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教育史上曾有不少教育家,对于“学”和“疑”的关系,做了辩证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发展规律,今天读来,仍觉很有启示。北宋的张载曾讲:“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简介:摘要: “学海无涯” , 而教与学更是相依相伴 , 永无终结。在情境生成的课堂教学中 , 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 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 , 激发出新的学习需求 , 产生新的探索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
简介:'罪疑'关乎案件客观事实,'疑罪'关乎法律事实,应当将两种情形按照司法流程分阶段进行区别对待。在公安侦查阶段,以考察'罪疑'(是否有罪存疑)为主;在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仍以考察'罪疑'(是否真的有罪)为主,兼顾考察'疑罪'(法律上是否有罪)的情形;在法院审判阶段面对刑事存疑案件时,则是从'疑罪'到'罪疑'的倒推,法官要选择的仅是'疑罪从无'还是'罪疑从轻'的问题。合理界分刑事存疑案件中的'罪疑'与'疑罪',将有利于在解决刑事案件从侦查、起诉、审判三阶段的存疑情形时,相应的公安、检察、法院部门根据不同情形做出不同的处理决定,同时也为明确划分刑事错案的追责主体提供依据,还可以避免公权力对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造成不必要的侵害,应当予以重视。本文试图对刑事案件不同阶段何为'罪疑'以及何为'疑罪'进行界分,并运用法理辨析司法实践中不同阶段的刑事存疑案件,在不同的存疑情形下应当'从轻'或是'从无'的困惑。
简介:《新华字典》对"嶷"字的唯一注释:"嶷yi[九嶷]山名,在湖南省。"《现代汉语词典》也是这样注释的。日前,我到了湖南省宁远县,参观玉琯岩,远远看见一斧劈刀削般赫然显现于石壁上的"九疑山"三个隶书大字。字是宋时方信儒所书,每字大略方丈,笔力粗犷道劲,雕刻工整痕深,已历经八百余年风雨霜雪剥蚀,饱经历史沧桑,却依然如故。我怀疑书法家为字体美观,写"嶷"字时故意不要"山"字头。当地人告诉笔者:我们九疑山的"疑"字,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写的,有古籍为证。南朝任昉的《述异记》:"九疑山隔湘江,跨苍梧,野连营道县界,九山相似,行者望之有疑,因名九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