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劇目的累積是劇種成長的指標,台灣歌仔戲自二十世紀初出現,流播至今超過一百年,累積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劇目。然而,長久以來,台灣民間歌仔戲主要採取'做活戲'(即'幕表戲')的方式運作其演出,這些劇目絶大部分未經寫定,只透過演員的表演和流動,在各職業歌仔戲劇團間傳递。内臺時期的劇目在演出當時並未被記録下來,目前已無由得見。所幸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歌仔戲在廟會劇場演出的'活戲'劇目,大多取自内臺劇目的删修改編;當然也有少部分爲當今藝人新創,這使我們得以探索歌仔戲'活戲'劇目的内涵。本文試圖爲台灣歌仔戲幕表戲劇目遺産整理出一份初步目録。首先説明筆者對於建構此一劇目目録的理念,材料的獲取和選擇,目録架構的設計和考量等;接着呈現目録内涵。總計筆者'所知'和'所見'的歌仔戲劇目,有確實來源依據足供登録者,共753筆。這份目録不僅可以作爲特定劇目流傳和辨識的起點,對於瞭解歌仔戲這個劇種的劇目内涵、題材偏好等都有一定的幫助。
简介:中國傳統戲曲一向被分爲曲牌體和板腔體兩大類型,但蒲松齡的《禳妒咒》卻是一部俗曲體戲曲。作品有生、旦、浄、末、丑的脚色提示,有演員上下場提示和上下場詩,有代言體的唱詞和念白。更重要的是,作品中使用了不同于南北曲的俗曲曲牌,其連綴方式也與南北曲迥異。《禳妒咒》的産生,不僅説明當時俗曲體戲曲已經形成,而且昭示着這種音樂結構和文學體制有着悠久的傳承歷史。從金元諸宫調,到明代的弦索清唱、時尚小曲、寶卷和道情講唱,再到《禳妒咒》以及《太古傳宗》《納書楹曲譜》中的時劇、《綴白裘》中的雜劇、宫中的侉戲以及吹腔、四平調、弦索調、秧歌等,俗曲體戲曲的形成與發展脈絡依稀可見。俗曲體戲曲以《禳妒咒》爲正式形成的起點,其終點一直貫穿到當代。迄今我國南北方尚存的各種地方戲中,俗曲體戲曲占了較大分量。而《禳妒咒》,爲我們認識俗曲體戲曲的特點、形成歷史及戲劇史地位,提供了第一手可信的資料。
简介:在玉器中,以水族動物為紋飾的玉器很多,主要有魚、龜、鱉、蛙等,其中最為常見的當首推玉魚。玉魚產生於商周時期,它是古代重要的玉佩飾。佩魚之風始見於商代,商代玉魚一般為單體薄片狀,商中晚期的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大批玉魚,其刻法簡單,草草刻劃似不經意,但簡潔之中具有真實感。周代玉魚在技法上比商代稍有進步,平面雕刻中彎身魚增多,魚身出現圓弧形的鱗紋。春秋戰國至漢代,玉魚飾品極為罕見。據南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載:“元豐間,官制行,上欲寵嘉、岐二王,乃昭賜方團玉帶,著為朝議。先是乘輿玉帶皆排方,故以方團別之。二王力辭,乞寶藏於家而不服用,不許。乃請加佩玉魚,遂詔以王魚賜之,親王玉帶佩玉魚自此始。”
简介: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康熙萬壽雜劇》是鄭騫先生在1936年以賤價購入的,原無總書名,現書名是鄭先生根據書中内容所定的。該書本身是一個殘卷,據現存十三齣的内容來看,這部雜劇是專門爲康熙六旬壽誕而創作的。劇中對康熙一生的豐功偉績作了全面總結,對其文治武功極盡歌頌:康熙平叛的勝利,使周邊屬國臣服,以及康熙尊崇理學,重視選拔人才,重視農耕,减免徭役等,劇中還對康熙的博學多才和睿智超群予以頌揚。這部雜劇有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它在每齣的正文之前均有短序,序後則以一小段文字來述明大義。全劇採用虚實結合的方法,以古喻今來歌頌康熙政績,並借助唐參軍戲中的插科打諢來調劑場上氣氛。
简介:重慶市渝中區青年路53號。國民黨"青年館"舊址。抗日軍興,此地不凡。風雲際會,名流薈萃,大幕閉合又拉開,你方唱罷我登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臺上怒吼,臺下應合,掀翻兩江水,全民總動員。建國後,青年館更名爲實驗劇場。惜乎于不敢言商更不敢逐利的計劃經濟時代,干部有計不可施,職工耗力見效小,致使劇場年年徘徊,"實驗"空有其名。1991年,重慶市京劇團接管實驗劇場。自此,劇場注定要走山泥淖走出百年孤獨。重慶市京劇團副團長吴應模入主劇場任經理。京劇團老牛韓福興、青衣法妮娜也相繼調入劇場,分别擔任副經理與業務主任。自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