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包括《汉语大词典》在内的多部辞书,在释上声调的“燎”字时,都有“烧焦”这一义项。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燎,在甲骨文中写作‘木”,从木从众点,表示火烧木柴之意,为会愈率。又作动词焚烧条牲用,如“丙申卜,沉二牢,烧一串”《被续九五》。《说文》:“燎,放火也。从火,定声。”徐倾注笺:“、燎实一字,相承增火旁……今云放火者,后人改之。”由此看出,“燎”字的本义为“烧,燃烧”。《孙子·火攻》:“时者,无之操也。”梅尧臣注:“早鹰易燎。”此用本义。引申而有“烘烤”义,例如:《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对灶燎衣。”此为供衣,义甚明。又引申为“靠近火苗烧”,如通常所说的“燎毛发”、“燎麦”等。但是,《汉语
简介: 在中国新诗界,蔡其矫是一位很特别的人物.其实,他的为人,说平淡也平淡--他是一个随和、洒脱甚至有些散淡的人;而他的经历,说奇兀也奇兀--他是印尼华侨,早年从国外回来参加抗日战争,成为革命者.但是他的命运多舛,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他屡遭批判.甚至到今日,尽管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世人皆知,却依然徘徊于"边缘",始终是一位"面目模糊"的、容易引起争议的人物.……
简介: 一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初,诗人蔡其矫流放永安,在一个果林场劳动改造.起先,戴在他头上的帽子很大也很重,"三反分子",即"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之"三反"的分子.戴上"三反分子"帽子的蔡其矫停发了工资,在果林场不配作下放干部看待,接受管制,没有自由.将蔡其矫定为"三反分子"的主要依据是,文革中,造反派从他家中抄出的35个用来记录诗歌语言与构思的笔记本,其中有一些对领袖的议论与评述,因而定罪.到了1972年,省文联由工宣队领导.接管了大权的工宣队领导,在翻看省文联被管制人员档案材料时,发现了蔡其矫的35本笔记本,这位领导在查看了作为定性的材料时,体现了比文化界造反派更高的政策水平,认为,蔡其矫的言论固然有错,但笔记本中的错误言论,没有公开发表,也就没有造成社会影响,凭此将其定为"三反分子",过重了一些.根据党的政策,应该予以纠正,并且发还被扣发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