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不同方向的振动波、振动频率在振动训练中对肌肉力量的影响。通过对人体在负重蹲练习时附加不同振动方向、振动频率的振动刺激,测量训练前后等速肌力矩峰值、功率等指标。经对测量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水平方向和多维方向振动波的训练效果要优于垂直方向;在15~45Hz振动频率范围内,振动训练的效果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振动训练采用水平或多维方向的振动波,以及振动频率大于30Hz时,可收到较好训练效果。

  • 标签: 振动训练 振动波 方向 频率 运动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前振动训练影响肌肉力量变化的机制仍不明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从振动训练对肌肉的适应机制、神经的适应机制、激素的适应机制入手,对国内外振动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机制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未来振动训练的肌肉力量影响机制及其运用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振动训练 肌肉力量 影响机制
  • 简介:摘要:力量训练在所有训练中所占地位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想要提高运动成绩及自身的身体素质,力量训练必不可少。作为一个运动员来讲,或者一个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来讲,核心力量、振动力量及功能性力量至关重要,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可以稳定运动员的平衡感,还有可以把全身肌肉都调动起来,使身体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提高运动表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烟台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网络电子期刊等网站,通过关键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并进行归纳和总结;还有逻辑分析法,利用逻辑分析方法,比较研究对本文的进行探讨,把所了解的相关领域结合起来,分析其中规律,写出总结。

  • 标签: 核心力量 振动力量 功能性力量 训练
  • 简介:目的:通过新型的肌肉无创诊断技术--肌肉功能状态分析仪(TMG),分析振动训练后下肢肌肉的机械收缩状态,评估振动训练的效果和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恢复过程中下肢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招募并筛选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振动训练组,7人)和对照组(非振动训练组,6人)。振动训练组下肢功能训练在PowerPlate振动台上进行,而对照组的训练在非振动台上进行。训练负荷及时间:持续时间30min,刺激频率为45Hz,一周两次,共8周。两组受试者者在病情、症状、体征、纳入标准上均无差异。测试指标:采用肌肉状态分析仪(TMG)测试肌肉的机械收缩指标,主要指标有肌肉收缩时间(Tc)、放松时间(Tr)、径向位移(Dm)。测试肌肉包括腓肠肌内、外侧(GM、GL)和胫骨前肌(TA)。结果:8周的训练后与实验前相比,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较实验前Tc都有所增加,但对照组增加的更多,两组较实验前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振动训练组GM的Tr时间缩短了12.3%,对照组增加了45.7%,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变化的比率较振动训练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A和GL虽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振动训练组TA的Dm增长13.52%,对照组却缩短了0.25%,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振动训练组GL、GM的Dm分别增长了42.7%、38.4%,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受试者睁眼单腿站立时间较实验前提高61.2%,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睁眼单腿站立时间较实验前提高44.9%,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AI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TA、GM和GL的收缩时间和径向位移均增加,而放松时间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这提示振动训练可以提高CAI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振动训练和常规训练均可以提高CAI患者的平衡能力,但振动训练的效果更显著。TMG可以作为CAI患者康复过程中肌肉功能状态的评估手段。

  • 标签: 慢性踝关节不稳 振动训练 肌肉功能状态测试仪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结合躯干控制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选择我院经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共8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实验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以及全身振动训练结合躯干控制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结果:研究结束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结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全身振动训练 躯干控制训练 脑卒中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患者采取全身振动训练后对其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表现。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训练,而实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全身振动训练,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就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功能性步行量表(BBC)、Berg平衡量表(FA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训练训练后的BBC、FAC均优于训练前,并且,实验组患者的BBC、FAC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差别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全身振动训练 脑卒中 平衡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实施全身振动训练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后循环梗死患者240例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中单纯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120例患者划分至对照组,其余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全身振动训练的120例患者划分至试验组;分别于干预前后记录患者的平衡功能、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和步频等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平衡能力评分较本组干预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且试验组平衡功能评分为(42.15±2.97)分,高于对照组(36.12±3.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站立百分比、摆动百分比、步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站立百分比、摆动百分比、步频水平分别为(52.69±2.61)%、(49.39±3.26)%、(64.05±4.66)步/min,均优于对照组(48.39±2.67)%、(54.21±3.47)%、(70.39±5.82)步/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全身振动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脑卒中 后循环梗死 全身振动训练 平衡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振动(WBV)训练对骨质疏松(OP)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O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药物(钙尔奇D3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平衡训练及WBV训练,对照组则辅以平衡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静态平衡测试、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及跌倒效能量表(FES-I)对2组患者静态、动态平衡功能、跌倒效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各项静态稳定参数、BBS评分、TUGT计时及FES-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各项静态稳定参数、BBS评分[(49.93±2.08)分]、TUGT计时[(7.50±0.74)s]及FES-I评分[(23.03±2.8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WBV训练可改善OP患者平衡运动控制能力,减轻其跌倒恐惧心理,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身振动 平衡 骨质疏松 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侧交替全身振动训练对高龄肌少症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高龄肌少症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功能训练和下肢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侧交替全身振动训练(振动频率9~14 Hz,振幅2~3 mm,1 min/组,5组/次,5次/周)。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评估2组患者下肢肌力、6 m步速、起立-行走计时(TUGT)、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以及运动轨迹长度等指标。结果经8周干预后观察组髂腰肌肌力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5),其余肌群肌力、6 m步速、TUGT计时、运动椭圆面积以及运动轨迹长度均较训练前极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闭眼运动椭圆面积和睁眼运动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6 m步速、TUGT计时、睁眼时运动椭圆面积和闭眼时运动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极显著改善(P<0.01)。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后观察组双侧股四头肌[(24.35±6.20)kg和(24.38±6.12)kg]、左侧腘绳肌和胫前肌肌力[(24.99±3.78)kg和(24.32±5.42)kg]以及闭眼时运动轨迹长度[(655.85±94.56)mm]均极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右侧腘绳肌和胫前肌肌力[(25.15±5.05)kg和(24.67±5.10)kg]、6 m步速[(0.84±0.17)m/s]、TUGT计时[(15.22±5.69)s]、睁眼及闭眼时运动椭圆面积[(456.30±94.32)mm2和(803.10±79.19)mm2]、睁眼时运动轨迹长度[(404.70±66.18)m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低频侧交替全身振动训练对高龄肌少症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及步行功能均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可作为防治高龄肌少症患者的有效干预手段。

  • 标签: 高龄肌少症 侧交替振动训练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嘉兴市第二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变化。结果训练后,对照组、观察组简式Fuge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分别为(37.89±5.34)分、(49.61±5.47)分,均较训练前增加(观察组t=21.706,对照组t=10.272,均P<0.05),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t=10.054,P<0.05);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改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MBI)评分分别为(68.98±7.91)分、(52.15±6.87)分,均较训练前增加(观察组t=22.170,对照组t=10.119,均P<0.05),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t=10.534,P<0.05);观察组、对照组BBS评分分别为(59.98±6.47)分、(48.98±3.71)分,均较训练前增加(观察组t=20.820,对照组t=13.877,均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9.672,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

  • 标签: 偏瘫 卒中 运动疗法 振动 运动活动 姿势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效率的作用。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与实验组(n=15)。对照组接受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6 d,连续训练2周)和假性全身振动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14 min,每周6 d,连续治疗2周);实验组在接受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全身振动训练(振动训练频率10 Hz,振幅4 mm,每日1次,每次共14 min,每周6 d,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对2组受试者进行平衡功能评估(前后和左右偏移能力、患侧单腿站立时间)和步行效率评估(10 m步行试验、3 m坐站试验)。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前后偏移能力和左右偏移能力、患侧单腿站立时间、10 m步行试验结果、3 m坐站试验结果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改善幅度即左右偏移能力差值为(0.94±0.56)°,患侧单腿站立时间差值为(2.51±1.31)s,10 m步行时间差值为(-2.76±1.04)s,3 m坐站试验差值为(-3.58±1.90)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后偏移能力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效率,且治疗效果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全身振动 平衡 步行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恢复期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日配合人体步态增加1 h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每周5 d;对照组每日增加自行步行训练1 h,每周5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ime up and go(TUG)行走测试、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使用美国产Gaitrite步态分析仪获取2组患者的步态参数,选取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侧步长[(60.2±8.2)cm]、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0.92±0.03)]、BBS评分[(42.9±5.5)分]、FMA-LE评分[(31.4±2.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TUG测试时长[(15.3±5.4)s]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觉振动反馈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降低跌倒风险。

  • 标签: 振动 反馈 脑卒中 平衡 步态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下肢进行振动牵拉和PNF牵拉柔韧性训练,分析比较振动牵拉训练和PNF牵拉训练的不同效果,了解振动牵拉训练对人体下肢柔韧性的帮助,以便可以更好地将振动牵拉训练应用于实践和训练之中;研究方法:运用振动训练仪和PNF牵拉的方法对人体下肢进行柔韧性训练,振动牵拉训练组和PNF牵拉训练组各进行2min的柔韧性训练,振动组用POWERPLATE进行牵拉训练,振幅2mm,振频为30Hz。在柔韧性训练前、后通过坐位体前屈测量仪定量测定下肢柔韧度的数据作为比较的依据;结果与结论:振动牵拉训练组较PNF牵拉训练组柔韧性提高更明显。

  • 标签: 振动牵拉 主动静力牵拉 柔韧素质 即时效果
  • 简介:摘要某电站乏燃料水池冷却/冷冻水系统循环水泵驱动电机与机座存在设计缺陷,通过频谱测量发现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共振,导致振动超标.针对此问题,用振动监测法确定机座改造方案,改变其固有频率,消除电机运行时的共振。此改造方案已在现场实施,且效果显著,成功解决电机振动超标问题。

  • 标签:
  • 简介:为探讨全身振动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不同作用以及为振动力量训练更好的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中提供参考,我们以上海体育学院24名田径跳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经6周力量训练后。发现全身振动力量训练结合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实验组,其CYBEX等动练习机上的峰力矩、每次作功、平均作功、到峰力矩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只进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对照组。提示振动力量训练能够更有效的提高田径跳跃运动员起跳腿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

  • 标签: 力量训练 CYBEX等动练习机 田径运动员 膝关节屈伸肌
  • 简介:表面肌电图具有安全、无创、操作简单等特点,其能记录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客观地反映神经的活动,因此表面肌电图广泛应用于运动生物力学领域。但表面肌电图应用于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评估中的研究较少,本文对表面肌电图应用于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评估中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发现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可反映肌肉疲劳程度,客观评估肌肉疲劳,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因此,科研工作者可继续深入研究反映肌肉疲劳程度的表面肌电图指标,以确定最佳的振动剂量,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目的。

  • 标签: 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 表面肌电图 效果
  • 简介:化工厂成排设备的不适当振动有很多原因,比如说装配时未对准、阻尼材料磨损,或旋转式机械中固体材料的不规则聚集越来越多。不论什么原因,都很可能造成计划外的停机维护。另外,工人们经常因为和不适当振动的设备、装置之间没有掩蔽而受到伤害,这是导致生产时间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怎样,设备的过度振动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问题,需要避免。

  • 标签: 振动 控制 生产时间 设备 化工厂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