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瘤细胞中神经钙粘素的表达与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21年2月诊断和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法、四色荧光流失细胞仪检测法、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法分析患者骨髓瘤细胞钙粘素(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粘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FAK)和钙粘素E(E-cadherin)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24例ADS患者为ADS组,23例无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FAK和E-cadhefin的表达情况。结果FAK在ADS组表达(10.660±0.259)高于对照组(8.357±0.348),而E-cadherin在ADS组表达(9.122±0.212)低于对照组(10.300±0.318)(P〈0.05);FAK的表达在ADS组增殖期(10.400±0.422)、分泌期(10.960±0.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fin在ADS组表达增殖期(9.563±0.232)高于分泌期(8.600±0.316)(P〈0.05);ADS组FAK、E-cadhef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63,P〈0.001),对照组FAK、E-cadhef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04,P〈0.001)。结论ADS中FAK表达增加与E-cadherin表达下降呈相关关系,FAK和E-cadhefin可能共同参与ADS的发生发展。
简介:目的研究舌鳞状细胞癌的Ki-67及E-钙粘素的表达、肿瘤厚度、浸润方式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等因素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舌鳞状细胞癌病例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E-钙粘素的表达,同时测量肿瘤厚度、浸润方式、分化程度等病理指标,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分子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1例患者中,1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随诊期间死亡,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为78.1%。E-钙粘素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8),而Ki-67表达及肿瘤浸润方式与病理分化程度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厚度、E-钙粘素表达是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中预后与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肿瘤厚度相关,Cox多因素分析颈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颈淋巴结转移是舌鳞状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厚度及E-钙粘素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Ki-67表达及浸润方式是肿瘤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简介:目的观察人工肝大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时患者血中钙离子(Ca2+)、总钙(TCA)、甲状旁腺素(PTH)和骨钙素(BG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日本产KM8800型人工肝血液净化装置为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共36治疗次,每次置换同型冰冻血浆3000ml,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1h血中Ca2+、TCA、PTH和BGP的变化.同时,随机抽取体检正常者与置换治疗用血浆标本各10份作相应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即刻Ca2+和TCA浓度明显降低(P<0.01),PT和BGP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1h血清中除BGP外,Ca2+、TCA、PTH已基本恢复,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与体检正常者比较,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治疗用血浆中Ca2+和TCA浓度极其减少(P<0.01),PTH和BGP无差异(P>0.05).结论大量血浆置换可造成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钙血症,这可通过患者体内PTH和BGP的调节作用短期内自行纠正.治疗中和治疗后应注意监控,以提高疗法的安全性.
简介:背景:面神经周围性损伤后,首先涉及其中枢神经元轴突的逆行性反应,神经能否再生则取决于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及功能状态。目的:检测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8)。模型组兔建立右侧面神经压榨损伤模型。模型组分别于损伤后1,4,7,14,21,28d各取8只兔进行检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兔右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右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无神经型钙黏附分子或胎盘型钙黏附分子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模型组兔右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存在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阳性神经元,2种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在第14天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后4-28d兔面神经核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损伤后1d时兔面神经核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损伤后7-28d时兔面神经核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提示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即出现2种分子的阳性表达,其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的表达自神经损伤后一直存在,而神经型钙黏附分子表达时间相对较短。在面神经损伤时,面神经核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均表达增加,说明面神经再生可能与黏附分子的高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骨钙素影响小鼠神经发育和认知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婴儿血清骨钙素水平和4岁时神经发育的潜在相关性。方法数据基于2008~2009年的2个瑞典出生队列,研究跟踪158例阴式分娩的健康足月儿(51%女孩),监测脐血及生后4月龄、12月龄和36月龄时的血清骨钙素水平,探究其与4岁时神经发育结局的相关性。结果4月龄时的血清骨钙素水平与后期的智商总量表相关。骨钙素水平最高四分位数者的智商总量表得分(118.8±8.8)比最低四分位数者(113.2±9.2)高5.6分,且他们的大运动技能得分更高(P<0.05),描划轨迹表现更好(P<0.05)。脐血骨钙素水平与4岁时的处理速度及精细运动发育呈负相关,但12月龄及36月龄时的血清骨钙素水平与后期神经发育无关。结论婴儿期骨钙素水平或与后期智商及运动发育相关,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低钙透析液(LCaD)(1.25mmol/L)对于低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的血液透析(HD)患者钙磷代谢及iPTH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30例血清iPTH水平低于100pg/ml的HD患者,应用1.25mmol/L钙浓度透析液,同时停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观察前与3个月、6个月后血清钙、磷、钙磷乘积及iPTH的变化。结果应用低钙透析液3个月后患者血钙显著下降(P<0.05),6个月时不再继续下降;血磷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钙磷乘积在进入观察后3个月时已有显著下降(P<0.05),此后仍呈下降趋势,但较3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6个月时血清iPTH较观察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低钙浓度透析液可以降低血钙和钙磷乘积水平,升高iPTH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低钙透析液治疗后钙磷代谢紊乱及甲状旁腺激素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治疗的80例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分析,按照硬币法把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普通透析治疗,实验组低钙透析液治疗,两组均根据血钙磷水平服用含钙磷结合剂,根据IPTH水平服用骨化三醇,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治疗6个月与12月时实验组患者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较试验组均有所下降,而IPTH指标有所上升,差异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低钙透析液可以有效减少长期透析患者的钙负荷,为含钙磷结合剂、活性维生素D的使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而更加有效降低血磷,但是低钙也可以刺激IPTH(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加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进展,因此低钙透析液还应个体化选择.关键词低钙透析液;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素;影响中图分类号R4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35-0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骨转换指标骨钙素水平对男性糖尿病性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370例男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血清骨钙素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T1组(骨钙素<9.2 ng/mL,123例)、T2组(骨钙素9.2~13 ng/mL,122例)、T3组(骨钙素≥13 ng/mL,125例),比较3组间DSPN所占比例,多元logistic回归计算不同组DSPN的发生风险。结果血清骨钙素T1、T2、T3组合并DSPN者分别为50例(40.7%)、29例(23.8%)、49例(39.2%),骨钙素T2组DSPN合并率显著低于T1和T3组;在调整了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糖尿病合并症、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交联肽(CTXβ)、血25-羟维生素D(25-OHD)、骨密度、治疗药物等多项混杂因素后,相对于骨钙素T2组,T1、T3组DSPN风险分别增加133.9%(OR=2.339, 95%CI 1.097~4.988, P=0.028)和134.2%(OR=2.342, 95%CI 1.040~5.275, P=0.039)。结论男性糖尿病患者骨转换指标骨钙素水平和DSPN相关,中等程度的骨转换水平(例如血清骨钙素水平维持在9.2~13 ng/mL)可能对DSPN有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维生素D与血清离子钙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其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分为病变组(60例)和未病变组(4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病变组和未病变组的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变化,并与对照组作对比,分析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结果未病变组治疗前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病变组治疗前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较其与两组均明显较低,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组治疗后其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未病变组和病变组组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维生素D、离子钙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呈显著正向相关性(r=0.531,P<0.05)。结论治疗前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与血清离子钙等水平变化差异十分明显,且血清离子钙与血清维生素D之间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