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考察长期高原环境暴露影响知觉闭合功能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30名首次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 658米)并居住满两年的大学生作为高原组,另选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9名从未去过高原地区的大学生作为平原组,比较两组被试的基本生理指标。两组被试接受面孔成对比较任务,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比较两组被试脑电数据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组被试生理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脑电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生理学指标显示,高原组大学生的心率[(86.71±10.82)次/min,(75.97±11.28)次/min ;t=-3.19,P=0.002]、舒张压[(75.93±9.19)mmHg,(68.59±11.42)mmHg);t=-3.20,P=0.002]均显著高于平原组;高原组大学生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平原组[(90.77±2.25)%,(98.31±1.56) % ;t=14.00,P<0.001]。在面孔成对比较任务中,事件相关电位的P1波潜伏期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大学生显著短于平原组[(105.10±15.59)ms,(128.35±14.40)ms,P<0.001]。N170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波幅显著大于平原组[(-7.57±3.83)μV,(-5.11±3.26)μV,P=0.005]。NCL波幅组别和半球交互效应显著(F(1,57)=9.72,P=0.003),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平原组右侧波幅显著大于左侧[(0.46±1.31)μV,(1.16±1.33)μV]。P1潜伏期与心率(r=-0.46,P<0.01)、血氧饱和度(r=0.64,P<0.01)和舒张压(r=-0.26,P=0.049)均显著相关。结论长期暴露于高原环境,视觉早期感知的神经反应活动加快,在面孔整体构型加工阶段激活了更多神经元,在知觉闭合完成阶段出现半球代偿效应。
简介:三项实验通过部件识别法探讨了知觉经验对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实验一要求三组不同发展水平的被试命名单独呈现的部件字,结果证实了本实验所用的各组部件字之间的识别难度均等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小学六年级和大学学生。实验二使大学生在三种字度和两种字频条件下,分别进行单、双部件的命名,主要得到非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快于假字,后者又快于真字的“字劣效应”以及在真、假字组中的“左>右”或“上>下”的“部位效应”,但未发现字频对部件命名的效应。实验三比较了三组不同年级被试的部件命名作业,发现小六和小三学生在真、假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大学生较明显,说明前者受字形整体知觉的影响比后者小。这些结果支持了字形知觉整体性随字的知觉经验增长而加强的假设,并在一个基于联结主义框架的字词识别模型中得到了较好解释。
简介:中美两国关系的好坏不仅事关亚太地区的稳定,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但是为什么两国关系在发展30多年后依然充满起伏和波折?这里面固然有国家性质、国内政治、国家利益取舍的因素。但对作为决定两国关系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和民众来讲,他们总受—定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支配。—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它所特有的象征、理想和情感方式一只要是活的东西,就必然对该民族成员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不同文化模式塑造下的决策者和民众对“他者”的认知程度一方面可能会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提高,另一方面也会因一种文化价值理念的长期僵化和高度“内在化”(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文化的驱动下),而对“他者”的行为产生类似慕尼黑综合症式的错误知觉。这种因文化“内在化”而形成的固有知觉倾向在中美关系中表现的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