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了临床护理人员针刺的现状、危害、危险因素、处理及防护措施针刺危险因素包括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特殊的工作环境。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日常操作程序。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及监督,增强护理人员针刺防护意识,从而降低针刺的发生率。

  • 标签: 护理人员 针刺伤 危险因素 防护
  • 简介:摘要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合,穿刺针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当今社会,由于患者与日俱增,护理人员缺乏,致使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为了完成护理任务,常常表现的非常匆忙,加上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被针刺针刺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所以必须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的意外情况。

  • 标签: 护理人员,针刺伤,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得出结论针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与护理人员工作繁忙,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等有关。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对针刺防护对策。

  • 标签: 针刺伤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   护士是针刺的高发人群,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明确时,即对患者开展医疗活动,一旦发生针刺时,面临着经血液传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本文征对针刺护理人员的危害、防护措施处理流程,做如下综述:

  • 标签:      护理人员       针刺伤            危害
  • 简介:【摘要】针刺是当今医护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由针刺所造成的血源性疾病感染暴露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现就护理人员针刺发生现状、发生原因、危害性及相关防护措施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预防针刺及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 标签: 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针刺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群体1。临床诊疗、护理所用过的一切医疗物品几乎都携带着病源微生物2。有文献报道,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传播。而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近年来的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可见,有效地减少针刺的发生率,加强医护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动防护是保持健康的医务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 标签: 护理人员 针刺伤 防护
  • 简介:摘要针刺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性对针刺也存在极大的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的操作环节为回避针帽及思想不集中。因此,针对原因需提出防护措施。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才是减少护理人员针刺的关键。

  • 标签: 护理人员 针刺伤 原因 防护
  • 简介:摘要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锐利器械,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一些如手术室,注射室,输液室等高危科室,因为工作量大,节奏快,及易忽视个人防护,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如果能规范安全操作流程,正确掌握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流程及方法,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能够有效减少针刺的损害。

  • 标签: 护士 针刺伤 防护
  • 简介:针刺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对针刺发生存在着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的操作环节为回套针帽.针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的现状提出防护措施.

  • 标签: 护理人员 针刺伤 职业暴露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的原因,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357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针剌伤情况,并对针剌伤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结果357名临床护士中有272名曾被针刺,发生率为77.71%。结论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及加强管理,可降低临床护理人员针刺的发生率。

  • 标签: 护士 针刺伤 原因分析 防护
  • 简介:摘要在手术室日常护理工作中,手术室护理人员直接接触病人的伤口,血液等,随时都有被传染病感染和针刺危险。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要规范操作技术和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管理以减少针刺的发生。

  • 标签: 针刺伤 职业防护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实践中如何实现对急诊护理人员针刺的有效预防,降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发生率。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7名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循证护理方法对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刺预防最佳证据进行获取,然后予以落实实施针刺有效预防策略,对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发生情况、针刺知识知晓情况以及行为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予以实施针刺预防最佳证据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发生情况显著下降,((p<0.05));急诊室各层级护理人员预防针刺知识知晓水平明显提升,(p<0.05);急诊室护理人员针刺标准操作依从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获取急诊护理人员针刺预防最佳证据并在护理实践中加以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急诊护理人员针刺防护知识知晓率提高,在护理实践中可以高标准开展针刺防护标准操作,急诊护理人员针刺率也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人员 针刺伤 循证实践 护理管理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实践方法应用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防护策略实施效果。方法:在本院急诊室选出26名急诊护理人员,从2023 年3月份开始应用循证护理实践方法,观察2022.9至2023.2时间段(实践前)与2023.2至2023.9时间段(实践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标准操作依从率及针刺发生率、针刺防护策略考核成绩指标。结果:实践循证护理前后针刺标准操作依从率从69.23%增至96.15%,且针刺防护策略考核成绩得到显著提升;针刺发生率从23.08%降至0%,实践前后数据具备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人员针刺防护策略在循证护理实践辅助下可规避针刺风险。

  • 标签: 循证护理 针刺伤防护策略 急诊护理人员 针刺伤标准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护士在护理操作工作中发生针刺的情况,探讨预防减少针刺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针刺多发生在一些护士临床操作中常见的职业意外损伤。护士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结论应加强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建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针刺发生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
  • 作者: 郭凤秋刘雨(辽宁省盘锦市传染病医院辽宁盘锦1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5期
  • 机构:针刺伤是在医院内所有的医疗锐器所致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可导致20多种血源性疾病,最严重的是感染艾滋病(HIV)、乙肝(HBV)、丙肝(HCV)。而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根据我国毛秀英等曾对1075名临床护士做回顾性调查,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6%,丙肝近年来的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00年的一份网上调查问卷显示,80%护理工作者把其所面临的职业危害的危险度作为我们是否继续从事护理和临床工作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传染科的护理工作者。所以,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加强医护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的主动防护是保持健康的医务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发生针刺的现状、危险因素以及的处理进行分析。使护理人员能充分认识职业感染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因防护不当造成的职业感染。

  • 标签: 针刺伤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护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项目管理的方法预防护人员针刺的效果。方法为了改善本院护理人员针刺的发生率,2019年1月至12月,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实施预防护人员针刺的发生,然后比较实施项目管理前、后2年院内护理人员针刺发生率、针刺预防知识掌握率、使用护理防护器具的正确率。结果实施项目管理后,本院针刺发生率为2.18%,与项目管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项目管理后护理人员针刺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使用护理防护用具的正确率均大大提高,得分分别为(86.20±7.25)和(90.76±4.74),两者与管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能找到针刺的根本原因,多部门联动并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医护人员针刺的发生率,提高针刺预防知识的掌握率及使用防护用品的正确率。

  • 标签: 项目管理 针刺伤 预防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的职业危险因素,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安全护理的应对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从管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防护环境等几个方面建立一套适用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管理方案,使护理人员防护观念和行为有了明显改进,自身素质明显提高,职业伤害明显减少。

  • 标签: 护理 职业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