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31例(3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16例(16眼)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10例(10眼),分别为wAMD组、DR组以及RVO组。分别给予三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主观感受均有所改善。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MT差值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wAM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7%;DR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3%;RVO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效果较好,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但传统FFA对外周视网膜的观察范围有限。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是一种新兴的检查方法,扩大了视网膜观察范围,可以清晰地显示外周视网膜的病变。为了精确量化视网膜无灌注区,缺血指数(ISI)这一概念被提出。ISI即通过手动描绘UWFA图像中视网膜无灌注区域计算得出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与视网膜总面积的比率,是评估视网膜缺血情况的可靠指标。ISI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分类、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ISI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前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以及使用中医药进行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1例,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42例,接受中医药防治。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中医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手术治疗,但两种治疗方法在疗效上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 )作为一种新型眼底血管检查技术,无需造影剂,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视网膜各层血管形态。具有无创、快捷、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等特点。本文综述了OCTA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的诊断及治疗现状。(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51-357)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相同技术参数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上传到工作站自动减影,并对减影后数据进行3D-VR、MPR、MIP等处理,评估诊断价值。结果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证实,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中3例患者颈脑血管属完全正常,有2例为颅内动脉瘤,1例为颅内动静脉畸形,12例为血管变异,且主要是动脉血管变异(其中包括起源和行径以及发育粗细等),13例为动脉硬化、狭窄(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和颈总动脉等狭窄)、闭塞,诊断率和检出率高。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和高效的特点,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128层CTA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4例行腹部血管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128层CTA,分析128层CTA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检出情况。结果:24例中18例为腹部动脉系统疾病,包括腹主动脉夹层1例,腹主动脉瘤1例,肝动脉瘤2例,脾动脉瘤2例,肝总动脉钙化狭窄1例,腹主动脉钙化狭窄2例,髂动脉钙化狭窄2例,肾动脉钙化狭窄3例,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4例。2例下腔静脉系统疾病,包括下腔静脉瘤1例,下腔静脉血栓1例。4例门静脉系统疾病,包括门静脉癌栓2例,门静脉高压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结论:128层CTA可准确诊断出腹部血管性疾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相同技术参数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上传到工作站自动减影,并对减影后数据进行3D-VR、MPR、MIP等处理,评估诊断价值。结果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证实,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中3例患者颈脑血管属完全正常,有2例为颅内动脉瘤,1例为颅内动静脉畸形,12例为血管变异,且主要是动脉血管变异(其中包括起源和行径以及发育粗细等),13例为动脉硬化、狭窄(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和颈总动脉等狭窄)、闭塞,诊断率和检出率高。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和高效的特点,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 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 2015年 10月 -2017年 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 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 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相同技术参数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上传到工作站自动减影,并对减影后数据进行 3D-VR、 MPR、 MIP等处理,评估诊断价值。结果:经 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诊断证实, 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中 3例患者颈脑血管属完全正常,有 2例为颅内动脉瘤, 1例为颅内动静脉畸形, 12例为血管变异,且主要是动脉血管变异(其中包括起源和行径以及发育粗细等), 13例为动脉硬化、狭窄(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和颈总动脉等狭窄)、闭塞,诊断率和检出率高。结论: 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和高效的特点,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64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 头颈部; 血管性疾病; 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学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疾病的发生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一类以视网膜血管病变为核心病理改变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表观遗传机制介导环境因素,参与视网膜血管病变相关基因的调控,影响疾病最终的发生发展。因此,眼科医生应重视表观遗传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追踪表观遗传学方法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治疗中取得的进展,关注表观遗传学的应用前景。寻找这些疾病的表观调控因子,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些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还能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接受治疗干预的2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脑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两种检查方式。统计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异常检出率。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技术,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突出,能够准确的发现疾病的变化状况,客观的提供疾病数值,从而实现对疾病程度的量化表现,进而为临床治疗与预后干预提供有价值帮助的数据,值得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课题主要针对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应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诊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100例。在进行研究中,主要以DSA诊断作为本次研究的金标准,之后对这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诊断,然后分析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CTA诊断的结果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针对研究期间的相关数据实施对比评估,可以掌握到经过诊断后,这100例患者中,检查成功的有98例,对检查结果满意的有96例,其概率为96.00%,这些对检查满意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比,无管壁狭窄的有3例,概率为3.13%,轻度狭窄的有19例,概率为19.80%,中度狭窄的有50例,概率为52.08%,重度狭窄的有17例,概率为17.71%,管腔完全闭塞的有7例,概率为7.73%;CTA与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数据无明显差异,且CTA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较高。结论:在针对心脏血管性疾病患者进行病情诊断的过程中,应用冠状动脉CTA进行诊断,能够确保对于患儿病情的诊断概率,提高患者的诊断满意度,所以冠状动脉CTA诊断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眼底筛查及其眼底疾病高危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6月本院11270例新生儿眼底筛查情况,根据儿科指征将新生儿分为早产儿组(n=716)、高危儿组(n=831)和正常儿组(n=9723),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眼底疾病情况。结果:检出眼底异常占13.55%(1527/11270),早产儿组眼底异常检出率为16.48%(118/716),高危儿组为17.57%(146/831),正常儿组为12.99%(1263/9723),早产儿组及高危儿组眼底异常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机械通气和自然分娩是致使新生儿出现视网膜出血的高危因素(OR=1.754、3.263,P〈0.05)。结论:新生儿眼底病变呈多样性且具有严重危害性,经眼底筛查可及时发现,对高危因素强加干扰,为挽救新生儿的视力甚至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简介: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可引发玻璃体出血、视网膜下出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从而危害患眼视力。这类病变常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s,RVO)、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等眼底病。当前,药物治疗新生血管(neovscularization,NV)主要是针对NV生成的不同阶段抑制其生长。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用于临床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