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规范化的子宫肉瘤病理诊断报告是临床对子宫肉瘤诊治及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为提高我国子宫肉瘤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及标准化水平,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学组(协作组)结合国内外关于子宫肉瘤病理诊断和临床的治疗原则,制定了本规范,包括子宫肉瘤标本的固定处理、大体取材描述、病理报告内容和格式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等,力求为子宫肿瘤的标准化治疗提供关键性的病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理技术HE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00例病理诊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HE 染色,对样本的合格率等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究样本出现不合格的可能性原因。结果:通过将所有样本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发现本次样本中有475例合格,占比为95.00%,而本次不合格的样本数为25例,占比为5.00%。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在本次研究中造成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染色不均匀,组织切片脱落,切片发生污染,染色较为困难以及染色模糊,发生上述原因的样本数分别为4例、占比为16.00%;5例、占比为25.00%;5例、占比为25.00%;3例、占比为15.00%;8例、占比为40.00%。结论:在对样本进行HE染色时,虽然其成功率较高,但仍需对细节性问题进行注意,对相关的不良因素等进行有效规避,尽量保障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胃肠间质瘤46例,对病例资料及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情况。结果:46例胃肠间质瘤,组织形态学:梭形细胞为主型的患者有37例(占80.4%)、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型的患者有4例(占8.7%)、以两种细胞混合型的患者有5例(占10.9%)。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117阳性率为93.4%(43/46)、DOG1阳性率为95.6%(44/46),CD34阳性率为56.5%(26/46)、SMA阳性率为2.1%(1/46)、S-100阳性率为4.3%(2/46),Desmin均呈阴性,Ki-67阳性率2%-15%。结论: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 CD117、DOG1、CD34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联合使用SMA、S-100、Desmin能帮助进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乳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穿刺病理、切除病理有效性。方法 随机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45例乳腺乳头状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穿刺病理确诊在四周内行病变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有32例,将切除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对穿刺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已经确诊患者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可知:2例乳头状癌;5例乳头状瘤伴普通型增生;11例乳头状瘤;10例乳头状瘤伴间质硬化;4例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切除病理诊断结果:3例乳头状癌;5例乳头状瘤伴普通型增生;10例乳头状瘤;10例乳头状瘤伴间质硬化;4例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穿刺病理诊断准确率为93.75%(30/32)。在穿刺病理诊断中,1例乳头状瘤患者被误诊呈乳头状癌,误诊率是3.13%(1/32)。结论 诊断乳腺乳头状病变方法中,切除病理诊断可明确病情但具有创伤性,而穿刺病理诊断可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且能够提示病变性质,但容易低估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理诊断中与应用病理技术HR染色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将2021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收集100例病理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分别设置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纳入50例。观察组进行HE染色处理。对两组病理组织标本在病理诊断检出率以及诊断准确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脂肪组织切片病理诊断检出率为86.00%(43/50),胆组织切片病理诊断检出率为38.00%(19/50),骨组织切片病理诊断检出率为90.00%(45/50),胃肠组织切片病理诊断检出率为94.00%(47/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理诊断准确率为96.0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改进HE染色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发挥的效果确切,可实现对患者病理类型的准确诊断,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其生物学行为。结果89例患者中,极低度风险者24例,低度风险者12例,中度风险者39例,高度风险者14例。胃肠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共同组成,其中梭形细胞47例,上皮样细胞16例,混合型26例;按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分类:平滑肌分化23例,神经分化16例,双向分化28例,未分化22例。89例患者中,CD117、CD34、S-100、Desmin、SM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26%、69.66%、42.70%、46.07%、43.82%。结论胃肠间质瘤早期诊断率较低,具有独特的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及组织形态学,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临床可依靠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及肿瘤密集程度等进一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简介:摘要随着肠内窥镜技术的完善与提高,末端回肠内镜检查逐渐普及,末端回肠活检已成为病理临床实践中的常见标本之一。末端回肠黏膜病变非常复杂,既可以是炎性病变,也可以为肿瘤性病变,既可以是原发性病变,也可以为某些系统性疾病的局部反应。因此,末端回肠活检的病理诊断问题已经构成了病理医师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末端回肠黏膜活检的病理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信息,认真观察活检末端回肠组织结构,注意绒毛改变、上皮损伤性变化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特别关注有无肉芽肿形成、溃疡或糜烂、淋巴组织增生及肿瘤等特殊病变。为协助病理医师,特别是基层医院病理医师强化对末端回肠活检诊断工作的认识和把握,该文从末端回肠的组织结构特点、常见病理变化、末端回肠活检的诊断思路、常见疾病鉴别诊断等方面做了初步梳理。
简介:摘要唾液腺肿瘤种类繁多,规范化的唾液腺肿瘤病理诊断报告是患者治疗策略选择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病理及相关专业专家,制定了唾液腺肿瘤病理标本固定、取材及报告内容等的规范。本规范反映了2017版WHO唾液腺肿瘤分类中的一些变化,包含了与肿瘤诊断、治疗相关的较为特异性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指标等。该规范的制定旨在提高我国唾液腺肿瘤病理报告质量、优化患者临床治疗实践及预后评估。
简介:摘要Spitz痣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改变。本文作者结合在Ackerman皮肤病理学院的学习体会,详细分析Spitz痣病理结构特征、细胞学特征以及机体对Spitz痣的反应,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对Spitz痣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化生(metaplasia)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被另外一种分化成熟组织替代的过程,是机体针对各种损伤因素的适应性反应。胃肠道是化生性病变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化生在很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此类疾病的标志性病理改变和诊断依据。化生还与某些胃肠道癌的发生有关,是多种相关癌症的前驱病变。胃肠道黏膜化生性病变包括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胃小凹上皮化生、胰腺腺泡细胞化生、潘氏细胞化生及鳞状上皮化生。熟悉胃肠道黏膜常见化生病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有利于加强病理医师对胃肠道活检标本诊断的把握。本文就胃肠道黏膜化生性病变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等方面作一个初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