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变压吸附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气体分离与提纯方法,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变压吸附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氢气回收与提纯、一氧化碳回收与提纯、回收制取高纯度二氧化碳等方面的应用,展示了其在气体分离提纯领域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变压吸附技术 气体分离提纯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在工业领域中,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气体分离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该技术的特点在于环境效益好、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高、操作方便、流程简单、投资小、能耗低等方面。本文主要对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应用和发展。

  • 标签: 变压吸附 气体分离技术 应用 发展
  • 简介:摘要:为了提升化工气体废弃物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探讨了新型气体吸附剂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潜力。采用了对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碳纳米材料及其他新型材料的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些吸附剂的分类、特性以及在气体分离、净化和环境修复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新型气体吸附剂在气体处理方面显示出优异的性能,尤其在选择性吸附和去除有害气体方面表现突出。然而,技术瓶颈如高成本和稳定性问题仍需解决。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降低材料成本、优化生产工艺以及提高实际应用中的长期稳定性。新型材料的智能化和功能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 标签: 新型气体吸附剂 化工气体废弃物 环境保护 性能特点 应用前景
  • 简介:金属钚为重要的核材料,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很容易与环境中的氢、氧和水汽反应发生表面腐蚀。由于有关Pu金属表面性质以及气体分子与表面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公开报道较少,且不同作者的结果存在差别,我们使用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结合平板周期模型对气体原子分子在δ-Pu表面上吸附行为进行了计算,对吸附方式、成键过程、电荷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气体分子 表面吸附 吸附行为 第一原理 离解 表面相互作用
  • 简介: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的排放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采用吸附法作为主要手段,对VOCs的治理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吸附材料、操作条件及VOCs种类,分析了吸附法在VOCs治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吸附法 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 治理效率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气体吸附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与优化研究。通过对气体吸附技术的原理及机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总结了该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法和策略。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气体吸附技术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以期为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气体吸附技术 化学工程 应用 优化研究
  • 简介:变压吸附(PSA)气体分离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回收提纯技术,其在石化、化工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早在60年代,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就开始采用变压吸附分离技术从含氢工业废气中回收提纯氢气。到70年代中期,变压吸附分离提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至今,世界各约有800余套变压吸附分离提纯装置在运行,规模从100-7000m^3/h(标态)。原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院是我国最早进行变压吸附分离纯技术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其研制的变压吸附分离提纯装置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所在90年代中期开始对变压吸附分离提纯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成功地解决了变压吸附工业装置大型化的相关问题,在短短的几年内设计建造了数十套不同规模的变压吸附分离提纯制氢装置,气源种类也日益扩大,其中包括合成氨弛放气和变换气、甲醇尾气、催化干气、加氢尾气、焦炉煤气、城市煤气等多种含氢气源。

  • 标签: 合成氨 弛放气 氢气回收 变压吸附 气体分离
  • 简介: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金属Mo原子掺杂BC3(Mo-BC3)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表面反应活性。相比单个Mo原子在完整结构BC3上的吸附,掺杂的Mo原子在单空位缺陷结构上的吸附能更大,失去较多电荷的掺杂原子具有更高的正电性。单个CO和NO2分子在Mo-BC3衬底上表现出不同的吸附结构和稳定性,NO2的吸附能更大,更容易被检测出来。该研究为设计新型气体传感器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密度泛函理论 气体分子 吸附特性 电子结构
  • 简介:摘要石墨烯因其出色的气敏特性成为了近年研究热点。对石墨烯吸附气体后的电学性质研究,是将其应用于气体传感器,半导体仪器等器件的基础。本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对仿真进行指导,通过MaterialStudio仿真软件以及Castep模块对石墨烯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建立石墨烯吸附一氧化碳分子物理模型,优化模型结构,结合理论与实验经验计算石墨烯吸附气体的电学性能;对比本征、掺杂Al、掺杂N石墨烯对气体分子吸附的影响,并得到吸附模型的稳定结构、能带以及态密度,对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征石墨烯对一氧化碳气体吸附属于偏弱的物理吸附。对于吸附一氧化碳气体来说Al掺杂石墨烯与吸附气体形成了共价键,吸附类型也变为较强的化学吸附,N掺杂石墨烯适当的增强了吸附效果,但整体吸附能力并没有像Al掺杂石墨烯一样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 标签: 石墨烯,一氧化碳,第一性原理
  • 简介:矿物的比表面积是决定矿物表面反应能力和吸附容量的重要参数,但因其测定方法多样、分析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分析结果有时会偏离实际值。为全面认识和更好地利用比表面积数据,本文在对比表征矿物材料比表面积的几种常用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的比表面积测定方法。以方解石粉体、石英粉体、蒙脱石等常见矿物材料和铁锰结壳为例,根据各类材料的比表面积测定数据,研究了探针气体种类、脱气温度和吸附平衡时间等测试条件的影响。并从表面能量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的角度,提出了在应用测定结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标签: 比表面积 矿物材料 表征 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
  • 简介: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气体,泛指具有燃烧能力的气体。但鉴于气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难以用一句简单的可操作的定义描述。因此一般都采用列举(特指)和概括两种方式混合规定。例如,日本“高压气体管理法”在用该定义中,对可燃气体范围规定如下:

  • 标签: 可燃性气体 爆炸性气体 爆炸范围 可燃气体 爆炸下限 气浓度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火力发电厂的氮氧化物(NOx)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成为环境管理的焦点。研究火力发电厂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气体吸附和转化机制,对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燃料利用率和改善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下对火力发电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气体吸附和转化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火力发电厂 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气体 吸附和转化探究
  • 简介:摘要:当前,变压吸附制氮机是制氮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制氮过程中,制氮机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而在整个生产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利用空气压缩机来进行空气压缩,以此来实现制氮的目标。但是空气压缩机是一种高能耗的设备,其会耗费很多的能量来进行制氮,为了更能够降低制氮能源消耗,重视吸附时间的变更,并将其融合与渗透到变压吸附制氮机的生产过程当中,从而产生节能影响。下面对吸附时间变更对变压吸附制氮机在生产中的节能影响进行探究与分析,旨在更好地推动空气压缩机利用效率的有效提升,实现降耗的目标。

  • 标签: 吸附时间变更 变压 吸附制氮机 生产 节能
  • 简介:为了了解柚子皮对废水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利用柚皮制作金属离子吸附剂.对影响吸附性能的吸附剂粒度、投料比、吸附时间、pH值、流动状态等因素进行吸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柚皮吸附剂粒度为60目。投料比为0.2g/100mL溶液,pH=7,吸附时间为6h,流速为0.21mL/s时,吸附重金属铅的能力最强,吸附率达到76.54%,其吸附容量为38.27mg/g。

  • 标签: 金属离子吸附剂 含铅废水 柚子皮 吸附性能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三氯氢硅尾气的性能,阐述了三氯氢硅的性质和制作方法,对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三氯氢硅尾气的各项性能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极性吸附树脂、极性吸附树脂分离柱以及溶剂与大孔吸附树脂结合的吸附性能。

  • 标签: 大孔吸附树脂 三氯氢硅 尾气
  • 简介:气体物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主要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384/03,中文,双月刊,大16开。逢单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出版,每年6期,每期64页。

  • 标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物理 气体 连续出版物 气动力技术 主办单位
  • 简介:气体物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主要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384/03,中文,双月刊,大16开。逢单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出版,每年6期,每期64页。

  • 标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物理 气体 连续出版物 主办单位 气动力技术
  • 简介:气体物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主要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384/03,中文,双月刊,大16开。逢单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出版,每年6期,每期64页。《气体物理》主编是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院长李锋。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由12名高级顾问、9名副主编、57名编委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

  • 标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物理 气体 连续出版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气动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