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对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75年党中央就明确指出,这是发展我国工业的一个重要方针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最近,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又强调指出,我国目前加工工业战线较长,布局分散,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加工工业发展的重点是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改组改造。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有的同志对挖潜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如何挖潜抓不住重点,势必影响中央精神的有效贯彻落实。为此,笔者结合学习马克思关于生产潜力的理论,就潜力的含义、潜力的特征和挖潜的途径谈点管见。
简介:摘要自动化生产线的运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减轻人员工作量,因而被广泛采用。但是,因为自动化生产线需判断数据较多,当某条件不满足则不能正常生产,且出现故障后查找、判断原因较复杂。笔者从工作中遇到的实例来分析不同故障对自动化生产线停车影响。
简介:我公司肓2套“8·13”合成氨联尿装置,实际生产能力尿素300kt/a、碳铵12kt/a,共有巾2610mm煤气炉14台(老系统8台、新系统6台)。老系统原料基本为河南永城煤,并掺烧部分小粒煤和腐植酸煤球。新系统原料以晋城煤、焦作煤为主,另外补充40%左右的杂煤,如贵州煤、四川煤、宁夏煤等。经2004年下半年的技改和工艺操作上的调整、摸索,全系统生产基本正常,吨氨煤耗维持在1280-1310kg,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生产负荷难以提高,单炉发气量小。新系统烧块煤单炉产氨43-44t/d,老系统烧煤球单炉产氨33-34t/d。煤气炉连续运行周期短,易挂炉,1个月左右需处理1次。灰况不稳定,漏炭多,严重时发生塌炉,威胁安全生产。气质不好,块煤制气时半水煤气中CO2含量高达9.0%~9.5%,煤球制气时半水煤气中C02含量在10%以上。为此,2005年公司成立了造气攻关组,经过近2个月的总结论证,一致认为三分控制,七分配置,再加以科学的管理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于是2005年4月,我们首先从煤气炉的技改入手,同时根据不同煤种及时优化工艺操作条件,并加强工艺控制的考核力度,确保攻关组操作思路的贯彻落实。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对新系统6台炉进行技改调优,现煤气炉运行稳定,无挂炉、塌炉现象,单炉产氨提升至48-50t/d,半水煤气中CO2含量降至8.0%~8.5%,吨氨耗白煤稳定在1210~1250kg,并在2005年7月取得了吨氨耗煤1218kg的较好水平。现将近阶段的技改及操作调整措施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