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89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患者进行痰培养病理学检测及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117例患者松病原体为阳性,阳性率61.9%,其中,共检出病原体123株,其中肺炎支原体占比最高,为22.8%。其中18例患者共出2种及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占比15.4%,患者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109例,占比57.7%,为最高。结论肺炎链球菌是CAP最常见的病原体,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为CAP的易感人群,在筛查时应注意。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诊断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普通和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研究以及病原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260例手足口病患儿做以回顾性分析,检测其临床特征和病原。结果普通病例与重症病例在口腔溃疡、皮疹稀少、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心血管系统症状几方面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手足皮疹、呼吸系统症状两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病原研究中,EV71检出率、EV71+EV、CA16+EV的感染率方面重症病例与普通病例间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病毒分离和PCR检测、CA16、EV方面重症病例与普通病例间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普通和重症的患儿在临床上具有明显差异,二者的病原也有不同。

  • 标签: 手足口病 病原学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现状,分析真菌耐药情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某院血液病科合并感染的患者1246例次,对IFI患者病原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281例次,分离真菌162株,感染部位以呼吸道(134株,占82.72%)为主。4种主要酵母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2006—2009年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2010年非白假丝酵母菌超过白假丝酵母菌。4种主要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为5.15%和4.41%,6株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全部耐药,未发现对伏立康唑耐药的菌株。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糖尿病、粒缺时间〉14d。结论血液病患者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比例增加,出现了耐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非白假丝酵母菌,需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及早期治疗IFI患者。

  • 标签: 血液病 感染 病原菌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抗药性 微生物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方法脑卒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行痰培养及药敏实验,对其病原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对革兰氏阴性菌均表现出优越的抗菌活性,革兰氏阴性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有较高的敏感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对其有很高的敏感率;而青霉素、头孢唑啉、氨卞西林等对于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耐药性均高。结论脑卒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并存在比较严重的耐药情况,了解此类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特点及耐药性状况对指导临床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医院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 耐药性
  • 简介: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俗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尤其以北方16个省(市、区)为重。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并且布鲁氏菌能感染多种宿主,具有高度传染性1,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对人有高度的致病性。在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广泛,尤其是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人群分布以农民和牧民为主。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并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供结果。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群的健康,研究布鲁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及其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 标签: 病原学 流行特征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了解平顶山地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及病原,达到早期诊断,指导治疗的目的。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利用抗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3023名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IFVA),流感病毒B型(IFVB),副流感病毒1(PIV1),副流感病毒2(PIV2),副流感病毒3(PIV3),和腺病毒(ADV)等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02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出病毒感染1026例,检出率为33.94%,其中RSV最多,为500例,占阳性率的48.7%,流感病毒A型为179例,占阳性率的17.45%,副流感病毒3(PIV3)共184例,占阳性率的17.90%,腺病毒(ADV)108例,占阳性率的10.50%,流感病毒B型(FIVB)51例,占阳性率的5.00%。结果进一步显示RSV是最常见的的病毒,其次为流感病毒A型、副流感病毒3,腺病毒和流感病毒B型,副流感病毒2,副流感病毒1。RSV高发季节为2013年9月—2014年1月,流感病毒A型为2013年7月—2013年9月,其他呼吸道病毒无明显季节性。结论直接免疫法(DFA)能够提供快而可靠的方法用于呼吸道常见病毒的诊断。

  • 标签: 直接免疫荧光法 呼吸道病毒 鼻咽分泌物 医院感染
  • 简介:病毒性胃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腹泻和呕吐。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为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1],其中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儿童重症腹泻的最常见病毒类型,全球每年有44万~60万儿童因轮状病毒腹泻而死亡[2]。杯状病毒中的诺如病毒常可导致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3]。江苏省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2年对苏州市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进行监测,旨在进一步掌握苏州市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模式、趋势和常见病原体的变化、变异等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轮状病毒 病毒性腹泻 杯状病毒 诺如病毒 病原学特征 腹泻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留置胃管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构成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各科收治的135例留置胃管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18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45株(77.5%),革兰阳性菌37株(19.7%),真菌5株(2.6%)。药敏结果提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出现多重高比例的耐药。结论留置胃管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存在多重耐药,临床应重视病原培养鉴定,合理选用抗生素。

  • 标签: 留置胃管 下呼吸道感染 细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通过对2013-201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流感流行季病原监测分析,明确门头沟区2013-2014年流感流行株、毒株变异情况以及流感病原的特征,为流感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流感样病例(ILI)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并利用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检测,病毒分离后采用血凝试验方法(HA)判断是否有病毒存在,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流感病毒型别的鉴定。结果2013年10月-2014年4月共检测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452份,核酸阳性的标本为109例(核酸阳性率为24.11%),其中新甲型H1N1共31株、H3N2型34株、乙型BY44株。细胞分离到流感病毒83株(阳性率18.36%),其中新甲型H1N1共26株、H3N2型28株、乙型BY29株。结论门头沟区流感病毒在2013-2014年新型H1N1、H3N2、乙型BY型别均有流行。

  • 标签: 流感 核酸检测 病原学监测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市5岁以下腹泻输液儿童的病毒病原分布,探索病毒性腹泻相关因素。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北京市3家儿童专科医院采集476份便标本,分别进行4种急性胃肠炎病毒检测,并对病原分布及检测结果阳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5岁以下腹泻输液儿童急性胃肠炎病毒总阳性率为54.0%,4种急性胃肠炎病毒阳性率依次为轮状病毒28.8%,杯状病毒18.3%,肠道腺病毒10.7%,星状病毒4.0%。在高发季节发病,有呕吐症状,粪便性状非脓血便,非粘液便,便常规检测无白细胞,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腹泻输液儿童,粪便检测出急性胃肠炎病毒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儿童病毒性腹泻发病率不低于细菌性腹泻,值得关注。临床医生在秋冬季节发现无明显炎症反应,有呕吐的腹泻儿童,应首先考虑病毒性腹泻,少用或不用抗菌素。

  • 标签: 腹泻 病原学分布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病例病原诊断时标本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2013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中标本采集和送检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并将两年送检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规范标本采集和送检操作,提高了标本送检率和标本合格率,病原检出率也得以提高。结论规范标本采集和送检操作,提高了病原检出率(2012年为78%,2013年为84%,P<0.01),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 标签: 医院感染 病原诊断 标本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真诚、合作等原则。这样的教育形式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技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 标签: 对话式教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应用
  • 简介:摘要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抽象、内容比较枯燥复杂,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关于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取其所长,为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一些有效的参考。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免疫学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为了适应中职护理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基础教学中,应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等方面努力。

  • 标签: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效果提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内科和其他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进行对比,分析血液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原特点。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血液内科治疗的3537例患者以及1024例其他内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进行菌株的分离、检测以及耐药性实验等,比较血液内科和其他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血液内科196例发生院内感染,阴性均占59.7%,显著干预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P<0.05);血液内科和内分泌科以及心内科阴性杆菌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内科院内感染中铜绿假单细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菌的耐药性显著低于其他内科(P<0.05)。结论血液内科和其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及病菌耐药性差异比较突出,临床上应该根据血液内科病原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降低院内感染率。

  • 标签: 血液内科 其他内科 医院感染 病原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