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重症哮喘的医疗负担巨大,目前不断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应用于重症哮喘的临床。支气管热成形术(BT)是一种经支气管镜治疗重症哮喘的非药物方法,用于经过最佳的药物治疗但仍有症状的哮喘患者,2010年批准应用于临床。临床试验结果表明,BT在减少哮喘严重急性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急诊就医等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如何选择适宜的患者以及选择BT的时机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目前,大量的生物靶向药物(抗IgE单抗、抗IL-5/IL-5R和IL-4R单抗)应用于临床,它们都有相对明确的对应表型。而BT的局限性就是难以预测临床反应者,临床上不能判定哪些患者对BT可以更好地获益。因此,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BT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哪种表型更加适合BT,哪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提示患者对BT能够临床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支气管热成形术(BT)治疗,观察该种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将我科2019年2月--2020年12月的重症支气管哮喘3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使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ACT评分、miniAQLQ评分对照中,治疗前分别是17.32±2.19(分)、5.01±0.48(分),治疗后分别是22.05±3.01(分)、6.53±0.72(分),(t=6.855,p=0.000),结果有差异。(2)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11例,其中重症2例,占比5.12%,轻症患者随着治疗时间推移临床症状自动消失。结论: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BT治疗后效果优良,但是该种手术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需要临床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真实世界重度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支气管热成形术(BT)后2年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BT治疗的70例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2年后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微型哮喘生活质量调查问卷(mini-AQLQ)评分、过去1年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因哮喘急性发作急诊就诊次数、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次数、肺功能[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哮喘控制药物、哮喘药物费用及年哮喘总治疗费用等指标与术前的差异以及术后2年患者对手术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70例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调查过去1年中有重度哮喘急性发作者分别为70例(100%)和37例(52.9%),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累计次数分别为575和162例次;因哮喘急性发作急诊就诊者分别为46例(65.7%)和9例(12.9%),急诊累计次数分别为186和19例次;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者分别为43例(61.4%)和16例(22.9%),住院累计次数分别为124和24例次。术后2年重度哮喘急性发作频率、哮喘急性发作急诊就诊频率、哮喘急性发作住院频率较治疗前分别下降71.9%、88.9%、83.3%(均P<0.001)。术后2年ACT、mini-AQLQ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22(21,24)比17(13,19)分、(5.57±0.89)比(3.83±0.92)分](均P<0.001)。术后2年4例(5.7%)停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14例(37.8%)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OCS),每日ICS剂量及OCS剂量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使用孟鲁司特钠、茶碱的患者比例均显著少于术前(40.0%比81.4%、27.1%比71.4%)(均P<0.001)。术后2年FEV1、FEV1预计值%、FEV1/FVC均显著高于术前[2.27(1.84,2.82)比2.10(1.70,2.61)L、(76.8±19.5)%比(72.5±19.8)%、(66.3±13.6)%比(63.8±13.0)%](均P<0.05);治疗后年哮喘药物费用及年哮喘总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01)。59例(84.3%)患者主观评价治疗有效。结论2年随访显示,BT可显著改善真实世界重度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重度哮喘急性发作,降低急诊就诊及住院频率,减少药物使用,降低治疗费用。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气管炎症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通过规范使用药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或较好改善,但仍有部分重度哮喘患者尽管接受大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治疗仍然难以控制。支气管热成形术的诞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支气管热成形术是通过支气管镜进入直径>3 mm的气道由远到近逐一进行射频消融,可有效减少气道平滑肌质量,改善哮喘症状,有效控制哮喘。全球哮喘防治倡议指南、欧洲呼吸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指南均推荐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症哮喘。我国2014年正式批准将该技术用于临床。目前已有多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但其完整的作用机制及临床长期疗效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支气管热成形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隆突支气管成形术的手术方式和效果。方法对33例气管隆突支气管肿瘤和8例气管支气管外伤均采用了成形术,其中全隆突或部分隆突成形5例,支气管袖状成形21例,气管支气管成形15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其中1例外伤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右肺上叶袖状切除加上腔静脉置换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骨转移,其余29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6.2%(25/29)、55.2%(16/29)、37.9%(11/29)。结论气管隆突支气管成形术可用于气管隆突支气管肿瘤或外伤患者,能达到既切除病灶,修复损伤,又保留正常肺组织,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的目的。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式的选择、吻合或缝合技术、麻醉及术后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热成形术(BT)对重症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气道重塑、哮喘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9年1—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招募入组11例重症哮喘患者接受BT治疗。治疗分3次进行,间隔3周,依次治疗右肺下叶、左肺下叶及双肺上叶。本研究采用患者自身对照法,对治疗前后有关指标进行比较。组织学染色检测两组左肺下叶气道重塑情况,包括气道平滑肌(ASM)、胶原蛋白在气道壁中的质量占比和基底膜厚度;临床检测评估两组左肺下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分类计数、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血清总IgE、哮喘控制测试(ACT)、简易版哮喘生活质量调查问卷(miniAQLQ)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分析气道重塑与哮喘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相关性。结果BT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SM质量占比、胶原蛋白质量占比均显著降低[(9.8±2.5)%比(25.8±7.7)%、(12.9±4.0)%比(17.4±5.6)%](均P<0.05),基底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LF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和血清总Ig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T评分和miniAQLQ评分均显著提高[(23.1±1.8)比(13.8±6.2)分、(5.3±1.3)比(3.6±1.5)分](均P<0.05),FEV1%预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M质量占比与ACT评分、miniAQLQ评分、FEV1%预计值均呈负相关(r=-0.712、-0.557、-0.477,均P<0.05);胶原蛋白质量占比与ACT评分、miniAQLQ评分均呈负相关(r=-0.549、-0.639,均P<0.05)。结论BT可改善重症哮喘患者气道重塑,提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气道重塑改善与哮喘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存在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度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热成形术后行吸气肌训练护理对哮喘控制水平、气道重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吸气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哮喘控制水平、气道重塑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CT评分及成人哮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得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支气管总管壁厚度、气管内壁厚度及气道平滑肌厚度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热成形术后患者行吸气肌训练可明显提高重度支气管哮喘疗效,提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降低气道重塑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中无缝隙护理对其肺功能、抑郁、焦虑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54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7例。两组均进行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同时,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进行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抑郁、焦虑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健康知识得分、住院次数、支气管哮喘评分、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情况。结果研究组肺功能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抑郁、焦虑评分小于对照组,研究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健康知识得分、支气管哮喘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研究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中,无缝隙护理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肺功能,降低抑郁、焦虑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