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屈光度和眼球生物学参数的特征,并分析屈光度及眼球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71例(142眼),在出生后7 d内进行检查。通过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获得其屈光度,手持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Km),眼部A型超声测量获得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T)、玻璃体腔深度(V)和眼轴长度(AL)。根据Km计算角膜曲率半径(CR),根据AL和CR计算眼轴角膜曲率比(AL/CR),并根据AL、ACD、Km、等效球镜度(SE)等计算晶状体屈光度(LP)。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屈光度数、AL、LP等各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影响AL及屈光状态的回归方程。结果:新生儿的SE为+3.00(+2.00,+5.25)D,Km为46.25(44.63,47.63)D,AL为(16.99±0.49)mm,LP为(46.10±5.13)D。SE与AL、LP呈负相关(r=-0.52,P<0.001;r=-0.21,P=0.014),与Km无相关性(r=-0.16,P=0.053);AL与胎龄(GA)呈正相关(r=0.24,P=0.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AL=11.937+0.129×GA(R2=0.07,F=10.75,P=0.001);SE=60.362 -2.835×AL-0.190×LP(R2=0.39,F=44.95,P<0.001)。结论:足月新生儿屈光度为中高度远视,AL较成人短,LP较成人大。SE与AL呈负相关,与Km无相关关系,AL是影响SE的关键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及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泪膜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轴长度(AL)、眼球生物参数[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佩戴7 d、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P<0.05);佩戴7 d、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BUT短于对照组(P<0.05),眼轴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佩戴前后ACD、LT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62%,5/52)与对照组(5.77%,3/5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框架眼镜相比,角膜塑形镜应用于青少年近视患者,可改善眼球生物学参数,延缓眼轴长度增加,提高近视控制效果,有效改善视力水平,虽并发症风险未明显增加,但会对泪膜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度散光儿童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散光患儿82例(82眼),其中高度散光患儿64例(散光≥2.00 DC),中低度散光患儿18例(散光<2.00 DC)。采用SIRIUS天狼星三维角膜地形图及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定患儿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包括角膜参数和前房参数。角膜参数包括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最薄点位置、中央角膜厚度、角膜体积、角膜前后表面K1、角膜前后表面K2、角膜前后表面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柱镜度、光学区4 mm球镜度、光学区4 mm柱镜度;前房参数包括前房深度、水平虹膜直径、虹膜角膜夹角、前房直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眼前节各生物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散光组儿童与中低度散光组相比,前房参数、角膜厚度和角膜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角膜最薄点位置分别有97%和89%位于颞下方,高度散光组角膜前、后表面K1值较低(t=-2.61, P=0.011; t=2.40, P=0.019),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及光学区4 mm散光度数较大(t=-11.00, P<0.001; t=5.58, P<0.001; t=-10.25, P<0.001)。散光程度较高组,前房直径较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3, P=0.036)。高度散光组屈光状态转化为等效球镜度,等效球镜度越小,前房深度和房角越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12, P<0.001; F=5.07, P=0.009)。结论:高度散光组儿童的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及光学区4 mm散光较大,角膜最薄点位置大多位于颞下方,角膜前后表面K1值较低,散光程度较高组儿童,前房直径较大,高度散光组等效球镜度越小,前房深度和房角越大。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广州市越秀区3-7岁儿童眼球的生物学测量来帮助该年龄段孩子建立眼球发育档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5所幼儿园3-7岁儿童765人(共1493只眼)进行大规模普查,利用IOL-Master测量双眼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采用方差分析按年龄组进行结果统计。结果3岁儿童两条子午线上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2.54±1.51、43.51±1.60,眼轴长度为22.24±0.71mm;4岁儿童两条子午线上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2.86±1.37、43.89±1.47,眼轴长度为22.18±0.72mm;5岁儿童两条子午线上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2.71±1.33、43.89±1.47,眼轴长度为22.27±0.70mm;6岁儿童两条子午线上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2.75±1.48、43.70±1.51,眼轴长度为22.40±0.73mm;7岁儿童两条子午线上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2.75±1.42、43.74±1.51,眼轴长度为22.26±0.72mm。方差分析显示各年龄组之间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除4岁组与6岁组眼轴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是衡量小儿眼球生长发育状态的重要参数,是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儿童眼球发育和屈光变化的规律以及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简介:R318.599020919人体组织对激光辐射的吸收特性=Absorptioncharacteristicsofhumantissueforlaserirradiation[刊,中]/阎吉祥(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北京(100081)),阎研(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100871))∥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8,18(1).—110-113研究人体组织对激光辐射的吸收特性,为医疗用激光的选择提供依据。以比尔定律为基础,研究了人体主要吸收成分水,蛋白质和色素对光的吸收,进而得到某些组织,如皮肤、动脉壁和眼球角膜对激光的吸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紫外和可见光谱区,人体组织对辐射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各种色素的作用;而对红外波段辐射则以水的吸收为主。图4表1参4(金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拉萨地区藏族成年人群眼球生物测量值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7年3—7月就诊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眼球生物测量的拉萨地区藏族成年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其中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63.38±12.80)岁。以60岁为年龄界限划分,60岁以上57例57眼为老年组,60岁以下43例43眼为中青年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的测量,并对纳入人群与北京地区人群眼轴长度和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眼球生物测量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拉萨地区藏族成年人群的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分别为(43.68±1.62)D、0.750(0.375,1.000)D、(3.05±0.41)mm和(23.07±0.86)mm。与北京地区人群相比,藏族成年人群眼轴长度明显偏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1)。老年组人群的角膜散光值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不同年龄组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组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明显大于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2.25,均P<0.05);不同性别组间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藏族成年人群眼轴长度偏短,前房偏深,老年人群角膜散光增加,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
简介:目的比较Zmu-1:DHP与DHP两品系豚鼠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初步探索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产生的视网膜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对Zmu-1:DHP近交系豚鼠和DHP豚鼠屈光度、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的测定,进行两品系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比较,并对筛选出的自发性近视Zmu-1:DHP豚鼠和DHP豚鼠进行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和视网膜信号因子mRNA的表达测定。结果3周龄时,Zmu-1:DHP豚鼠近视率90.21%,DHP豚鼠近视率18.00%;4~12周,随周龄增长,Zmu-1:DHP豚鼠左右眼近视度数与眼轴长度大于DHP豚鼠,角膜曲率小于DHP豚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显示,Zmu-1:DHP豚鼠较DHP豚鼠视网膜外核层薄,细胞体积小,分布数目少,脉络膜萎缩变薄,色素上皮细胞层未见明显色素颗粒,而DHP豚鼠色素上皮细胞层内分布有大量棕黄色色素颗粒。PCR结果显示,Zmu-1:DHP豚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表达降低(P<0.01),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s,TK)表达增强(P<0.01),诱导型NO合成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神经型NO合成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cellgrowth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的表达增强(P<0.05),视黄醛脱氢酶(retinaldehydrogenase,RALDH)和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虽然表达增强,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高发,为轴性近视,其分子机制与视网膜近视信号因子的调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