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吾易自恺公受姓,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可是现存最早谱序(1),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

  • 标签: 易氏源流 源流考辨
  • 简介:吾易自恺公受姓,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可是现存最早谱序(1),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

  • 标签: 易氏源流 源流考辨
  • 简介:"薛昭故事"本源出自唐代裴铏《传奇》中的《薛昭传》,经《太平广记》采录后,在宋明时期多有流传。其中由此改编的话本、传奇大多散佚,现有保存多在小说集中。小说集的编选多带有一定标准,或因此故事之奇异性,或因姬妾侍儿,或看重男女爱情,在选录传承过程中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和作者思想特征。就文本本身而言,这些丛集在收录过程中,大多是对此故事原本的完全采录,但其中《类说》和《醉翁谈录》则对《传奇》原文稍有删改。这两者相较,《类说》是简单删减,仅仅保存故事梗概,故事连接不紧密,文章主题不突出。而《醉翁谈录》虽也保存故事梗概,但删改的倾向性更明确,保留了故事的逻辑性与连接性,并且这种删改都是以编者主张的爱情主题、以此书的话本性质为指导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

  • 标签: 薛昭故事 《传奇》 《醉翁谈录》
  • 简介:探索龙神的原始资料,除了古史的传说之外,作为信史目前以《周易》最为古老。《周易》简称《易》,是一部专讲筮法占卜的巨著,保留有大量商周时代与史前时期的宝贵资料,领头的“乾”卦,从龙开始叙述,是研究周代之前龙文化的基础,拙文试为之,探索源流,以求正于研究古代文化史的学者。

  • 标签: 筮法 古代文化史 龙神 龙文化 商周时代 史前时期
  • 简介:"各"、"■"见于甲骨文。早期甲骨文形体,其下面构件有"凵"、"口"两选,以"口"居多并成为"各"字后世的基本构件。"■"是"各"的异体字,于殷廪辛、康丁时期出现,其语义取"来、至"。"各"、"■"并行于两周,以"各"为主,铭文记录表示"来、到","■"自西周中期以后便退出书面语言的使用,与之相应"格"出现。"各"、"■"二字的"来、至"义后为"格"所取代,"各"及其异体字或发生语义变化,或仅保留在方言、字书中。

  • 标签: 形音义 源流
  • 简介:王绩的诗歌有疏野高古之气,这是前代很多学者的一个共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称他的诗歌'意境高古''气格遒健'25。因为这种独具一格的诗风,大多数学者认为王诗主要学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发隐逸之情26,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仅仅看到王诗宗陶的一面未免过于简单。虽然王绩歌咏田园生活的诸多作品如《食后》《田家》等确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旨趣和风格,但是其他如吟咏山水的纪游诗《泛船河上》《题黄颊山壁》和游仙题材的作品却很难说接受了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即使是王绩的田园诗,其结体、章法、遣词、格律等也不尽与陶诗相同,显示出元嘉山水诗和齐梁诗风的影响。学者兼论了嵇、阮和谢灵运等人对于王绩的影响27,还有学者论述了王绩田园诗和庾信诗歌之间的演变关系28。这些论述看到了王绩诗歌受到陶渊明之外诗歌艺术的影响,但是未能从诗歌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上来考察二者的源流演变,论及的诗作也限于田园诗。实际上,王绩诗歌的题材是较为丰富的,大致可以分为田园饮酒、采药游仙和以托物兴寄为主的古意三个方面,其接受前人的诗歌艺术也不是简单的直取某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王绩诗歌艺术内在的丰富性。本文主要从诗歌艺术审美内在的规律变化的角度来研究王绩诗歌的源流,希望能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考察其诗歌艺术,也希望抓住诗歌的内在规律,尽量避免因为简化单一的描述而失于浅层的讨论,而不能意识到王绩在文学史中的意义。

  • 标签: 王绩 诗歌艺术 风格
  • 简介:"一丝不挂"是个常见成语,但对这个成语的源流,即这个成语共有几种意义,各种意义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们并不十分清楚,有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本文考察认为,"一丝不挂"就构词语素的组合而言,具有不同的本义,应该分析为四个同形词位。其中表示"一根(半截)丝线也不挂"义的"一(寸)丝不挂"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用法,以此为基础产生"心无牵挂"的比喻义和"赤身裸体"的引申义。有人把"一(寸)丝不挂"的"丝"理解为"钓丝",看做"心无牵挂"比喻义的来源,其实是出于对有关文献用例的误解,既不符合古人遣词造句的习惯,也不符合古人比喻取义的事理。

  • 标签: 成语 一丝不挂 寸丝不挂 源流 丝线 钓丝
  • 简介:独木桥体,又被称为“福唐体”,首次出现于黄庭坚《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词共八韵,中有四韵皆用“山”字,其体不知出处。后人把那些使用同字韵的作品都称为独木桥体。实际上,独木桥可能出自福唐地区的古茶歌,隔句叶“山”韵,以民歌之法入词,其曲也被谱成《阮郎归》调加以传唱。此时词坛上有终篇押“也”字韵、效楚辞“些”韵以及通篇押实词韵等诸种“时文体”,独木桥体与当时词坛上的这些特殊用韵风气相混合,故后代词话家把这一类用韵较为特殊的巧体都统称为独木桥体。

  • 标签: 独木桥体 同字韵 福唐茶歌
  • 简介:《渭南文集》最早的刊本为宋嘉定十三年(1220)陆子通溧阳学宫刊本。明代流传的弘治本、正德本、万历本和汲古阁本的源头,均出於嘉定本。弘治本用活字版重新排印,对文本有所校改,也造成舛误,但对文集的传承贡献至伟。正德本则做了不适当的增删,且脱误严重,但对文集的传承仍不可或缺。万历本沿袭舛误,乏善可陈。汲古阁本用弘治、正德二本互校,取长补短,基本还原了嘉定本原貌,并使之更臻完善,成为《渭南文集》传承的最大功臣。

  • 标签: 陆游 《渭南文集》 版本考辨
  • 简介:在距今相当久远的年代以前,温榆河就早已形成,为潞河上游,属海河水系,是北京地区最古老、最重要的一条天然河道。温榆河正源为关沟水,出自“关山”;北沙河、东沙河与南沙河为其上游别源三大支派,流经今北京市海淀、昌平、顺义、朝阳、通州等五区,至通州北关闸为止,全长约60公里。通州北关闸以下河道,名为潞河,东注于海。

  • 标签: 温榆河 水系源流 北京 《水经注》
  • 简介:古代的民族,在从野蛮到文明的历程中,各自形成若干神秘数字。如七、十、十二或七十二等等。它们往往以范畴的面貌呈现於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原始文化的一种象徵。①唐代北蕃和西胡,也同样在漠北草原穹庐文明和中亚绿洲城邦文明中保留着初民之心,其神秘数字可以说是原始思维的遗产,值得加以探讨。据初步观察,突厥有崇“十”之俗,情况大体如下:

  • 标签: 唐代 九姓胡 古代民族 数字崇拜 历史渊源 中国
  • 简介:本文专议中国古代戏剧道具名实与源流问题,指出道具之名源自军戎“什物”,本资生之众杂器具;进入佛教增“进道”之义,遂名“道具”;再传至戏剧,增“假代”之义,故有“砌末”之称而“道具”先随佛教传入日本,成为僧俗资生、资道、戏剧器具之称;后又随话剧折返中国,与中国固有“砌末”相结合,遂形成中国所有戏剧所用器具之统称.模拟性、操练性、巫术性诸舞蹈连同倡优表演、游戏所用器具,其具有扮演角色之性质者,乃中国古代戏剧道具之渊源。戏剧表演及与其相关表演关系之变化是制约中国古代戏剧道具变化的力量,它们使中国古代戏剧道具在规模、性质诸方面不断发展和变化。

  • 标签: 中国 古代戏剧 道具 历史源流 文化性质 审美价值
  • 简介:“作客”产生于东汉,本义为“寄居异地”。南朝刘宋出现“当客人”义;明代出现“当客商”义;清代出现“客气”义。而“做客”产生于南宋,本义为“当客人”,元代产生“当客商”和“客气”义。在现代汉语中,二词均产生出“特指作为嘉宾接受媒体采访”的新义项。据此,我们对相关辞书的释义及其所引书证予以匡补。最后论述了二词中应以“作客”为通用词的理由。

  • 标签: 作客 做客 辨考
  • 简介:<正>鼍,动物名,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张鼓。鼍鼓,即用鼍皮(鳄鱼皮)蒙的鼓。有关鼍鼓的记载早已见于文献,如《涛·大雅·灵台》:“鼍鼓逢逢,朦艘奏功。”陆佃《埤雅·释鱼》引晋安《海物记》:鼍,宵鸣如俘鼓,今江淮之间谓鼍鸣为鼍鼓,亦或渭之鼍更,更则以其声逢逢然如鼓,而又善夜鸣,其数应更故也,”

  • 标签: 扬子鳄 鳄鱼皮 大坟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腹部
  • 简介: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胁痛的认识,病名上,有胠胁痛、季胁痛、胸胁痛及胁下痛等称法;病因有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停着等不同;治法上有左右分治法、气血痰食分治法及脏腑分治法.兹加以讨论,以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疗效.

  • 标签: 胁痛 病因 证治
  • 简介:本文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名物学、文化史学等学科的角度,探源逐流,了我国当铺的名称演变和实体流布以及名实间的关系,重现了我国当铺文化发生、发展与嬗变的轨迹。文中还从当铺缤纷缭乱的异名中试图理出头绪,指出从古音学的角度,并根据史料,当铺名称诸字古同读如舌头音,乃为音近义通的同源词。

  • 标签: 当铺 名实 源流 考证
  • 简介:“风闻言事”是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其起源于两晋。其实尧舜时期出现的“童谣”“歌谣”等就可以看作是“风闻”监察的萌芽,其后“三代”时期的“歌谣”“谚语”,春秋战国时期的“诽谤”“谤议”,秦汉时期的“采民风”“举谣言”,直到两晋时的“风闻”,这是一个一脉相承的、逐步完善的发展流程,不过“风闻”监察的对象经历了由执政者到百僚臣民的变化,这种制度落实的保证也由道德自律发展到运用国家法律、制度等国家机器来强制执行。

  • 标签: 风闻言事 举谣言 谤议 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