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上,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各有分工,形成不同的意思自治模式。在通常情况下,意思能力为行为能力提供基础,并被行为能力替代,需借助行为能力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此即“借壳型”意思自治。在特殊情形下,意思能力会与行为能力发生偏离,完全行为能力人会缺失意思能力,对此应根据意思能力的缺失状态认定法律行为无效,此即“绕道型”意思自治。在特定情形下,行为能力欠缺人也会有意思能力,为了促进其心智健全和融入社会,应根据意思能力推定法律行为有效,此即“促进型”意思自治。这三种模式分别涉及不同的规范,它们共同构成从自然人适格角度判断法律行为效力的规范体系。
简介:在国际私法中,合同领域的“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有权在协议一致的基础上选择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来支配其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旦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受理案件的法院、仲裁机构应以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以此确定其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自治”原则可追潮到15世纪柯迪乌斯的论述.他指出合同之所以适用行为地法,是因为“当事人默示同意适用该法”。但这一思想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普遍关注,直到16世纪法国的查理·杜摩林大力倡导这一原则,它才在国际私法领域得到了广泛地接受和应用。现在,这一原则已成为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法律选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则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思考了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则发展历史的相关问题,并对其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带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