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有清一代,地处陕西东南一带的著名水旱码头——龙驹寨(今丹凤县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一时声名鹊起。咸丰年间(1851~1861),有一年税收白银曾达十五、六万两,居全省之冠。另据《陕西财政说明书》载:宣统元年(1909),陕西全省所设立32局、126卡,共征收厘银468894两,其中仅龙驹寨即收到78910两,几达全省:总税额的17%,且为全省32个税收单位(局)平均数的5.4倍,再一次高居榜首,遥遥领先。

  • 标签: 陕西 龙驹寨 水旱码头 地方志 商业经济
  • 简介:摘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全面掌握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动态防御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动态防御工作。水旱灾害综合动态防御是自然灾害综合动态防御的组成部分,是水利部门负责的主要内容。为了落实2021年1月6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动态防御领导小组办公室第4次全体会议要求,2021年2月10日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以《关于做好近期水旱灾害动态防御有关工作的通知》的函,下发了关于修订完善水旱灾害动态防御方案工作要求。为了推进城市水旱灾害综合动态防御普查工作的有序进行,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相关水旱灾害的专著、规划设计资料等进行汇总,以便于各县区负责人在填报过程中有目的的进行翻阅和查找。

  • 标签: 水旱灾害水利工程病险水库河流治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3年10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应山东省济南市园林局之邀,在山东省第五届盆景展览期间示范表演了水旱盆景的制作,现将其制作过程刊录如下,以飨读者。

  • 标签: 赵庆泉 水旱盆景 示范表演 艺术造型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水旱灾害的预防技术日趋成熟。2019年,水利部正式印发《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明确了发展智慧水利建设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引领作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做论述,详情如下。

  • 标签: 水旱灾害 防御底线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家防汛抗旱抗旱旱涝灾害的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受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应加大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机制,从而将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 标签: 防汛抗旱 水旱灾害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的特征,高发期阶段尤其明显,其中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大的是水旱灾害。本文对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河南 民国时期 水灾 旱灾
  • 简介: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发生水旱灾害最多的国家,为了避免山洪问题的出现,需要相关人员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做好山洪灾害的风险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应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防御。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当前防汛抗旱实际情况,具体探究防汛抗旱的措施。

  • 标签: 防汛抗旱 水旱灾害 风险管理
  • 简介:清至民国的306年是陕西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时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旱灾和水灾,总计旱灾发生年193年,水灾发生年242年。根据资料分析,平均1.55年有一个旱灾年,1.26年有一个水灾年,频繁性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高发期也与“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冷暖波动或冷暖交替时期基本对应;从灾害影响的范围来看,旱灾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旱灾年可占旱灾年总数的51.3%,水灾则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水灾年仅占水灾年总数的29.34%;就水旱灾害发生的地区而言,旱灾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水灾则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南,地域性是水旱灾害的一个共同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于夏、秋二季,陕南的旱灾则主要集中于夏、春两季;陕西各地的水灾则以秋季为最多,夏季次之;水旱灾害在年际发生特点上具有各自的周期,陕北旱灾变化的周期是40、80年,关中是80年,陕南是20、50年,陕北水灾变化表现出35、90年的变化周期,关中和陕南为30、80年的变化周期。

  • 标签: 清代 民国 陕西 水灾 旱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部分地区,气候异常、持续低温、强降雨、沙尘暴等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部分地区的降雨量逐年增加,因此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把侥幸心理、麻痹心理作为最大敌人,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构建完善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确保救援队伍组织有序、物资和机械准备充足。

  • 标签: 新时期 水旱灾害 防御工作 举措
  • 简介: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治涝和调水工程建设,经过4次治水高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降渍、挡潮五大水利工程体系。防洪方面,建成了长江、太湖、淮河、沂沭泗等四大水系的防洪工程体系;调水供水方面,建成了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等三大跨流域调配水工程体系,还有区域性调水工程体系。江苏省利用较为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通过科学精准调度,战胜了历年洪涝旱台风灾害,保障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充分发挥了其防灾减灾效益。

  • 标签: 水旱灾害 防御调度 系统思维
  • 作者: 崔志力1吴佳昱2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5
  • 机构:1商丘市水旱灾害防御事务中心 2商丘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  河南商丘 476000
  • 简介:摘要:社会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民生开始关注水旱灾的防御工作,因为这项工作的完善性决定了他们的稳定生存。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水旱灾防御工程的建设体系以及预测功能等方面展开详细的探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这方面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以此提升民生的生活幸福指数。

  • 标签: 防御工作 水旱灾 新时期
  • 简介:摘要: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其具有发生范围大、致灾重以及突发性强等一系列特征,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我国高度重视水旱灾害的防御工作,从提高技术的保障技能到防御物资的储备,从组建抗旱防汛的指挥机构到开展抗旱防洪工程的建设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实践和提高。

  • 标签: 水旱灾害 防御工作 措施分析
  • 简介:摘要:水旱灾害作为我国十分常见的气候灾害类型,有着发生范围广、突发性强等特点,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制定和完善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个地区要结合当地以往的水旱灾害情况制定,明确预防机制,加大预防工作的投入,才能够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 标签: 水旱灾害 防御工作 举措
  • 简介:摘要:从近年来我国的形势看,我国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频次是逐步增多的。因此,在我国,洪水干旱风险管理的手段和风险管理意识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相关部门开展防洪、抗旱风险管理实践中,借鉴国外的大量信息,进行了风险管理的改革和创新,针对风险管理机制、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等细节问题进行了改进。基于此,本篇文章分析了我国的防洪、抗旱风险管理工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就防洪、抗旱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 标签: 洪涝与旱灾治理 水旱灾害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防汛抗旱、旱涝灾害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对防洪、抗旱、旱灾害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地方时常遭受洪水侵袭,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气象观测,建立健全防洪和抗旱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冲击。

  • 标签: 防汛抗旱 旱涝灾害管理 抗旱机制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抓紧了水旱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强力推进一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以及山洪灾害防治等非工程项目,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相互补充,相互防御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已基本建立,有效增强了水旱灾害防御综合能力,为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

  • 标签: 水旱 灾害 防御
  • 简介: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资料的爬梳,重建了河南省水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并且对水旱灾害的变动和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标签: 民国时期 河南 旱灾 水灾 空间分布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使国家对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方面愈加重视。为了避免山洪灾害造成的影响,需要相关部门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做好山洪灾害的风险评估,在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实践工作中,对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并且使管理机制、工程项目等工作更加完善。我国是世界上发生水旱灾害最多的国家,并结合实际情况应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防御。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当前防汛抗旱实际情况,具体探究防汛抗旱的措施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

  • 标签: 防汛抗旱 水旱灾害 风险管理
  • 简介:运城市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比较丰富,有些资料的数量在全国县级档案馆中名列前茅。1987年《档案工作》杂志社记者杨永健同志,曾专程前来我馆采访,并在刊物上发表过彩照。目前,我馆大多数历史档案资料已对社会开放利用,欢迎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学术研究。现将我们从档案资料中专题研究河东的

  • 标签: 档案资料 县级档案馆 档案馆馆藏 档案工作 杂志社记者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