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我国死亡态度的发展现状及规律,探讨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方法检索2003~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死亡态度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的年度发文量、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单位发文量、期刊分布、合作撰文、基金资助情况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出有效文献390篇,年度分布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广泛;第一作者单位多属于学校机构及其附属医院;统计源期刊发文95篇,占总文献的24.36%;193篇文献为合作完成,合作度为2.33;基金资助的文献共有98篇,占25.13%;文献类型以调查研究为主(199篇);问卷调查中,以DAP-R为调查死亡态度工具的文献78篇;死亡教育文献21篇;以"死亡态度"为关键词的文献168篇。结论我国死亡态度的研究发展迅速,但文献的质量有待提升,在死亡教育培训上仍需继续加强研究,以构建完整成熟的教育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已结束课堂学习并即将进入临床的实习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在本科与大专护生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调查232名高年级在校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情况。研究工具包括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和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B表。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护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均分为:中立接受(4.10±0.43)、死亡恐惧(2.76±0.66)、死亡逃避(2.73±0.74)、趋近接受(2.61±0.58)、逃离接受(2.48±0.75)。临终关怀态度总分为(107.63±8.45)。临终关怀态度与死亡恐惧(r=-0.247,P<0.01)、死亡逃避(r=-0.278,P<0.01)及逃离接受(r=-0.145,P<0.05)呈负相关,与中立接受呈正相关(r=0.405,P<0.01)。本科护生死亡逃避得分明显低于大专护生(t=-2.043,P<0.05),且临终关怀态度得分明显高于大专护生(t=2.639,P<0.01)。结论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有较大改善空间,加强临终关怀教育势在必行。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年级本科护生死亡态度和死亡教育需求的变化规律。方法2019年3至6月,整群抽样某医学院2015至2018级护理本科生766人,采用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和死亡教育需求量表进行调查。使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死亡恐惧、趋近导向死亡接受和逃离导向死亡接受三个死亡态度维度的得分从大一到大三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大四回降,但较大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死亡接受维度得分从大一到大二显著下降(P=0.001),大三回升,大四升至与大一持平;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8);大四护生的死亡教育需求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P<0.05),且与中性死亡接受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07)。结论随着年级的递增,护生的正性死亡态度呈现积极走向,但负性死亡态度趋势平稳;大四阶段亟待且适合开展死亡教育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护生实习前的死亡态度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教育者制定死亡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9年5—6月,选取安徽省8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在读学生22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225名护生实习前DAP-R总分为(88.03±14.81)分,5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学历、在家中讨论死亡时的气氛、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的护生死亡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8、5.130、2.684;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历、在家庭中讨论死亡时的气氛、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护生实习前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能解释总变异的7.8%。结论安徽省8家医学院校的护生实习前死亡态度处于中等水平。教育者应根据死亡态度情况制定死亡教育课程,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开展多种形式的死亡教育,培养护生正确的生死观。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肿瘤科护士对待死亡态度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更好地开展安宁疗护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12月抽取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09名肿瘤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填写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死亡态度描绘量表。结果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5个维度中,趋近接受得分最高,为(3.56 ± 0.74)分,其次是逃离接受(3.54 ± 0.85)分,自然接受得分最低,为(2.30 ± 0.53)分。工作年限在自然接受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400,P<0.05);父母有无宗教信仰在逃离接受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207,P<0.05);自觉目前身体状况在趋近接受与逃离接受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494、2.606,均P<0.05);自觉目前的心理状况在死亡恐惧、趋近接受与逃离接受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381、3.125、3.911,均P<0.05);家中谈论死亡的情景在死亡恐惧与死亡逃避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899、2.762,均P<0.05);之前对死亡教育是否了解在死亡恐惧与死亡逃避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581、5.336,均P<0.05)。结论肿瘤科护士死亡态度较消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作年限、父母有无宗教信仰、家中谈论死亡的情景、目前的身心状况和之前对死亡教育是否了解。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叙事医学对晚期癌症患者抑郁情绪及死亡认知态度的影响,探索晚期肿瘤患者多元化服务的安宁疗护措施。方法 收集2019年01月-2021年01月住院晚期癌症患者52例,按照患者(或家属)首诊意愿,接受叙事医学为研究组32例和不接受叙事医学为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临终照护,包括口腔及会阴护理、缓解疼痛、进食困难及呼吸困难管理、心理支持;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叙事医学干预,通过叙事能力进行医患沟通。比较两组患者抑郁情绪及死亡认知态度。结果 干预1周后,研究组抑郁情绪GDS-15为6.72±2.11,对照组8.15±1.94;研究组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发生9例占28.13%、中性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共23例占71.87%;对照组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发生12例占60.00%、中性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共8例占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癌症终末期患者安宁疗护护理宣教对改善其家属死亡态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于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期间进行治疗护理的癌症终末期患者家属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实施安宁疗护护理宣教)。后比较两组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评分及死亡态度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家属的焦虑(41.884.32)、抑郁(41.894.78)评分都要高于观察组(32.052.53)、(32.112.23);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接受死亡态度比例(50.00)明显低于观察组(78.00);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在经过安宁疗护护理宣教后,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评分有所降低,针对死亡的态度有所缓解、改善,值得推广、建议提倡。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安宁疗护护理宣教对改善癌症终末期患者家属死亡态度的效果。方法:抽选本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癌症终末期患者家属共计89例,将患者家属的入院序号完全打乱,使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即实验A组(n=44,常规护理)和实验B组(n=45,安宁疗护护理宣教),在整个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准确和详细记录下需要进行观察的指标,以确保护理的实际效果。结果:根据研究数据可知,相较于实验A组,实验B组患者家属死亡态度更良好,负性情绪评分更低,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结论:就本次研究所得的具体数据做对比分析发现,在癌症终末期患者家属的临床护理中,需要采用安宁疗护护理宣教来展开具体的护理工作,能够帮助患者家属提升死亡接受度,缓解其负性情绪,维持其陪护期间的身心健康。各项数据对比发现,采用该护理方式比之于实施常规护理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