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东汉,出了一名大名鼎鼎的“神童”,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子第20代孙孔融。孔融(150—208年),其父孔宙官至泰山都尉。孔融在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因此后世把它称之为孔北海。

  • 标签: 东汉 文学家 孔融 人物传记
  • 简介:东汉党锢之祸前后慷慨尚气的士风,既包含着对皇权的疏离意识,也集中暴露了好为苟难和求名邀誉的心态.于是,对慷慨尚气的士风的检讨,也便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的反省而趋于自适任情;二是对名节与礼法的反省而趋于重情求真.它们共同的意义在于引发个性的自由发展.

  • 标签: 嫜直 东汉 疏离意识 皇权 政治斗争 狂狷精神
  • 简介:东汉的'同岁'与科举时代的'同年'关系相类:同年察举的孝廉们结为'同岁'关系,编制'同岁名'一类名录,并从而承担起相互关照的义务,包括为'同岁'服丧、立碑及顾恤其家族等等。这一现象,可供了解东汉官僚政治的发展程度和特点。它首先说明,官僚政治是当时最强大发达的社会实体,它超越了'乡里'而为士人跨州跨郡的交结提供了条件和场所;同时'同岁'关系的非理性、私人性方面,也显示其时官僚政治仍较粗糙原始,这与'故吏'、'门生'等关系的社会影响,构成了平行的观照。

  • 标签: 同岁汉末 孝廉同岁 汉末选官
  • 简介:东汉时期对羌族关系的处理不当,造成了持续近七十年的羌战争,促使了东汉政权的衰亡,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后汉书·西羌传》言“惜哉寇敌略定矣,而祚亦衰焉。”前辈时贤对羌战争的起因、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战争的影响论述较少,笔者不揣谫陋,愿就此问题作一浅析。

  • 标签: 战争 汉末 东汉时期 后汉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简介:赋家们从经学文学观出发,在魏晋的抒情赋中,三、缘情制礼的经学思想与抒情辞赋的创作

  • 标签: 时期经学 汉末魏晋 经学辞赋
  • 简介:摘要老蚌生珠的这一成语,现多指老年得子,这一词语最初之意却是比喻老年有贤子。而这句出自于孔融的典故,是从韦氏父子处得来,但韦氏父子事迹散见于史料之中,只言片语,不成体例,本文特从各处将韦氏父子事迹辑合,以梳理其人其事,并对京兆韦氏这一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盛于汉唐,对于后世影响较大的世家大族的起源进行探讨。

  • 标签: 老蚌生珠 韦康 韦诞 京兆韦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17
  • 简介:领官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任官形式,发源于汉代。领官原为一种以他官兼领别职兼理其事的任官形式。至三国时期发生了性质变化,成为诸侯方伯兼任地方长官的主要形式。其本官也由有明确秩禄等级的官员演变为大部分无明确秩禄等级的杂号将军、中郎将。在三国鼎立之时,又出现了虚授其职的"遥领"制度。这些变化的出现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发展的大方向。

  • 标签: 领官 任官形式 汉末 三国 政治制度
  • 简介:《三国志》等史籍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有多个三国时或虚或实的“空城计”故事,赵云战汉水、朱桓保濡须、文聘守石阳、陆逊攻襄阳为真实的“空城计”战例或具“空城计”色彩的战事;曹操攻定陶为一场伏击战而非“空城计”。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于西城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它可能是赵云于汉水之滨战败曹操之役在传诵过程中的“张冠李戴”,其创作受到街亭之战中王平收拾残局史事的启发和《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空城计”,既是小说创作艺术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接受意愿的反映。

  • 标签: 三国 空城计 诸葛亮 曹操 赵云 《三国演义》
  • 简介: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时期,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各种谋略、计策和阴谋诡计应时而生,“空城计”也理所当然地被用于战场。不过,这一时期的“空城计”比之于其他计谋,比之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空城计”则特点明显,其一是知晓率高,其二是描写者众,其三是真假混杂,众说不一。

  • 标签: “空城计” 汉末 政局动荡 中国历史 历史时期 知晓率
  • 简介:颍川陈氏是魏晋时期重要的文化士族,其家族文化渊深厚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孝友持家,德化一方;二、慎密为政,应时权变;三、以儒为宗,由文渐武。

  • 标签: 颍川陈氏 家族文化 士族
  • 简介:三国时期,由于持续不断的军事斗争的需要,中郎将等武官官号,开始被各个势力大量的授予臣下,各种中郎将频繁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史籍之中。中郎将的大量授予,使得其自身逐渐发生分化,一部分虚化为散阶,成为了当时武散官阶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则因其职责的特殊性而游离于武散官阶之外。三国后期由于各种将军号的大量授予,除了个别职责特殊的中郎将之外,大部分名号中郎将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 标签: 中郎将 武散官阶 三国
  • 简介:秦朝末年至西汉初期,是一个从大乱走向大治的时期.在这过程之中,各派政治势力竞相争夺地盘,争夺人才,其中尤以汉高祖刘邦的争夺最为务时务实和卓有成效.随着人才的竞争和广泛使用,人才的推荐与自荐也空前活跃和频繁.秦初又是一个旧的制度业已打破而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的时期,人才荐举虽然谈不上制度化与规范化,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却使得人才荐举更趋灵活自主和创新务实,充分显示出了它在人才流通和人才举用上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时人求实务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刘邦 西汉初期 叔孙通 汉高祖 萧何 创新务实
  • 简介:服虔、应劭音切所反映的语音裴宰■一、引言有关汉代音的研究不多,原因之一是材料不够。上古音研究的主要材料是韵文和谐声字,此外还有经传中的异文和假借等。一些古籍中的音注,自然也应是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可学者们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研究服虔、应劭《...

  • 标签: 混注 《汉书》 应劭注 音注 《说文解字》 声母
  • 简介:魏晋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繁荣期,玄学、道教以及文学在这个时期都有着精彩的展现。尽管不同的社会思潮展现了不同的人对时代变迁的不同感受,但都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展现,只有将它们视作发展变化的统一整体才能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这样一种思想上的发展是在一个方向上的连续推进,并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总体而言,到东晋的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动乱到局部和平的变化,这个时期的思想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宗教到理性再到经验的推进过程,思想的追求逐渐从形上世界向形下世界推移。

  • 标签: 汉末魏晋 玄学 变迁 整体
  • 简介:汉代书法开始摆脱文字的实用性,书法艺术开始从广义的书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汉隶、草书的兴盛;一批书家、书作的出现;汉代书法理论的产生,并开始从自然美的角度来探索书法美,对线条美的追求,'力'的审美追求的提出,强调书法的抒情性,对书法创作规律进行研究等等这些都标志了汉代书法审美的觉醒并走向独立.

  • 标签: 汉末书法 审美追求 走向独立 成因
  • 简介:汉魏之际,在富于道家特色的人文精神影响下,赋家的注意力逐渐由政治转向人生,由外部世界转向内在心灵。人的情感、欲望、个性以及多姿多彩的感性生活成为作品的核心内容。这一特色突出体现在表现情爱、娱游和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品中。随着赋中人文精神的转变,赋家的审美视角由客观世界转向主观感受,由类型化的情感转向个性化的内心体验;艺术追求由描写形象转向创造境界;创作方法由建立在知识积累上的聚事征材,转向任才使气。在这一过程中,道家的思维方式和美学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汉末 新变 情爱 转向 个体生命意识 造境
  • 简介:<正>东汉末年出现的批判思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批判思潮,它既是一次现实的政治批判,又是一次文化思想运动。关于前者,人们说了很多,主要是对政治腐败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弊端和衰败所作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了知识份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良心。当时出现的一批思想家,敢于面对现实,指陈时政,无所顾忌。他们对各种

  • 标签: 人文主义 中国哲学 宗教化 先秦哲学 心性之学 心灵哲学
  • 简介:有一个父亲,他有三个儿子,他们三个长得一模一样。大儿子叫,二儿子叫,小儿子叫。三个儿子常在花园里玩耍,每当吃饭的时候,父亲就会叫他们。

  • 标签: 儿子 父亲 吃饭
  • 简介:六朝的历史记载中,人们将用于丧葬的挽歌作为日常的娱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学界一般认为体现了六朝“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及时人对于生死问题的重视。然而.“以悲为美”实际上出于各时期皆有的审美本能,而以挽歌为乐的记载大量出现于六朝时期则更关系到这一时代对于礼制和情感的思考。然和六朝对这一相同现象的书写方式却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出了这两个时期人们对于“情”与“礼”孰重孰轻的观念转变。

  • 标签: 挽歌为乐 汉末六朝 历史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