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建立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的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经济和环境两大子系统的主成分,得出经济与环境系统综合得分X、Y,利用协调公式计算1996-2009年厦门市经济与环境协调。结果表明这一时期厦门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分为四个阶段:①1996-1999年属于环境主导型基本协调阶段,这一阶段环境和经济系统都在不断的发展,两者的协调关系在发展过程中调整;②2000-2002年属于环境主导型初级较协调阶段,尽管环境系统得分有所波动,但是环境和经济系统协调快速提高,厦门经济发展与环境进入较协调阶段;③2003-2005年属于环境主导型较协调阶段,这一阶段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得到不断优化提升;④2006-2009年属于环境一经济转换型较协调阶段,这一阶段经济系统得分保持上升,环境系统得分却出现先升后降的态势,经济发展逐渐转换为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的主要动力。

  • 标签: 协调度 环境 经济发展 厦门
  • 简介:池州市作为国家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其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压力。首先选取17个指标对池州市经济发展状况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然后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两者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至2013年间,池州市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年均增长23.09%,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年均下降2.5%,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由0.334提升至0.676,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波动性较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池州市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标签: 生态环境质量 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度 池州市
  • 简介:摘要:针对微电网并网运行时,负荷和微源工作特性的影响,可能会使微电网和大电网的功率交换过于频繁而引起不必要的损失,考虑在传统微电网经济调度模型中引入大电网供电满意度目标函数。本文对并网型微电网协调经济调度策略研究。

  • 标签: 微电网 并网模式 经济调度
  • 简介:为克服评价指标之间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经济与环境的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再尝试用古林法确定经济与环境评价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对连云港经济与环境进行评价,最后对经济与环境协调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为,连云港市整体经济与环境协调为0.80,市区为0.84,赣榆为0.83,东海为0.87,灌云为0.78,灌南为0.76,整体协调情况良好。

  • 标签: 连云港 评价模型 协调度
  • 简介:简单介绍与经济耦合协调有关的基本概念,在对图书馆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两者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两者之间的经济耦合协调,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事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 标签: 图书馆 区域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调查研究 策略探讨
  • 简介:     摘要: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梳理了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点,然后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接着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 标签:      绿色金融 低碳经济 耦合协调度 研究
  • 简介: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就要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应用管理模型,确保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形成平衡态管理机制。本文对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运行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发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 标签: 生态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 模式 问题 对策
  • 简介: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文章围绕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保障研究务实管用原则下,遵循五大发展理论新要求,着眼汉江生态经济带全流域,以汉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解读为框架,在分析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不协调的四个主要表现基础上,从生态、区域、产业三个维度入手,依序分别聚焦流域综合治理、主体功能区规划、现代服务制造业,提出汉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具体建议。

  • 标签: 汉江生态经济带 四个表现 三个维度 协调发展路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2013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湖北省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实施"两圈两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总体布局。

  • 标签: 长江经济带 生态经济 长江黄金水道 生态文化旅游 中共湖北省委 两带
  • 简介:摘要: 能值分析是由生态学家创立的一种对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能值核算,从而评价不同种类能量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定量研究方法。该方法将不同种类不可直接比较的能量通过能值转化率换算成统一标准的可比较能值,目前已被广泛用来评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对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农业生态经济 发展 研究
  • 简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最大负荷力,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现阶段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如何协调发展生态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

  • 标签: 生态经济 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 简介:3E系统由能源、经济、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中部六省为研究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3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3E系统协调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省2013年3E系统协调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3E系统协调总体偏低,且省际差距大.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提髙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环保力度等协调3E系统的发展建议.

  • 标签: 3E系统 协调度 层次分析
  • 简介:摘要:基于2002-2019年沿海11个省(市)数据,在测度海洋产业集聚以及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得到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从耦合协调指数可以看出,沿海11个省(市)2003-2013年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较好,处于轻度协调或中度协调,但是从2013年开始,耦合协调就一路下滑,从轻度协调到轻度失调再到中度失调,甚至在2019年达到严重失调。再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沿海11个省(市)的耦合协调之间产生相互挤出效应。

  • 标签: 海洋产业集聚 科技创新 经济增长 耦合协调度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已经带动林下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林下经济发展建设,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简述了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解释林下经济的基本概念,并探讨了林业生态建设和未来林下经济发展的可能。

  • 标签: 林业生态建设 林下经济 发展途径
  • 简介:  摘 要: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及内容,更是体现新农村“新”的主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然而,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中,过度的破坏环境与生态资源。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论述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提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 标签: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 简介:摘 要: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及内容,更是体现新农村“新”的主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然而,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中,过度的破坏环境与生态资源。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论述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提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所有活动与自然具有密切联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持续增加,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开发活动不断增加,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出现矛盾。自新农村建设被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显著的增长,我国综合实力也明显得到提升。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各种生态资源枯竭、水污染等问题突显,对农村人们生活造成影响。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将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上升到我国战略层面上。可见,研究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1 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     1.1 相对性    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约束性、相对性。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当于各自参考值而言的,而参考值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这个参考值会随着时空变化的发展目标而变化,因此,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空间、时间具有不同的理解。可见,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对的。     1.2 均衡性    根据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这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与认识,不应该片面的对某一个观点进行过分强调,忽视其他观点的价值与意义,应在不同观点基础上听取其中的价值,进而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事实上,只有深入研究农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特性,实现两者之间发展的均衡性,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1.3 约束性    农业经济过程一定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要想实现两者协调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与衡量,这样农业经济发展就不应该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生态资源出现枯竭、水污染现象,大都是农业经济发展形成的,是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造成的。从生态学视角来看,自然形态具有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会实现两者协同发展。     2 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     2.1 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为我国生活、生产提供丰富的物质,自然生活是任何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任何产品的必要材料。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将其看成游离于正常经济生活之外的活动,生态资源保护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全過程。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们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生产模式,改变以往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生产污染形式,能够进一步解决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农业经济生产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2.2 美化农村环境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为经济、社会、政治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够在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美化环境,为农村人们提供生态环境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源,更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存空间。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农村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会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人们轻松、快乐的生活,消除人们压抑、沉闷的心情;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污染因子,能够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投资商的主要因素,进而实现新农村构建。     2.3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良好自然环境意味着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没受污染的土壤等,而这些是农业经济生成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为了协调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应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及化肥,为农作物成长的绿色环境。像这种高质量、绿色的农作物产品,通常情况下,会受到人们的一致青睐,价格也会随之提升,进而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此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拓展草地、林地面积,改善动植物生存环境,为农村经济收入增长提供良好的契机。     3 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3.1 根据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构建农业经济模式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有效的运用自然资源,构建顺应生物链规律及不同作物生长特点系统。要了解不同农业经济生产特点与生态环境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农业产出活动,根据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构建农村生产模式。改变单一农作物生产结构,根据农村土地特点进行农业区划,优化农作物生产机构形式,增强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率;根据农业资源特性,构建立体结构资源开发,规避只顾生产产量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养殖模式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空间充分运用,目的是构建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例如:高层种植区一般处于农用地边缘,多种植植物,会减少太阳辐射能的转换率;对于一些低种植植物,如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可以设置混种形式,进一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立体养殖模式从能量跟踪到能量流出,整个过程呈现生态经济的发展;改变单一农药防止方法,优化农作物防治结构,在农业生产中尽可能的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借助自然生物相互之间相克规律,构建避害生物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防病害能力,规避化学手段破坏生态环境。     3.2 加强各种污染源的控制    要想保护农村森林资源、水土资源、湿地资源及多样物种群,需要加大污染源的控制。推进清洁化生产。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构建地检测与生态检测技术以及评估各种环境指标,通过环境检测,设置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被称之为清洁化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模式能够从源头消除农业生产对环境破坏问题,整顿农产品市场,落实禁用高残留农药规定。加强环保性饲料的运用,推行畜禽洁净化养殖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科技体系产业链,例如:秸秆等可以作为再生回收物品转变为肥料,或者燃料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减少秸秆燃烧情况,美化农村环境,进而加强各种农业生产污染源的控制。     3.3 开展农业生态信息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两者的持续发展。构建农业生态信息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所涉及的领域较多,每一个领域都存在农业、工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农业生态信息平台,应具备信息交流能力,实现城乡信息交流模式。信息交流模式是先进农业生态技术推广的基础,在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中,应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的构建。加强信息平台的构建,相关部门能够大量宣传弘扬保护生活环境思想,提升社会公众生态观念与意识,进而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与衡量,构建再生产循环生产模式,提升利益环境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振 .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J]. 现代化农业, 2019 ( 01 ): 15-18.     [2] 马灼兰 . 刍议生态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J]. 农家参谋, 2018 ( 23 ): 97.     [3] 陈小勇,刘毅 . 陕西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及农业贸易金融的耦合协同性 [J]. 贵州农业科学, 2018 , 46 ( 10 ): 156-161

  • 标签:
  • 简介:  摘 要: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及内容,更是体现新农村“新”的主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然而,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中,过度的破坏环境与生态资源。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论述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提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 标签: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林业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正确看待生态建设处理好生态建设与林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模式有助于整合林业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应该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研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本文就 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途径展开探讨。

  • 标签: 林业生态建设 林下经济产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