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张的《朝野佥载》是唐代初期为数不多的几部笔记之一,其中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从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的各种朝野逸事,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参补正史,并且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文中在介绍作者生平的基础上,探讨了《朝野佥载》的史料价值。
简介:《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的作者崇彝(1884—1951)于晚清掌故极熟。他晚年与邓之诚多所往还,抗战期间,尤为密切。邓曾命研究生许大龄、王锺翰等向崇彝请教。邓还与他讨论过此书的体例、门类,甚至直接润色行文。抗战胜利后,崇彝生活日渐窘迫,几至售书度日,邓曾居中介绍。解放后,为纡崇彝生活之困,邓曾多方说项,以期使他能进入文史馆,但崇彝终于未能等到这一天。
简介: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日本朝野提出的"中日亲善"(日本语为"日支亲善"),单纯从字面上解释可为中日友好、中日友善之意。但在日本侵华背景下提出的"中日亲善",就显得极其伪善,本质上亦多为伪善华丽辞藻包裹包下的"软征服"内容。九一八后,随着日本侵占东北暂时得逞,为了缓和、分化中国国内的反日运动,争取中国当权者中的对日妥协势力,同时消减国际舆论的不利因素,日本方面遂主动向中国抛出了"中日亲善"诱饵。在当时的背景下,使用带有"亲善"外衣包裹的这一政治概念,是以要求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现有侵略权益并以平息全国反日运动为前提条件,具有明确的政治含义和价值属性的。通过中国朝野的反应可以看到,中国当时尽管存在着抗日与媚日两种思潮,但抗日已成共识并形成主流。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国人期待建立在国家平等、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基础上的"中日亲善",坚决反对侵略、奴役,把中国变为附庸国的所谓"中日亲善"。相关讨论对于梳理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之思想流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