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道德形而上原理》前言短小精悍,直击主题,著作旨要尽在前言,前言对理解一本著作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康德在前言里所阐释的“哲学”和“道德形而上”概念等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对于入门康德道德哲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哲学 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
  • 简介:形而上与政治哲学有何干系?霍布斯的形而上即他所说的第一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存在一般”,它相当于“普遍的定义”,而对“最一般和最普遍的概念的定义”就是形而上命题。形而上命题与政治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最著名者包括“没有推动就没有变化”与善恶标准的联系;“没有推动就没有变化”和自由的联系;生命运动与自然平等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霍布斯的思想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因此他的形而上观念蕴含了其政治哲学的观念。

  • 标签: 形而上学命题 政治哲学 霍布斯
  • 简介:“偶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是常常被讨论到的重要概念,它在语言学、逻辑学和存在论上的原始意义皆值得梳理和关注。就其起源而言,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发现不得不处理情态动词以及情态句。情态句分析引发了相关逻辑学分析和讨论,从而把语言学上的情态问题转变为逻辑学上的模态问题。斯多亚学派的模态逻辑研究则揭示了模态的存在论问题,导致模态概念向偶态概念的转化。

  • 标签: 形而上学 情态动词 亚里士多德 斯多亚学派 逻辑学 古代文献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的形而上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的组合性特征的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的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的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的倾向。因此,在形而上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的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的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的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奠基的前提和路径,指出基于知识的相对性,形而上自然也是相对的,"相对"意味着不断被超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而上做了种种阐释,由此形成了形而上不同的奠基方式。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用人类学的方式为形而上奠基,从形而上的角度去探讨人生存在的终极性问题。

  • 标签: 康德 形而上学 奠基
  • 简介:司法判决的有效性在哈贝马斯那里被区分为事实有效性和规范有效性两个维度,我们将事实有效性和规范有效性这两个西学术语转化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无”概念.法官司法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有)必须是符合正义(无)的规范要求,法律(有)必须接受正义(无)的调整和统摄.如果二者并无严重冲突,法官当然可以直接适用法律(有);如果二者有严重冲突,法官就要弃法律(有)不用,直接适用正义(无)所体现出的原则要求,立法者要在正义(无)的价值指导下修改原来的法律(有)使之与正义(无)相符合.

  • 标签: 司法判决 “有” “无” 有效性
  • 简介:商品一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中。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

  • 标签: 商品一物 幽灵 抽象化 形式化 形而上学
  • 简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原理》试图从人性的本质和意义中寻找道德哲学的基石,解决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目的是为人类的道德寻找坚实的基础。细读这本真正伟大的小书,从严谨的论证和思辨的话语中读出了康德内心无比焦虑的心情。细细玩味,深感康德:焦之也深,言之也切;虑之也远,说之也详。哲学植根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因此它必然关注生活。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在关注着他生活的时代,并关注着那个生活时代的问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 原理 焦虑 生活时代 道德哲学
  • 简介:12月16—17日在上海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上海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形而上:东方与西方”。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波兰、斯洛伐克、土耳其等国家的40余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郁振华主持。国际形而上学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与伦敦大学海斯洛普学院卡罗尔(AnthonyJ.Carroll)分别致辞。

  • 标签: 形而上学 学术研讨会 西方 东方 华东师范大学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简介:本文旨在论述康德的法权学说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尤其是在他的道德形而上体系中的位置。在目前康德学界,有关该问题存在两种对立立场:一种立场认为法权学说属于道德形而上,另一种立场认为法权学说可脱离道德形而上而自成一个独立部分。本文通过康德有关"批判"和"形而上"的划分而指出,法权学说并不纯粹属于道德形而上,它因为要依赖于某些人类学假设而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道德形而上

  • 标签: 批判 形而上学 法权学说 道德形而上学 人类学根基
  • 简介:“诗”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核心概念,“共和主义”传达的是浪漫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的政治理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弗·施莱格尔以“诗”的方式表明其政治立场。从“诗”与共和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的维度可以看到,弗·施莱格尔把“共和主义”解释为一种历史的发展秩序,是“诗”的形而上。而浪漫主义形而上思想的实质,是对知识论形而上的批判,是以“诗”的方式追求人的完整性。因此,在“诗”与“共和主义”概念之间,并非只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二者的前后连贯性本身就表明了弗·施莱格尔关于进步与反思的观念。

  • 标签: 共和主义 形而上学
  • 简介:传统理性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理性认识永恒的是非标准并通过自由意志指导行为的结果。休谟将经验主义贯彻到底,导致了伦理学方法论上的非形而上转向,认为理性不能认识超经验的是非标准,因而自由意志和理性的能动作用就失去了依据,他进而提出情感才是道德区别的标准和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休谟据此建立的以情感进步观为基本特征的德性伦理学对西方现代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形而上学 非形而上学 经验主义 理性 情感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奠基》所说的“目的自身”首要的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的尊严》所宣称的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一个表达某种模糊的属性之价值的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的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的一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的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的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的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和自由法则对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的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植物妈妈有办法,帮种子娃娃们安家;我的妈妈也有好办法,让我勇敢自信不再怕!王小小转到新的学校,第一天上学就被同学欺负。放学了,王小小回到家,哭着问妈妈:“妈妈,我的王是不是王八蛋的王?”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暑期即将结束,新的学年要开始了,不禁想起去年媒体关注的一件事:当时,武汉的7对父母,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让孩子们在一所废弃小学内学习,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家长这种主张“在家上学”的思想,表面上看,是出于对当前教育的不满。他们给自己的孩子选择这种“世外桃源式的教育方式”,并不意味着其他家长也认同他们的选择,只能说是他们的一种个性化选择。

  • 标签: “在家上学” 理性 教育方式 世外桃源 孩子 城市带
  • 简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回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最受认可的,一是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的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二是卢梭在《爱弥儿》中的名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 标签: 教育改革 “形而上”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 雅斯贝尔斯 《爱弥儿》
  • 简介:老师:“你今天为何迟到?”学生:“今天早上那个X中的女同学一直对我看!后来,她终于跟我说话了!”老师:“那跟你迟到有何关系?”学生:“后来,她跟我说:‘喂!同学,你为什么坐我们的校车?’”

  • 标签: 女同学 迟到 老师 学生 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