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疫情不期而遇,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无论是中考体考,高考体考,以及普通日常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以及学校防疫工作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得以调整,方式不单单是学校里的老师施教。而是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单单在教室操场,面对面的传授体育知识到以网络互联网为载体的高科技手段传授。越来越多元化,多方向,多形式,多地点的疫情期间体育教学。
简介: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逐渐快加快,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时间被人们无限制的压缩,从而熬夜现象也就普遍存在了。虽然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让人们猝不及防,全国人民的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熬夜现象却和往常依旧,甚至是更为突出,所以我们就疫情前后人们的熬夜现象进行了调研。通过更能让对人们疫情前后的熬夜状况的变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各中小学开始复课,通过观察复课后的体育课发现,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之前的正常教学组织形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对于这种情况,有必对疫情前后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对比,以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体育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在此过程中,首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对疫情前后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疫情后的体育课堂教学将学生个体的活动以及活动区域的划分重视了起来;通过对疫情前后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对比,得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循序渐进展开,牢牢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不断创新。最后,在后续的体育教学中要切实做好居家锻炼和学校的衔接工作,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健康教育,从而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贵州省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前后疫情特征,为今后当地巩固消除疟疾防治成果制定有效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8年黔东南州16个县(市)的疟疾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消除疟疾前(2005-2011年)、后(2012-2018年)当地居民疟原虫和流动人口疟原虫感染率,疟疾病例人群分布、季节分布、疟原虫种类、传疟媒介种类等特征。结果消除疟疾前共报告疟疾病例1 412例,其中本地病例1 361例,占总病例数的96.39%;消除疟疾后报告病例17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消除疟疾前,18~60岁人员比例为70.54%(996/1 412),消除后的17例病例年龄均为18~60岁;儿童/学生比例由消除前的24.65%(348/1 412)降至消除后的0;消除前疟疾病例发病高峰为6-10月份,且每月均有病例发生;而消除后,输入性病例呈散在发生;消除前疟原虫种类以间日疟为主(98.58%,1 392/1 412),消除后主要为恶性疟输入为主(70.59%,12/17);消除前后,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均为优势种群,2015年以后未发现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分布。结论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后,存在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疟疾病例风险,建议当地相关部门今后应重点做好境外回归人员疑似疟疾病例处置及其媒介监测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比变化,探索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疫情控制后的缓解因素,为有关部门采取正确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9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疫情期间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28.97%,而疫情基本控制后焦虑情绪的发生率降为11.87%;性别、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获取疫情信息的方式等是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有效而有力的社会支持控制疫情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生活压力有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比变化,探索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疫情控制后的缓解因素,为有关部门采取正确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9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疫情期间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28.97%,而疫情基本控制后焦虑情绪的发生率降为11.87%;性别、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获取疫情信息的方式等是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有效而有力的社会支持控制疫情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生活压力有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 要:目的 了解新冠疫情前后医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情况,为中医传承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对四川省某大学654名医学生发放关于新冠疫情前后医学生对中医认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2张。结果 新冠疫情后,完全不相信中医(1.0% vs. 2.0%)和认为中医只有保健作用而无治病作用的医学生人数(3.3% vs. 6.5%)较疫情前明显减少,认为中医疗效确切的人数较疫情前明显增加(95.7% vs. 91.5%);同时,新冠疫情后,医学生也更愿积极参与中医的研究(91.0% vs.73.1%)和中医的推广(94.0% vs.81.1%);在影响中医就医行为的因素中,主要是中药的使用疗程较长(66.8%)、中药口感较差(79.2%)和中药不方便携带(63.8%);另外,94.35%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医值得推广,96.01%认为中医有发展前景,91.86%认为中医人才就业形式可观,90.53%认为中医的现代研究相对滞后。结论 新冠疫情后,医学生对中医的认可度明显提高。优化中药的口感以及保存方式,缩短中医治疗周期,降低中医治疗费用,加强中医的基础研究,均可能有利于中医的传承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的认知和需求的变化,为改进预防医学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2019年、2020年对某医学院校2017级、2018级临床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半开放式访谈,比较其对预防医学知识需求的变化。结果: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前3项依次为“合理营养指导、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2018级学生对“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两部分内容的关注度高于2017级学生,增加相应学时数的需求也较高。结论:医学生能普遍适应COVID-19疫情时期的困难环境,并提升自我。疫情期间医学生的医学知识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应给予关注,同时还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儿童呼吸道病原分布及流行特点。方法分别选取2020年10月至11月及2021年10月至11月在甘肃省中心医院及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各28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IVA)、B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B,IVB)、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腺病毒(adenovirus,ADV)、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埃可病毒(echovirus,ECHO)、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e virus B,CVB)九种病原IgM抗体进行检测,对基本信息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九种病原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8%(91/286)和5.9%(17/286),疫情后检出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05,P<0.05);疫情后ADV、MP、CVB检出率均较疫情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81、12.167、10.155,均P<0.05)。疫情前1月龄~1岁、~3岁、~6岁、>6岁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7.4%(37/99)、38.3%(36/94)、16.7%(12/72)、28.6%(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55,P<0.05);其中MP在1月龄~1岁、~3岁、~6岁、>6岁组检出率分别为16.2%(6/37)、25.0%(9/36)、16.7%(2/12)、1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9,P<0.05);CVB在>6岁组未检出,在1月龄~1岁、~3岁、~6岁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2%(6/37)、22.2%(8/36)、25.0%(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42,P<0.05)。疫情后1月龄~1岁、~3岁、~6岁、>6岁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4/68)、4.0%(3/75)、5.7%(6/106)、10.8%(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5,P>0.05);其中IVB在1月龄~1岁、~3岁、~6岁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0%(1/4)、33.3%(1/3)、66.7%(4/6),>6岁组未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22,P<0.05)。疫情前后病原混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5.6%(16/286)、0.3%(1/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4,P>0.05)。结论兰州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分布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河池市实施“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简称降消)”项目前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和特点,为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们收集了2004、2012年河池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2004、2012年河池市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的新生儿破伤风资料,并进行调查、整理、对比分析。结果2005年之后河池市11个县(市、区)各县相继实施“降消”项目,通过加强宣教、给予住院分娩的孕产妇补助后住院分娩率大幅度提高,采取消毒接生后,河池市的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从2004年的1.55‰降到2012年的0。结论实施“降消”项目,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采取消毒接生,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必须采取在高危地区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加强监测、宣传和基础卫生服务等综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冠疫情前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特征和病原学变化,为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31日为时间节点,回顾性分析新冠疫情前(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为2019-2020组)与新冠疫情后(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为2020-2021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因毛细支气管炎住院的患儿临床特征和病原学变化。收集病历资料比较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收集鼻咽分泌物检查结果,比较病原学构成差异。结果2019-2020组纳入285例患儿,2020-2021组纳入190例患儿。两组患儿性别、月龄、入院前病程、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020-2021组中/重度病例的比例低于2019-2020组[10.53%(20/190)比21.75%(62/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2,P<0.05)。2020-2021组鼻塞流涕症状比例高于2019-2020组、2020-2021组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比例低于2019-2020组[57.37%(109/190)比47.37%(135/285)、15.79%(30/190)比24.56%(70/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563、5.278,P均<0.05);两组患儿发热、呼吸困难症状比例以及气促、紫绀体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020-2021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低于2019-2020组[4.15(2.90~5.60)比6.70(4.20~2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57,P<0.05);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020-2021组患儿病原体总检出率、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混合感染率均低于2019-2020组[65.26%(124/190)比75.09%(214/285)、14.21%(27/190)比30.18%(86/285)、6.32%(12/190)比15.09%(43/285)、16.84%(32/190)比25.61%(73/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361、16.026、8.568、5.094,P均<0.05);2020-2021组患儿鼻病毒阳性率高于2019-2020组[13.16%(25/190)比4.91%(1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5,P<0.05);两组患儿偏肺病毒、博卡病毒、副流感病毒3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冠疫情前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特征和病原学发生了变化,疫情防控措施有助于减少相关病原体的传播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