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1~2013年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方差分析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均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低海拔平原区小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山区天祝最多,沙漠戈壁干旱区民勤最少。近53a来,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年、年代际变化均呈增多趋势,低云量的增多趋势尤为显著(民勤除外);总云量、低云量的时间序列分布存在5~7a、5~6a的准周期变化,且前者突变时间为1997年,后者突变时间1987年和1996年。总云量春季最多、冬季最少,低云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地各季节总云量近53a间总体上均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冬季最大、秋季最小;除民勤外,各地各季节低云量也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春季最大、冬季最小。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且变率较大,总云量的峰值出现在5~6月和9月,低谷出现在12月;低云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天祝峰值在8月),低谷出现在12月到次年1月。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南疆气象局提供的198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5年滑动平均法对南疆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南疆气温的平均值为10.3℃,气候倾向率为0.325℃/10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以春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其次秋季,夏季和冬季增温幅度相对较小,说明春季和秋季的增温对年平均气温的贡献最大;1980~2019年南疆地区降水量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2.195mm/10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1987年以前南疆地区降水量偏少,属于“暖干型”气候;从1987年往后南疆地区的降水量普遍增多,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型进行转变;南疆地区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这段时间的降水是全年降水量的76.5%,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少。
简介:为明确北疆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合理的灌溉制度,利用北疆地区22个气象站49a(1962~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北疆地区1962~2010年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referencecropevapotranspiration),并用Mann-Kendall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对北疆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ET0在1983年发生向下突变,ET0在时间分布上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受该地区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ET0从北疆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间逐渐升高,东南部和西部表现略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4~10月ET0对全年ET0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爱情心理学有句名言“当你决定靠近对方时,你会看见未来;当你决定离开时,只能回顾过去”或许“共度欢乐时光”让我们不只能感受到现在,我们认为未来是一种想象,过去是一种回忆。本文根据“时空切片假说”与“外祖母悖论”来探讨时空流逝的心理感知,文章列举狂躁症、抑郁症患者及两性生理差异性来探索时空的主观感知。
简介:摘要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中国土地整治时空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对发挥土地整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表明,2001-2008年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分别占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21.8%、63.2%和15.0%;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土地开发新增耕地以西部和东部地区为主,土地复垦新增耕地在区域与年际方面变异性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2001-2011年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逐渐向中国西部移动,2010-2011年与2001-2006和2007-2009年相比,向西移动的距离为769.59和603.44km;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在2001-2006年位于中国地理重心的北部和西部,且有从西部往北部移动的趋势,2007-2011年呈从东部往西部移动的趋势;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移动的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在中国进行生态建设和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应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减少土地开发项目,并在区域间合理布局土地开发项目,防止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向西部移动;土地整治应以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优质农田为主;充分发挥土地复垦对局地的生态修复及建设作用。
简介:利用辽西北地区14个气象站与水文站1971年-2010年的基础数据,得到降水量距平值、连续无雨日数、河道来水量距平值和相对湿润度,并以这四项指标为基础,利用可变模糊评价法得到辽西北地区综合干旱级别特征值,再结合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2Kendall趋势检验与反距离权重法对辽西北地区的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北整体旱情呈显著加重趋势,1971年-198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旱情较严重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后,1981年-1990年干旱程度最为严重,1980年-2010年是重度干旱高发期,但特大干旱少有发生;辽西北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旱情较为严重,且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加重趋势,而中部地区干旱较轻,因此抗旱减灾的重点应集中在该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
简介:摘 要:利用2003-2019年夏季6-8月临汾市17个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临汾市夏季小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临汾市夏季降水呈现出山区高于平川,东山高于西山,中部盆地最少的特征;临汾市夏季降水量和降水时数的年变化呈减少趋势,小时降水强度呈弱增加趋势;临汾市夏季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的日变化均呈现“一主一次”的双峰型分布,降水量的双峰均较强;临汾市夏季小时降水日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各县市降水频发于03:00-09:00和16:00-20:00,07:00-09:00和15:00-18:00是强降水活跃时段,11:00-13:00和20:00-24:00为降水较弱时段。
简介: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月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2010年逐月海温再分析资料,分别定义了1000--500hPa和500—200hPa厚度,利用EOF、SVD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对流层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面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平均厚度EOF第一模态均具有北太平洋及附近高纬度亚洲大陆地区与北美大陆高纬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而夏季第一模态则是北半球范围内较一致的位相分布;冬、夏季平均厚度EOF第二模态均突出体现了欧亚大陆及附近地区与北半球其他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冬、夏季厚度场的变化形势与大气环流及海面温度具有密切联系。
简介:降水是十分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15年福建省66个县市区逐年降水量数据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显著性检验、突变检测等气候统计与诊断技术,对福建省近55年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Arcgis地理信息软件对其降水空间特征进行区划和演示.结果表明,福建省年际及年代和区域降水分布都极不均匀,年降水量呈略增趋势(递增率为34.11mm/10a),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季节降水春雨最多,秋雨最少,月降水存在单峰与双峰型两种结构;年降水在1980年发生突变.降水的地域分布呈现东南部向西北部、东北部递增的特点,福建降水分布与其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关系密切,降水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各县市降水变化分布也不一致,中部变化小,沿海变化大.1961—1990年,大部分年份降水为负距平,干旱多发,1991年以后,大部分年份降水为正距平,洪涝多发,距平振幅加大,降水更不稳定,发生洪涝或干旱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
简介:摘要:利用广东地区86个气象站1979年1月—2021年2月的逐月日照时数,使用线性趋势、t滑动检验等方法对广东近42a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40年广东省日照时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降速为8.1h·(10a)-1。20世纪10年代是研究时段内日照时数最多的年代,20世纪20年代最小。(2)日照时数上升与下降趋势最明显的城市均位于粤东潮汕地区,分别是普宁和揭阳,全省日照时数趋势呈多片分散分布状态。(3)夏季日照时数最大为188.7h,最小是春季98.8h;春季上升趋势最显著升速为6.0h·(10a)-1,秋季则下降趋势最显著降速和4.0h·(10a)-1。(4)1月份最小为74.6h,5月份日照时数最大为213.6h;日照时数在1993年出现由多到少的明显突变。
简介:摘 要:【目的】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皆有重要的用途,因此了解无锡区域的生态系统中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体的综合影响,能为其他区域对于水体的合理管治提供借 鉴。【方法】选取 2000、2007、2013、2018 三年的 TM/OLI 遥感影像,通过监督分类和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出水体遥感信息,结合无锡市统计年鉴,采用区域重心模型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 程等,对无锡市水体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高分辨率影像对不同时期无锡市水域面积消长原 因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8 年无锡市水域面积受气候变化、城市扩张及政府政策等影响,总体上呈现“上升 - 下降 - 上升—下降”波动下降趋势,尤其市受 2002 年无锡市大规模“退渔还湖” 工程影响,无锡市水域面积扩张到近 19 年来巅峰值;此后受到多年高温少雨和城市化进程推进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