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磁共振(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1例疑似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经过MRI检查之后,阴性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阳性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病例结果和MRI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MRI诊断颈动脉斑块3型的特异度与林敏度分别为0.92和0.89,动脉斑块4-5型分别为0.93和0.84,颈动脉斑块6型分别为0.97和0.87,颈动脉斑块7型分别为1.00和0.88;MRI和病例检查对颈动脉斑块钙化、出血、纤维、脂肪成分的检出率分别是22.0%和19.5%、36.6%和34.1%、41.4%和43.9%、39.0%和36.6%,数据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非常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对骨关节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术前评估肿瘤的良恶性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方法PHILIPS0.5T磁共振扫描仪对61例骨关节软组织肿瘤患者行MR扫描,重点分析61例肿瘤的MRI特征,对良、恶性肿瘤组间的病灶边界、大小、信号均匀性、瘤周水肿及邻近结构侵犯五项MR征象进行卡方检验,评价各征象良恶性鉴别的意义。结果病灶边界、信号均匀性及5cm大小分界在良恶性肿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瘤周水肿、邻近结构侵犯及10cm大小分界在良恶性肿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有助于骨关节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存在局限。
简介: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定量诊断。方法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1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他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鼻咽癌(NPC)放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RE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鼻咽癌放疗后诊断为颞叶放射性脑病(REP)病人低场强磁共振(MR)水成像表现和临床资料及随诊观察。结果30例REP中累及单侧颞叶12例,累及双侧颞叶18例。表现为局限性脑水肿并局灶性坏死,病灶为斑片状或不规则形,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1WI+Gd-DTPA增强扫描可见脑回状或不规则环形强化。7例经治疗后行MR复查,1例症状改善,MR异常信号消失,5例病灶无变化,其中2例症状有改善,3例症状体征无变化,1例病灶增大。结论低场强磁共振(MR)水成像可有效的显示不同部位正常及异常,对诊断NPC放射治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REP)有一定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