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12月6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100min,按照改良的MacNab分级标准,优38例,良1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33%。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30例,实施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观察对比术前与术后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AS和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术前VAS评分为6.54±0.65,术后1天VAS评分为0.80±0.87,术后3天为1.30±0.95,术后1周为0.85±0.9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都在0~2范围;(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效果可靠。
简介:目的分析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重点探讨治疗复杂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采用脊柱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共132个椎间盘。所有手术均采用德国标准椎间孔镜侧后方经皮穿刺路径方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改良Macnad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8.7±1.2)分,术后3d为(3.5±1.4)分,末次随访(1.5±1.1)分;术前、术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d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为优52例,良4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90.2%。患者对疼痛缓解满意率为95.2%。结论TESSYS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精准、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能好、手术效果优良等优点。
简介: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min,出血量约450mL。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f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er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erdisc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采取经皮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2例IJ5,s,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其中,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9.2(21—55)岁;平均病程9.3(5—16)个月。42例均为单倾II,突出或旁中央型,突出21例,脱出15例,游离脱垂6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8.7(50~100)min;平均出血量10.8(5~2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5(2—7)天;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8.4(5~13)个月。出院时VAS评分为(3.0±0.6)分,与术前(7.2±1.1)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熨(P〈0.001),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2.0±0.8)分,又有进一步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为(17.6±4.4)分,较术前(64.8±5.5)分有明显改善(P〈0.001)。术中s。神经根挫伤导致躅跖屈肌力下降2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好转;硬膜囊撕裂1例,但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复发再次行翻修术。结论经皮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尤其对于髂嵴较高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滑脱症应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1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78例,征求患者同意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选取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选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另外为了确保手术治疗效果,于围手术期做好一系列的护理工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天数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为92.3%(36/39),对照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为87.2%(34/39),存在差异性(P<0.05),差异并不显著。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显著,同时具有安全性高、预后快优点,临床意义重要。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适应证,评价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在Kummell病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1年3月56例Kummell病患者,其中男17例,女39例,平均62.8岁。术前CT测量“真空样”改变的体积、位置;椎体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骨性穿刺点与椎体“真空样”改变处连线的夹角,确定穿刺方向。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应用X线片评价骨水泥以及骨折椎体情况。结果:随访15—37个月,平均25.4个月,骨水泥位置良好,病变椎体无再骨折,骨水泥与椎体界面无透亮区。VAS评分术前7.6±0.8、术后3d2.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2±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治疗Kummell病快速、安全、可靠。确定责任椎体以利于适应证的选择,准确的影像学测量有利于穿刺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62例诊断为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住院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在其术前和术后1天、1月、6月分别了解患者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评分,并了解患者术后12月内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结果62例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均成功完成。术前VAS疼痛评分为8.2±2.3,术后VAS疼痛评分逐渐下降,疼痛逐渐缓解;术前ODI功能评分为78.2±7.3,术后ODI功能评分逐渐减小,日常功能活动逐渐改善;术后共有8例患者出现椎体再发骨折,发生率为12.9%。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经单、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4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组25例51个椎体(T1111个、T1216个、L115个、L29个),男10例,女15例,年龄56~77岁,平均66.9岁。双侧组22例45个椎体(T1110个、T1213个、L113个、L29个),男8例,女14例,年龄57~80岁,平均68.7岁。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变化及骨水泥渗漏。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肺栓塞、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27~46min,平均36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5mL,平均3.8mL。双侧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48~89min,平均69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7mL,平均5.9mL。单侧穿刺组51个椎体中10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19.6%),双侧穿刺组45个椎体中1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37.8%),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d及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sF一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平均高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手术时间、安全性上更具优势,更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PV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24例(32椎体),通过X线片及CT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分析术前及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4月,手术时间每个节段平均(23±6)min,注射骨水泥量平均为(3.2±0.6)ml,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前7.8±1.2,术后3.2±1.0(p<0.001)。术后CT及X线片见骨水泥在椎体内双侧均匀分布,3节椎体发生椎间盘外漏,2节椎管内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单侧椎体成形术,痛疼缓解率高,减少了一次操作,节省医药费用,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X线对患者及医生的辐射量。
简介:摘要探讨腹腔镜辅助经皮肾镜治疗肾盂结石的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8例肾盂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腹腔镜辅助经皮肾镜治疗,用腹腔镜取出肾盂结石,对铸型结石难以取出者采用腹腔镜肾盂切开置入肾镜,行胆道碎石取石术后将结石取出。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复位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9年2月采用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108例,其中多椎体骨折30例,骨折累及椎体后壁24例。局麻下扩张146个椎体,每椎注射2.5~6.5mL,平均4.6mL。根据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和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球囊扩张程度明显大于椎体高度复位程度,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2.7mm(33.4%),伤椎中部高度平均恢复2.8mm(丢失高度的37.8%),Cobb角平均矫正3.3°,单侧与双侧扩张无显著性差异;疼痛改善程度与复位无相关性。结论PKP球囊在骨质疏松骨折椎体内扩张会使骨小梁压缩骨折,一般仅能使伤椎部分复位,复位程度与近期止痛效果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