅰ期)患者比例为35.0%,Ⅱ期占44.8%,Ⅲ、Ⅳ期各占17.2%、3.0%;ER阳性、PR阳性、HER-2阳性患者比例分别为79.5%、70.8%、19.2%;亚型方面,Luminal B亚型患者比例最高,为53.3%。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0%、95.3%、92.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55岁、TNM晚期、ER阴性、PR阴性、Luminal B亚型以及三阴性亚型与患者预后较差相关。结论与我国既往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以广州市全人群为基础,发现乳腺癌患者高龄、临床早期、ER阳性患者占比较高;总生存率高于我国既往报道的水平;乳腺癌特征与预后关系和其他报道结果一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NPCLC-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接受NPCLC-ALL2008方案进行规范治疗的96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流式细胞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与预后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长期生存分析。结果96例T-ALL患儿中男72例、女24例,年龄9.5(1.0~16.0)岁,随访时间5.7(1.0~9.7)年。92例患儿获得完全缓解(96%),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61±6)%和(70±5)%,复发18例,5年累积复发率(27±6)%,死亡24例。诱导第15天MRD>5%者生存率明显低于MRD≤5%者,5年OS分别为(60±12)%和(72±6)%(χ2=3.904, P=0.048),巩固治疗前MRD>10%者5年EFS和OS均明显降低,均为(50±35)%。复发患儿生存明显差于无复发患儿,5年OS分别为(26±13)%和(81±5)%(χ2=18.411, P<0.01),复发时间越早预后越差,诊断6个月内复发者5年OS仅为(25±22)%,3年内和3年以上复发者5年OS分别为(30±14)%和(5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07, P<0.01)。结论NPCLC-ALL2008方案治疗T-ALL疗效尚可,MRD指导下进行精确的危险分层和个性化治疗来减少复发有望进一步提高T-ALL患儿长期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2008-2018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2008-2018年所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三间分布、病原构成及变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重症率、重症比例和重症病死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8-2018年全国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57 065例,年均重症率为1.05/10万,重症比例为0.76%,重症病死率为2.34%,重症率和重症比例2010年后出现下降趋势,重症病死率2014年后显著下降。重症病例男性高于女性(1.78∶1),以≤3岁婴幼儿为主(91.47%),EV-A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中位年龄最高(1.99岁)且逐年升高,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在≤1岁婴儿中构成较高(66.56%)。4-7月为主要的发病高峰,2018年其他肠道病毒代替EV-A71成为优势血清型(61.97%)。西南部、中部及东部地区部分省份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高发省份。结论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重症率、重症比例及重症病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部分省份优势病原由EV-A71转为其他肠道病毒,应加强重点人群、高发季节、区域防控工作,开展多种手足口病病原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8年至2017年河南省睢县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志贺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采集2008年至2017年河南省睢县豆付元卫生室的4 721份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细菌培养分离出志贺菌株。采用玻片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学分型。按比例选取271株志贺菌株,采用多重梯度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毒力基因,Kirby-Bauer琼脂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趋势性卡方检验分析耐药性年度变化趋势。结果4 721份粪便标本中志贺菌检出率为20.69%(977/4 721)。977株志贺菌共分为2群13种血清型,福氏志贺菌占77.79%(760/977),宋内志贺菌占22.21%(217/977),每年最常见的3种血清型呈交替变化。271株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志贺菌肠毒素(Shigella enterotoxin, shET) -1+、shET-2+、侵袭性质粒H抗原(invasion plasmid antigen H,ipaH)+、侵袭相关毒力基因(invasion-associated locus, ial)+,占84.04%(179/213);宋内志贺菌为shET-1-、shET-2+、ipaH+、ial+,占46.55%(27/58)。志贺菌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的耐药率均>90%,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较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氯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27、7.232、6.039、4.764、6.809,均P<0.05)。98.52%(267/271)的菌株对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福氏志贺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宋内志贺菌;对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均低于宋内志贺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866、14.868、83.036、68.534、14.738,均P<0.01)。结论2008年至2017年睢县5岁以下腹泻患儿志贺菌每年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血清分型的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不同。大多数分离菌株产生了多重耐药,且不同血清型的志贺菌耐药谱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北京地区肺结核病的复发情况,确定复发病例中内源性复燃和外源性再感染的比例。方法对北京各区县随机收取的4 694例肺结核病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从中筛选出治疗痊愈后,间断6个月以上再次入院确定为复发的病例。对复发病例进行背景资料分析,分析和复发有关的风险因素;并且对复发病例临床分离株应用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复发形式。结果从4 694例肺结核病临床病例中发现265例复发病例,复发率为6.7%;在复发风险上30~59岁年龄段和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80,95%CI:1.406~2.255,P<0.05);复治患者和初治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32,95%CI:1.010~1.054,P<0.05)。配对的复发病例中64%(37/58)为内源性复发,36%(21/58)为外源性再感染。结论在北京地区30~59岁年龄段人群、初始入院为复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肺结核病复发;复发病例主要为内源性复燃,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外源性再感染和近期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8-201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孕产妇接受HIV检测及HIV感染情况。方法利用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凉山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和HIV感染孕产妇个案卡数据,分析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检测时期和HIV阳性率及其年度和地区分布特征。结果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孕期HIV检测率分别从40.7%(8 191/20 125)和8.0%(1 607/20 125),增加至95.7%(88 000/91 946)和70.1%(64 421/91 946)(趋势χ2=94 497.28,P<0.001,趋势χ2=90 655.03,P<0.001)。累计436 519例孕产妇接受了HIV检测,报告HIV感染孕产妇3 271例,HIV阳性率为0.75%(95%CI:0.72%~0.77%)。3 271例HIV感染孕产妇中1 527例(46.7%)在产时接受检测。孕产妇仅产时HIV阳性率逐年增加(趋势χ2=9.21,P=0.002),2016年为1.32%(95%CI:1.18%~1.47%),高于同期孕产妇孕期HIV检测阳性率(0.67%,95%CI:0.61%~0.73%)(χ2=88.23,P<0.001)。各县(市)孕产妇HIV检测率均呈增加趋势(趋势χ2检验,P<0.001)。2016年布拖县、昭觉县、金阳县、美姑县和越西县孕产妇HIV阳性率≥1%。结论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增加,但产时检测率较高。孕产妇HIV感染疫情严重,妊娠期HIV检测时间偏晚,需采取措施促进孕产妇在孕期尽早接受HIV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贵州省各级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实验室网络运行及外质控考核情况,为评价地砷病防治效果以及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可靠的实验质量保障。方法对2008-2017年贵州省各级地砷病实验室网络运行及外质控考核结果(水砷、尿砷)进行统计学分析。考核范围包括省、市、县3级承担地砷病监测任务的砷检测实验室(省、市级各1个,县级2个)。结果2008-2017年,1个省级水砷、尿砷测定实验室考核均合格;1个市级实验室2011-2017年水砷、尿砷考核均合格;2个县级实验室2014-2017年水砷、尿砷考核均合格。2014-2017年省、市、县3级实验室水砷、尿砷考核连续全部合格。省级实验室水砷2008-2017年、尿砷2009-2017年,│Z│值均≤2,考核均为合格,所得结果满意;市级和1个县级实验室在2010年后水砷、2011年后尿砷的│Z│值也均≤2,考核均为合格,所得结果满意。结论贵州省地砷病实验室网络运行状况良好,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砷样品外质控考核结果符合国家实验室质量要求,可为持续消除地砷病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8-2018年我国≤5岁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8-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人群特征、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及病原构成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08-201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岁儿童死亡病例3 646例,男性多于女性(1.82∶1),以≤2岁儿童为主(87.71%)。2010年之后全国≤5岁儿童报告手足口病调整后的死亡率由0.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11/10万(APC=-23.20%)。2 523例实验室确诊的死亡病例中,2 323例(92.07%)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呈现增加趋势。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M=2(P25~P75:2~4)d,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M=3(P25~P75:2~4)d。0~1岁、EV-A71感染、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长和居住地为农村是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2010年后,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中优势病原仍为EV-A71,应加强死亡病例中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基因分型;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小年龄组病例应当加强EV 71灭活疫苗接种宣传,提高诊断、救治及时性,降低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全阴性(乙肝五项全阴)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为乙肝五项全阴人群进行补种乙肝疫苗时选择补种最佳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统计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海军机关门诊部体检查出乙肝五项全阴并选择不同策略补种乙肝疫苗的士兵156例,按补种方法分为三组,(1)A组53例:当天注射第一针,与第一针间隔1个月注射第二针,与第一针间隔6个月注射第三针(简称0、1、6);(2)B组51例:当天注射第一针,与第一针间隔1个月注射第二针,与第一针间隔3个月注射第三针;(3)C组52例:只补种一针。追踪第二年体检中乙肝抗体的阳性情况。结果A组第二年的乙肝五项检查阳性率为98%(52/53),B组为76%(39/51),C组为52%(27/52)。A组第二年体检阳性率高于B组、C组(χ2=34.54、10.64,均P<0.01),B组第二年体检阳性率高于C组(χ2=35.64,P<0.01)。结论乙肝五项检查全阴人群,应当严格按照0、1、6的策略进行补种乙肝疫苗,机体才能最大可能的获得乙肝抗体,才能更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长期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178例初诊ETV6-RUNX1阳性AL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78例患儿中男100例,女78例,中位年龄4(1~13)岁,初诊中位WBC为9.46(1.25~239.83)×109/L。中位随访时间为73.5(1~124)个月,3例在诱导化疗阶段死亡,1例于诱导化疗后失访,1个疗程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97.8%(174/178)。178例患儿中24例复发,累积复发率为15.9%,中位复发时间为35.5(1~62)个月,单纯骨髓复发占83.3%(20/24),晚期复发占79.2%(19/24),早期复发5例中1例存活,晚期复发19例中7例存活。ETV6-RUNX1阳性患儿的5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9.4±2.4)%、(82.1±6.9)%,预期10年OS率、EFS率分别为(88.6±2.5)%、(77.3±4.0)%。分析预后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中枢神经系统(CNS)2状态、泼尼松预治疗反应不佳、高危组、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微小残留病(MRD)≥5%、第33天ETV6-RUNX1融合基因未转阴、第12周骨髓流式MRD≥1×10-4以及第12周ETV6-RUNX1融合基因未转阴为生存相关预后不良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MRD≥5%(P=0.033)、第12周ETV6-RUNX1融合基因未转阴(P=0.045)为影响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而初诊CNS2状态(P=0.033)及第12周骨髓流式MRD≥1×10-4(P=0.010)则为影响E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CCLG-ALL-2008方案治疗ETV6-RUNX1阳性ALL患儿总体预后良好,初诊CNS2状态、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MRD≥5%、第12周ETV6-RUNX1未转阴及MRD≥1×10-4者需要尽早强烈干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8—2016年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O)的耐药基因构成情况及相关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CR-ECO菌株,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失活法和EDTA碳青霉烯类失活法进行表型确证,并采用llumina HiSeq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其耐药基因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果共收集CR-ECO非重复菌株16株,经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携带IMP-4基因5株,IMP-26基因1株,NDM-1基因1株,NDM-5基因4株,NDM-13基因2株。16株菌株中检测出AmpC酶和(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及各类外排泵基因,11株CR-ECO出现OmpC膜孔蛋白基因缺失;多位点序列分型、血清学分型呈多样化。结论深圳市人民医院2008—2016年CR-ECO的耐药机制主要以产IMP型或NDM型碳青霉烯酶同时合并AmpC酶和(或)ESBL为主。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可快速了解菌株在基因水平上的分子生物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