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将如何更好地“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更好地培养核心素养,笔者以《渔父》一文的教学为例,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努力转变课堂的教学生态,使之更为高效;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呈现,使之更为高质;进而能够让课堂成为师生共生、共融、共赢的平台,让师生都能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精彩。
简介:我国古典诗词(包括曲,下同)中,有一类人物形象非常普遍,那就是以一种特定社会职业作为表征的渔父,篇什多,咏者众。“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林逋在《小隐自题》中如是说。其实何止是图画,抒发隐逸思想的诗词中也是如此,“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①“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②,“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③,那么,渔人又为的什么呢?“古来贤哲,多隐于渔”④,这固然是一种答案,但从文学史上大量描写渔父的作品来考察,这一形象的意蕴远非一个“隐”字所能概括。可以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职业定位和功利价值,而上升为一种具有丰厚文化内涵。深刻哲学意义,足以传达主体丰富情感的文学意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