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牙槽嵴吸收时上前牙不同程度龈乳头缺陷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6至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且经治疗后牙周炎控制稳定并定期进行牙周维护的14例牙周炎患者的64个上前牙龈乳头,通过标准化临床图像及锥形束CT影像资料综合分析,评价邻接触点至骨嵴顶的距离(distance from contact point to bone crest,CP-BC)、邻面釉质牙骨质界至骨嵴顶的距离(distance from proximal cemento-enamel junction to bone crest,pCEJ-BC)、骨嵴顶水平的根间距(distance between roots,RD)、骨嵴顶水平龈乳头高度(height of gingival papilla,PH)、骨嵴顶水平颊舌向骨宽度(width of bone crest,BCW)等指标与龈乳头充满和轻中重度缺陷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64个上前牙龈乳头,充满率为28%(18/64),缺陷率为72%(46/64),其中轻、中、重度缺陷率分别为36%(23/64)、27%(17/64)和9%(6/64)。当CP-BC≥7.0 mm或pCEJ-BC≥4.5 mm时,龈乳头均为中、重度缺陷;而当CP-BC<5.0 mm或pCEJ-BC<1.5 mm时,龈乳头为充满或轻度缺陷。上前牙CP-BC与pCEJ-BC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812(P<0.01),线性拟合系数为0.93(R2=0.659)。64个上前牙龈乳头不同程度缺陷时,其骨嵴顶水平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嵴顶水平BCW随龈乳头缺陷程度增加略有增加,龈乳头充满与中重度缺陷时BC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嵴顶水平PH随龈乳头缺陷程度增加略有减少,龈乳头充满与中重度缺陷时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牙槽嵴吸收的牙周炎控制稳定患者的龈乳头缺陷率高,且主要与龈乳头根方骨嵴顶的吸收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局部性牙周炎患者行后牙单颗固定种植修复后其功能及结构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治疗的牙缺失需进行后牙单颗牙固定种植修复的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慢性牙周炎(稳定期),将患者分成牙周炎组(40例,合并慢性局部牙周炎)和牙周健康组(93例,牙周健康)。随访6个月,比较在种植修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种植体探诊深度(PD)、牙龈厚度、牙龈乳头指数(PIS)、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边缘骨吸收变化等参数,考察两组的种植修复成功率。结果两组种植修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93/93)比95.0%(38/40),χ2=1.94,P=0.163];牙周健康组与牙周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0.0%(0/93)比2.5%(1/40),χ2=0.19,P=0.663]。牙周炎组术后3个月、6个月PD与术后1个月比较,参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4.30,P=0.020、< 0.001)。牙周炎组术后6个月mSBI(t=1.97,P=0.048)、牙周健康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mSBI(t=3.64、4.50,均P < 0.001)与相应组术后1个月相对应参数比较均降低。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PD、PIS、mSBI相关参数同一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间PD、mSBI相关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13,P=0.041、0.035)。种植修复术后6个月,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边缘骨吸收量较其术后呈升高趋势,牙周炎组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t=1.64、0.63,P=0.100、0.524),牙周健康组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t=1.70、1.18,P=0.088、0.236),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周炎组牙龈厚度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t=0.99、0.49,P=0.321、0.620),牙周健康组牙龈厚度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t=0.87、1.36,P=0.379、0.1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牙龈厚度、边缘骨吸收量在相同时间点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9、0.39、0.54、0.77、0.55、0.38,P=0.623、0.693、0.590、0.439、0.580、0.699)。结论单颗固定种植修复术可用于治疗牙缺失合并慢性局部性牙周炎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对牙龈厚度、边缘骨吸收量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较牙周健康者具有较高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牙龈炎引起的牙龈出血临床治疗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收治的 90例牙龈炎引起的牙龈出血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5例。对照组治疗采用口泰含漱液,观察组治疗采用西帕依固龈含漱液。对比两组龈沟出血指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龈沟出血指数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小,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组间差异对比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龈炎引起的牙龈出血采用西帕依固龈含漱液治疗的效果更佳显著,且能明显降低龈沟出血指数,并有效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