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类认识(心有征知)的对象是感觉(天官薄类).感觉模式具有先验性.人类据此确立命题原则:逻辑原则、简单原则等.主体因为有善恶喜好,故要虚;认识不同而平等,故壹;心有萌动,故静.针对先秦学者在名实问题上产生的一些混乱,荀子提出:行、调、约等方法,强调在概念的实际运用中把握它.

  • 标签: 荀子 认识 名家
  • 简介:先秦名家通过辨析概念与事物的关系,揭示了:一、概念是主观的;二、概念作为实在存在的条件;三、概念的真实意义在于运用;四、事物作为现象存在,其空间性、时间性是主观的;五、作为现象的事物是不确定的;六、现象是主体先验感知模式与外在尘缘的作为;七、现象是静止的;八、理性思维只能关注经验现象,对事物的真正无效。

  • 标签: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现象 知识
  • 简介:摘要:大众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和现象,无疑与人类知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相生相伴,经常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谈话中。当大众对某种理论进行思考和谈论时就已涉及知识的归赋,知识归赋是我们如何驾驭社会生活的核心。因此,本文着重从大众知识归赋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来进行阐述,以便加强对知识本质问题的探索。

  • 标签: 大众知识论 知识归赋 知识本质
  • 简介:摘要:大众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和现象,经常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谈话中。当大众对某种理论进行思考和谈论时就已涉及知识的归赋问题。本文从大众知识归赋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入手,探讨知识本质问题,以深化我们对知识归赋在驾驭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作用的理解

  • 标签: 大众知识论 知识归赋 知识本质
  • 简介:受张东荪与C.I.刘易斯影响,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在其早年知识著作《认识心之批判》中,也是将经验性的“直接的呈现”作为知识的前提和材料,而“直接的呈现”与“所与”密切相关。诚然,牟宗三的作为知识出发题材的“所与”理论与张东荪、金岳霖的具有诸多区别。但他的知识前提思想却昭示出如下一个客观事实:如果我们采取一种弱的基础主义的立场,知识的建构必须得有出发的起点,这个起点即是“所与”,这样的“所与”是主客体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东西,即所谓的“直接的呈现”,它是我们从事认识活动所从出发的题材。

  • 标签: “所与” 知识论 基础主义 牟宗三
  • 简介:明清之际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点。该时期实学思想具有经世致用、中西交融的特点。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以“明体达用”作为知识选择标准,建构出以经史考据、民生日用、格物穷理为特征的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知识强调人文与科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对当今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明清之际 实学 课程知识论
  • 简介:人类传播研究的知识起点,本文指出传播学是关于社会精致化管理的知识,传播理论、知识社会学、反思性

  • 标签: 传播学知识论 知识论题
  • 简介:人类传播研究的知识起点,本文指出传播学是关于社会精致化管理的知识,传播理论、知识社会学、反思性

  • 标签: 传播学知识论 知识论题
  • 简介:向创新型教育转变之所以艰难,原因在于教育者对创新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批判性、默会性、境域性、发散性、个体性等因素缺乏体认,重实证精神、收敛式思维,轻批判精神、发散式思维;推崇清晰性思维、贬低模糊性思维;只关心明确知识、忽略知识的默会维度,从而以一种有违创新知识生成规律的计划式的思维去推行创新教育。真正有效的创新教育,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创新型知识生成规律,按照个性化原则,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 标签: 创新教育 科学革命 默会知识 创新人才培养
  • 简介:为适应信息时代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之需,指向“素养”发展的教育范式应运而生。课程需对此做出反应并进行知识观重构。素养本位课程观承认“知识”之于课程的价值,在坚持知识的重复性、批判性与论证性的基础上,赋予了知识建构性、创造性与生成性特质。由此使素养本位课程中的“知识”具有了“个人性介入”倾向,进而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经验”纳入课程知识范畴。素养本位课程知识呈现“情境理性”与“逻辑品格”相结合的图景。

  • 标签: 知识 经验 课程知识观
  • 简介:知识是为知识存在的合法性奠基的理论。传统知识遵循的是理性动力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知识奠基运动中始终未被触动。马克思超越近代知识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代替理性动力原则。理性动力原则强调理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理性动力原则的缺点是抽象性;感性动力原则强调感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马克思强调把感性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并在感性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因而是活动的感性。活动的感’性能不断地扩充知识对象,因而能为知识进一步奠基。

  • 标签: 知识论 活动的感性 理性
  • 简介: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一个悠久却也历久弥新的命题。以知识为视角,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知识基础,抛开传统理论的伦理性假设、突破其历时性局限,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一种科学的彻底解释。本文的结论:在知识的逻辑下,知识的个人性、主观性、分散性、有限性、相对性等特质决定了市场基础性和政府补充性地位;在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上,主张政府的市场化倾向,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政府机制中。

  • 标签: 政府与市场关系 知识论基础 市场化倾向 理性假设 传统理论 市场基础
  • 简介:知识是音乐教育领域中既熟悉又陌生的范畴。教学中它无时无处不在,但却很少被深入地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中知识不应被单一理解为教材中的音乐信息,而是一个知识系统。本文从知识体系的认识层面把学校音乐教育知识分为客观知识主观、知识和音乐知识等三个方面,并从这三个维度阐述其各自的分类、内涵以及教学策略。

  • 标签: 学校音乐教育 经验 知识世界
  • 简介:6月27~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厦门大学知识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共同主办。来自美国、英国、芬兰、丹麦、爱尔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内地共80多位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知识问题。

  • 标签: 中国现代 认知科学 哲学学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知识论 成立大会
  • 简介:本文从知识的视角对大学理念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相关思想史的粗略梳理,作者提出大学理念源于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观点,并指出,既往大学理念的讨论对日常生活以及它与其他两种生活的关系有所忽视。文章对客观知识、地方知识知识与兴趣、个人知识知识理论进行了讨论,并将知识二重性和大学理念联系起来,认为作为缄默知识存在的大学理念也应予以关注。在提出知识创价社会这个新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学理念应关注大学的行动分裂,应将"创价"作为评价知识行动和整合价值的一个标准,在价值立场上坚持"爱智"的第一原理。

  • 标签: 大学理念 知识论 知识创价社会
  • 简介:语言知识的地位和功能是语言教育领域普遍关心的问题。界定语言知识的内涵,首先要探究知识的内涵。本文回顾了人类思想史上与知识概念相关的真理论、理性轮、逻辑、经验和实用5种学说,以认知神经科学的联结、模块和生态一演化理论为方法指导,尝试对知识和语言知识概念进行语义阐释,旨在厘清和语言知识纠缠在一起的基本问题。文章重点引介了认知神经科学“躯体标识器假说”、“情绪风格”、“镜像神经元”和“默认网络”等新概念,揭示了语言知识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以认知神经科学为指导的语言知识的初步设想。

  • 标签: 知识 语言知识 语义阐释 认知神经基础
  • 简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定,它作为一个价值命题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近几年来,这一判定遭到了来自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质疑。其实,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质疑,并不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非科学性造成的,而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背负的科学知识负载造成的。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我们反思对科学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科学 知识论负载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了学术自由合法性的知识基础,认为学术自由的合法性只能从知识本身得到说明,并进一步比较了中西方知识的主要差异,试图从学术传统的角度考察中国学术自由价值观之不立以及合法性缺失的原因所在.

  • 标签: 学术自由 合法性 知识论 学术传统 高等教育
  • 简介:科学是当下人们认识真理的重要方式,教育界遍布着对科学主义的信仰。在科学知识主导下的课堂,真理被绝对化,其思考的普遍法则,便是遵循理性判断;而且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得学生不能成为学习任务的在场者;更糟糕的是,科学本身也已经丧失了其确定性。因此,提出诗意教育的主张,谋求课堂在人的心灵深处找寻意义感、美好感,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这样,"心灵返乡"的教学,就不仅仅局限于帮助人们认知客观世界,还使得人的内心获得满足与自由。

  • 标签: 教育哲学 诗意的教育 科学知识论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