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6年9月,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CT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患者581例。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医用乙醇灌洗治疗非游离型虹膜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医用乙醇灌洗治疗的非游离型虹膜囊肿1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2005年至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13例(13眼)及2017年至2019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的2例(2眼)。评价应用医用乙醇灌洗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结果术后1 d视力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0,P=0.590)。术后1 d眼压高于术前(t=-4.380,P=0.002)。末次随访视力(Z=-0.36,P=0.722)、眼压(t=-2.09,P=0.081)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囊肿退化后未复发,术后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炎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医用乙醇灌洗治疗非游离型虹膜囊肿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特点,并实施相关护理方法。结果本组治疗优良率为87.00%,未见复发病例。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明确诊断后,根据游离情况,采取适当的手术治疗及护理措施,可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12月6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100min,按照改良的MacNab分级标准,优38例,良1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33%。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腹部游离皮瓣形式分类、制备策略及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20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即刻或延期乳房再造的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根据穿支实际情况制备以下4种形式的下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1)游离全段腹直肌肌皮瓣;(2)携带内侧或外侧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3)携带中间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4)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统计分析各类下腹部皮瓣的术中情况(皮瓣质量、血管蒂长度、制备时间等)、再造乳房外观及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结果共纳入181例乳腺癌患者,其中Ⅰ期111例,Ⅱ期70例,患者年龄(38.5±4.8)岁(25~64岁)。共制备197侧游离下腹部皮瓣。其中,制备游离全段腹直肌肌皮瓣12侧(6.1%),皮瓣质量为(355.8±16.4)g,血管蒂长度为(5.7±0.8)cm,制备时间为(37.4±2.5)min;携带内侧或外侧部分腹直肌的腹直肌肌皮瓣41侧(20.8%),皮瓣质量为(357.4±20.5)g,血管蒂长度为(6.9±0.6)cm,制备时间为(45.9±4.9)min;携带中间部分腹直肌的腹直肌肌皮瓣68侧(34.5%),皮瓣质量为(362.6±24.7)g,血管蒂长度为(7.2±0.3)cm,制备时间为(49.4±6.3)min;游离DIEP皮瓣76侧(38.6%),皮瓣质量为(368.4±24.0)g,血管蒂长度为(9.8±0.4)cm,制备时间为(49.7±3.1)min。3例患者术后发生血肿,急诊探查清除血肿,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12例患者术后6~24个月行脂肪注射局部修整。随访14~60个月,平均37.1个月,未出现乳腺癌复发病例;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采用全段腹直肌肌皮瓣和游离DIEP皮瓣的患者各有1例发生轻度腹壁疝,二次手术加强腹直肌前鞘后缓解。结论下腹部穿支血管的位置、大小、来源以及血管蒂的解剖情况变化较为复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最安全的皮瓣制备形式。DIEP皮瓣并不是游离下腹部皮瓣唯一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联合CT用于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最终确诊,确诊前患者均行CT、MRI检查,并将CT与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分析MRI联合CT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包括: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确诊,CT检查最终确诊7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15%;MRI检查最终确诊82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14%(χ2=1.295,P>0.05)。MRI检查符合率高于CT检查(χ2=6.390,P<0.05)。MRI、CT检查神经根受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2,P>0.05);MRI检查钙化、积气阳性率低于CT(χ2=4.591、6.456,均P<0.05);MRI检查椎间盘变性、硬脊膜受压及脊髓变性阳性率高于CT检查(χ2=5.131、7.439、6.451,均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MRI联合CT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MRI或CT检查(χ2=5.395、6.416和6.391、7.344,均P<0.05)。结论将MRI联合CT用于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且两种影像联合检查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较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间盘镜下后路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之间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40例参与调查研究,以两组对比的形式展开护理效果反馈,两组均采用椎间盘镜下后路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模式,跟踪患者情况为其3个月,结合患者的感染、神经损伤、骨质增生、腰椎不稳等并发症反应与护理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几率,分辨护理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几率小,满意率高,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间盘镜下后路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围手术期进行护理的优化处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简介:目的:观察新医正骨疗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新医正骨疗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参考日本矫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结合冯天有教授腰型四步规律理论进行临床评分评定治疗效果。观察反映突出髓核大小的MRI椎间盘突出最大层面矢状径指数(sagittalindex,SI),比较手法治疗前后及随访S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2例均获随访,时间3~32个月,平均7.4个月,临床评分优95例、良17例、差0例。疗效评价均为优。治疗前后SI值分别为0.618±0.015、0.581±0.018,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SI值为0.315±0.025,与治疗前相比明显缩小(P<0.05)。手法治疗前临床综合评分为12.841±0.435,治疗后为21.398±0.152,随访时为23.513±0.063,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单(多)个椎体位移是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新医正骨疗法治疗恢复患椎的解剖或代偿位置,使脊柱内外平衡因素协调一致,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访,时间为6至2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即刻、一周、三月、六月以及十二月的日本骨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视觉模拟分数、疼痛功能指数评分等指标,分析实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6例患者手术后日本骨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视觉模拟分数与疼痛功能指数评分较术前降低,且数据检测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强MRI对脱出和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保守治疗64例脱出和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男38例,女26例;年龄(35.72±12.44)岁(范围22~64岁);脱出型43例,游离型21例。所有患者均首选保守治疗,如治疗过程中出现手术指征,则行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或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初次和末次检查时均行增强MRI,同时测量并计算突出物的体积、环边最大厚度(thickness of rim enhancement,Tr)、环边增强范围(extent of rim enhancement,Er),根据突出物周围环形增强高信号区域的大小分为Ⅰ~Ⅲ型;比较初次检查时环形增强高信号区分型与突出物吸收率的关系,以及Tr、Er值与突出物吸收率的相关性。结果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其中42例完成保守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按照环形增强高信号区分型,Ⅰ型保守治疗23例,手术治疗3例;Ⅱ型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7例;Ⅲ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12例。42例保守治疗患者中,治疗前突出物体积为(2 645.67±690.86) mm3,治疗后突出物体积为(842.76±573.35) mm3,治疗前后的突出物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7,P<0.001);Tr为(1.38±0.83) mm,Er为73.08%±34.39%。突出物的吸收率为65.10%±24.50%,其中39例(92.86%,39/42)达到了突出物重吸收现象的标准(吸收率≥30%);Ⅰ型23例,吸收率为76.54%±18.62%;Ⅱ型16例,吸收率为56.81%±21.44%;Ⅲ型3例,吸收率为21.58%±12.19%。3型吸收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F=12.885,P<0.001);Ⅰ、Ⅱ型共32例(82.05%,32/39)发生明显重吸收(吸收率≥50%),而Ⅲ型无一例发生明显重吸收,与Ⅰ、Ⅱ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Tr与吸收率呈正相关(r=0.569,P<0.001);Er与吸收率呈正相关(r=0.677,P<0.001)。结论增强MRI中环形增强信号区分型对突出物的转归有较好的预测价值,Ⅰ型较容易发生重吸收、多可保守治疗,Ⅱ型次之,Ⅲ型不易发生重吸收、多需手术治疗,且突出物环边最大厚度越大、增强范围越大,越容易发生重吸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