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就我个人而言,喜欢的永远只是城市电影和底层电影。极端的人爱极端的电影,看上去有点矫情,其实挺纯粹。我喜欢这种与电影之间的纯粹关系。在电影被商业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和底层电影,必将在以后成为人们的观影主流,就像以前我们觉得糖精是甜美的,现在因为发现它的甜通常应用于工业且是有害的之后,就不那么喜欢糖精了。中国缺乏好的城市电影,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勉强算一部,之所以说勉强算,是因为张艺谋的这个作品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也能拍好城市片"的愿望,虽然影片有着城市的外衣,但还脱离不了乡巴佬的气质.整部电影除了姜文和李保田扭曲的面部表情和声嘶力竭的吼叫外,没有别的了。2005年的《独自等待》让我意识到,中国商业化城市电影要春潮暗涌了,这部电影几乎囊括了我对城市电影所有的认识:熟悉的场景,快节奏,流行音乐,繁华背后的真实与虚伪,直白与隐喻的交织……2006年伊始,第六代导演王光利的作品《皿战到底》让我再次看到了城市电影跃之欲出的身影,看完这部片子,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感觉:中国导演已经开始学会抹掉对城市电影心中没底的隐痛,在经历屡获大
简介:<正>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人对事的思维方式也在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含有两种基本因素:一是破除多年来“左”的侵染,恢复其本来的正确观念;一是吸收、借鉴与我有益的“舶来品”,充实和丰富了现实的观念。这两种因素及其它因素的交织和融合,就使人们在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的思考中,发现和认识到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首先表现为观念。而这种新观念,在人们不同的思维领域里,经过反复地认识、争论、补充和检验的过程,才得到社会历史的承认。目前,电影界各种观念针锋相对的争鸣,就是电影新观念产生过程的具体表现。电影是什么?它和戏剧是不是联姻关系,它和戏剧该不该“离婚”,说“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