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各种气象因素对北京市通州区蚊密度的影响,为蚊虫及相关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通州区单日常规气象数据及2015—2019年的蚊密度监测数据,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气象因素与蚊密度相关性及滞后性,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初步探讨该模型在气象因素对蚊密度影响效应中的应用。结果日最低温度(r=0.58,P<0.05)、最小湿度(r=0.38,P<0.05)、最高气压(r=-0.53,P<0.05)与蚊密度相关,最小湿度为17%时,滞后第4天时相对危险度(RR)值最大,当最高气压为1 032 hPa时,滞后第11天时RR值最大,最低气温为5 ℃时,滞后第3天时RR值最大,此后逐渐下降。结论最低温度、最小湿度、最高气压可能是影响通州区蚊密度的气象因素,影响效应有滞后性,以上结论对建立蚊密度及相关传染病早期气象预警系统有一定意义。
简介:摘要 “农光互补”模式就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板下种养殖、板上发电的“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本研究以农光互补系统中,光伏板下羊肚菌的生长与温度、湿度、日照等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高温干旱及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下,光伏板下种植物的优劣点研究分析,着力于光伏种植物产量相关性及经济效益研究,以期为农光互补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通过分析研究得到,日照与子实体生长相关性较低,光伏板有效的减少了太阳辐射对子实体的影响,平均气温及最低气温平稳上升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子实体的生长高度与降水相关性系数较高,子实体生长期间降水量较为平均,产量相对较高。光伏板有效的抵御了强降水天气带来的影响。
简介:城市通风廊道能增加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为了定量评估城市通风廊道的气象效应,本文采用区域边界层化学模式(RBLM-Chem),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地表类型、城市建筑等资料,开展了杭州市通风廊道影响的模拟研究,模式水平分辨率为250m。本文针对冬季和夏季两个典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夏季个例时间为2013年8月12日,盛行南风,风向顺着通风廊道;冬季个例时间为2014年1月28日,盛行东风,风向垂直于通风廊道。主要结论如下:城市绿色通风廊道有增加风速、降低气温、提高湿度的作用,与没有通风廊道的情况相比,夏季风顺着廊道方向时,廊道区域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4m/s,廊道区域内60m高度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m/s。而冬季风垂直于廊道时,廊道区域风速增加较小,仅有0.5m/s左右。通风廊道夏季降温幅度平均可达2.7℃,冬季降温幅度较小,仅有0.6℃左右。通风廊道对气象场的影响随风向向下游延伸,夏季在通风廊道下游250m处,风速增加、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增加最大值分别为1.5m/s、2.9℃、3.1%,即使在通风廊道下游1500m处,最大降温仍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