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获得较为明确的霉素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更好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有关临床报道听资料进行考察、比较、分析、统计。结果:各医院报道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基本接近,大致为术后1月557-283ng/ml,1-3月375-225ng/ml,3-6月257-165ng/ml,6-12月150-120ng/ml,12月以上165-50ng/ml。结论:霉素全血浓度调整到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毒笥反应均减少。

  • 标签: 全血浓度 环孢霉素 血药浓度 调查 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眼科临床中环霉素A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全部给予滤过术进行治疗,按照术中使用药物的不同分组使用氟尿嘧啶的3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使用霉素A的3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组间对比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的疗效(96.67%)高于对照组(76.67%),功能性过滤泡占比(90%)高于对照组(53.33%),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霉素A更适合眼科临床应用,其疗效明显高于氟尿嘧啶。

  • 标签: 眼科临床 环孢霉素A 青光眼滤过术 氟尿嘧啶
  • 简介:环孢素(又称环孢菌素或霉素A,Cyclosporin,CsA)是一种内含11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化合物.环孢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强效免疫抑制剂,这一小分子化合物对临床器官移植尤其是肝脏和肾脏移植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在治疗剂量下,其生物利用度和药动学的个体差异及机体对环孢素敏感性和耐受性的差异很大,治疗中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对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减少毒性反应和排异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收集了有关文献,并进行归纳综述.

  • 标签: 血药浓度 药效监测 环孢霉素制剂 氨基酸 免疫抑制剂 器官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红细胞压积对霉素浓度检测的影响。方法将霉素标准液加入到6个不同压积全血中,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及酶联免疫分析比色法(EMIA)来对不同红细胞压积中的霉素血药浓度进行检测。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当红细胞压积增加,则霉素回收率就随之增加。结论此次研究发现,红细胞压积对霉素浓度的检测具有较大的影响。

  • 标签: 红细胞压积 环孢霉素 浓度检测
  • 简介:摘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血液系统疾病,若患者发病后未获得及时有效的临床救治将将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骨髓移植仍是目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措施,但其并不利于骨髓移植在临床各级医疗机构推广使用,且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此类疾病治疗效果已成为广大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探讨长效睾丸酮、霉素A联合使用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作用,为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孢霉素A 长效睾丸酮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后,局部应用1g/L霉素A对胬肉复发的抑制效果。方法: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8例58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入选眼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根据术后是否应用1g/L霉素A滴眼液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追踪随访1a,观察患者的胬肉复发率。结果:术后试验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9.93±1.59vs8.47±1.53mm/5min);SⅠt结果也显示1g/L霉素A使患眼术后的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后1a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胬肉复发率分别为10%和39%。对照组并发症的出现率要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局部应用1g/L霉素A滴眼液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胬肉的复发率。

  • 标签: 环孢霉素A 翼状胬肉切除术 复发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描述意大利旅游者中4例Cyclosporacayetinensis(C.c))所致的旅行者腹泻。报告:病例1,54岁,男性,主诉前往香港、巴黎和新加坡度假后,出现水样腹泻(4—5次/天),腹痛、恶心和疲乏。实验室检查发现未成熟C.c.包裹。第26天开始给予对症抗腹泻(Copramide)

  • 标签: 旅行者 水样腹泻 补液治疗 天对 寄生虫学检验 加冰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霉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间,本院接诊的6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霉素治疗以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霉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以及ANC(外周血中性细胞)绝对值变化。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霉素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78.79%,(P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环孢霉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 疗效分析
  • 简介:报道1例枝样枝霉所致囊肿性痤疮样皮肤暗色丝霉病。患者男,21岁,主因"面颈部结节、囊肿"5a就诊。根据囊液真菌镜检培养阳性、病理发现分枝分隔菌丝等特征诊断为"暗色丝霉病"。经4个月伊曲康唑400mg/d口服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轻度瘢痕。

  • 标签: 枝孢样枝孢霉 囊肿性痤疮 暗色丝孢霉病
  • 简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和乙霉威对灰葡萄Botrytiscinerea的抑制活性,同时采用药液培养法间接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剂对菌丝体糖、蛋白和电解质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如)在25℃下为37.42μg/mL,在5℃下为0.9840μg/mL,活性提高了37倍;乙霉威对供试菌的活性在5℃下较25℃提高了5倍。25℃下经纳他霉素处理8h后,菌丝体可溶性糖渗漏量为6.5mg/g,蛋白渗漏量为162μg/g,药液电导率为700μs/cm,均显著高于相同条件下的0.1%吐温-80对照和乙霉威处理。不同处理温度之间,温度越低菌丝内含物的渗漏量越少。

  • 标签: 纳他霉素 灰葡萄孢 抑制作用 作用机理
  • 简介:目的建立自动化LC/LC-UV系统建立全血中环霉素A测定方法。方法LC1色谱柱FRO-XBCN(20mm×4.6mm,10μm,ANAX),流动相为水-乙腈=35∶65(v/v),流速为1.0mL.min-1,中央处理体系温度为40℃,LC2系统中分析色谱柱为AC-CN(200mm×4.6mm,5μm,ANAX),流动相为乙腈-水,采用梯度系统,0~15min流动相中乙腈比例从40%直线上升到53%,流速为0.7mL.min-1。转移辅助流速为0.7mL.min-1。目标物转移窗口为2.20~3.20min;定量为500μL,样品用乙腈预处理。结果霉素A在0.026~1.010μ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相关系数为0.9991,萃取回收率在101.0%~103.0%,最低定量浓度为0.013μg.mL-1。日内RSD〈5%(n=6),日间RSD〈5%(n=18),准确度在100.3%~102.6%。结论用自动化LC/LC-UV系统建立的霉素A测定方法人为干预步骤少、准确性与精密度良好,方法开发、运行及控制自动化程度高,适合于霉素A血药浓度测定及动力学研究。

  • 标签: LC/LC-UV 治疗药物监测 环孢霉素A 质量控制
  • 简介:报道1例由枝样枝霉引起的肺部感染,患者女,52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余,加重伴气短3周”就诊。根据肺泡灌洗液液基薄层形态学检查、G实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的结果诊断为“侵袭性肺枝样枝霉病”,经伊曲康唑0.4g/d抗真菌治疗、头孢他啶抗细菌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枝孢样枝孢霉 肺部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报道分离自中国云南、青海、福建3省土壤的单格属(Monodictys)3个新种:珠芽状单格M.bulbiliformis、黄河单格M.huangheensis和厦门单格M.xiamenensis,并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讨论。文中提供了中国土壤中单格属16个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标签: 土壤真菌 暗色丝孢菌 分类
  • 简介:土拉霉素是兽类专用的新型大内脂类抗菌药物.欧盟和美国已批准将其用于牛和猪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土拉霉素给药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药效持久。肠胃外单次给药即能供全程的治疗,在兽医临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抗菌药物 霉素 脂类 兽用 呼吸系统疾病 生物利用度
  • 简介:以多菌灵为对照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对灰葡萄Botrytiscinerea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菌核萌发的毒力,研究了常温下两种药剂对菌株产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及多菌灵对灰葡萄不同生育阶段菌体的抑制作用随温度降低而有不同程度增强;分生孢子对药剂最为敏感;温度对药剂对菌丝毒力的影响最显著;多菌灵对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均高于纳他霉素。供试药剂对菌株产时间和菌核产生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多菌灵可显著刺激菌株产和菌核形成。

  • 标签: 纳他霉素 多菌灵 灰葡萄孢 毒力 生物学性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素类药物联合使用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2月本院100例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素类药物联合使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100例患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与其产生不良反应的类型。结果药物施用不合理的各项情况中,药物联合使用而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占据58%,明显高于药物使用剂量与使用方法不合理(20%)、重复用药(5%)、溶媒不合理(8%)、药物联合使用导致药物毒性增加(9%);不良反应类型中,全身性反应所占比例为38%,高于肝器官损伤(9%)、低血压(22%)、肾器官损伤(11%、尿潴留(16%)与精神状况(4%)。结论在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素类药物联合使用下若出现不良反应,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下降,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包括肝器官损伤、低血压、肾器官损伤、全身性反应等。

  • 标签: 青霉素 氯霉素 四环素 联合使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例链格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9—2021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链格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菌株鉴定结果及治疗。结果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5、41和46岁,男1例、女2例。2例患有肾病综合征,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不同时间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治疗史,均为慢性病程。皮损HE染色可见双轮廓厚壁孢子及木节状厚壁有隔菌丝,均未见黑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显示,2例致病真菌为互隔链格霉,1例为侵染链格霉。不同温度培养显示,链格霉在35 ℃以上生长能力明显下降。3例患者均将他克莫司减量至标准剂量的1/3以下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并同时给予系统抗真菌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播散型皮肤链格病具有双侧分布的血行播散及单侧肢体的淋巴管分布特点,皮损以覆盖痂皮的疣状斑块、结节和/或窦道为特点。

  • 标签: 链格孢病 皮肤表现 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 链格孢霉 厚壁孢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素类药物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类素药物联合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98例,对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药物联合使用导致药效下降发生率60.20%、用量和用法不合理发生率18.37%、溶媒使用不合理者发生率10.20%、重复用药者发生率7.14%、药物联合使用毒性增加发生率4.08%。出现全身性症状反应占比41.84%、低血压症状占比21.43%、肝肾损害症状占比22.45%、尿滞留占比13.27%、精神症状占比1.02%。结论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素类药物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主要以全身症状为主,且会导致疗效的下降,临床需对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控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标签: 青霉素 氯霉素 四环素类药物 联合使用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