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移植技术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越来越不典型,出现了大量亚临床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出现临床或亚临床排斥反应是移植肾早期慢性病变和晚期排斥反应的强力诱因。如何早期发现亚临床排斥反应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也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亚临床排斥反应
  • 简介:目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这一“金标准”。尽管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某些病理特征已达成共识,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诊断排斥反应的标准。移植肠内的免疫指标变化可反应早期排斥反应过程,监测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的变化可直接反映排斥反应的免疫损伤过程对诊断和预测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是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本文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监测作一综述。

  • 标签: 小肠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免疫指标 早期 监测
  • 简介:本文综述了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侵入性检查的应用。

  • 标签: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 简介: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现室检查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 简介:摘要固有免疫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在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启动和调节适应性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Toll样受体的发现使得固有免疫在移植中的作用引起学者们重视,对固有免疫系统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免疫学家和临床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固有免疫系统对移植排斥的影响作以简述。

  • 标签: 固有免疫系统 移植排斥 Toll样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严重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是后期AMR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应对这一重要临床瓶颈,提高我国肾移植长期存活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和上海市肾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结合我国肾移植临床实际撰写了初稿,广泛征求国内本领域专家修改意见后统稿完成本共识。共识围绕降低dnDSA的产生风险以预防后期AMR、定期检测dnDSA并通过病理诊断及时发现后期AMR,以及后期AMR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相关专家推荐意见。

  • 标签: 肾移植 供者特异性抗体 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长期存活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患者超声造影特征,为建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实时CEUS成像技术对2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观察3d~6年。常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结束后,启动造影增强模式,实时存储图像,由两名医师共同进行图像回放分析。其中6例临床考虑慢性排斥者于CEUS后即行超声引导下移植肾穿刺活检术。结果23例均获得满意的超声造影成像效果,所有患者无不适反映。临床、实验室、CDFI及CEUS诊断为正常功能移植肾13例,其中3例于肾周发现血肿。临床、实验室及CDFI、肾穿刺活检确诊急性排斥10例,其中2例于肾周发现血肿、2例于术中发现小梗死灶、慢性排斥6例,CEUS均表现为皮质达峰时间延迟。结论CEUS与CDFI在评价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方面具有不同应用价值,其中CEUS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慢性排斥的评估中,而CDFI则体现在急性排斥反应的评估中。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剂 移植肾急性排斥
  • 简介: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cm、长约30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

  • 标签: 活体小肠移植术 小肠切除术 慢性排斥反应 移植术后 TREITZ韧带 短肠综合征
  • 简介:摘要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预防、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是目前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临床诊疗的关键。免疫抑制治疗强度不足以控制由同种异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激发的免疫反应是受者产生DSA的原因。肾移植受者术后应定期检测HLA抗体,分析阳性HLA抗体是否具有供者特异性,综合DSA的特性和病理活检诊断及时明确其临床意义,指导进一步的合理治疗。对DSA应重在预防、定期检测、积极适度治疗,防止AMR疾病过程中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因果发展,以期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 标签: 肾移植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供者特异性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肾移植术后患有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肾移植术的90例病患,并随机抽取50例病患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病患的排斥反应情况,对进行肾移植术的病患给予小剂量的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进行治疗术后的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结果50例病患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情况逐渐逆转,病患的病情趋于稳定。术后半年随访,有2例病患由于合并肺部感染,即停服用免疫抑制剂,进而出现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需进行移植肾的切除、恢复其的血液透析,剩下的肾移植功能情况良好。结论病患进行肾移植术之后,及时运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进行术后的治疗,能较好较快地使病患的肾损害情况更好的恢复、有效减少CsA肾毒性对病患的危害;而且多克隆抗体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是有效预防淋巴细胞的抑制剂,能够对T细胞免疫反应具有较高抑制作用。对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病患的成功率较高;同时,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也较少,对患者的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

  • 标签: 肾移植术 急性体液性排斥 临床治疗
  • 简介:CD44是属于黏附分子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广泛表达于内皮细胞、间充质细胞、造血干细胞及中胚层来源的细胞和组织,参与淋巴细胞活化、增殖、黏附以及渗出,近年发现其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CD44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CD44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了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基础和临床特点,分析了常规超声的应用现状及局限性,通过对超声造影在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探索超声造影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合理应用。

  • 标签: 肾移植 超声造影 排斥反应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模型.方法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术后给予环孢霉素A(CSA)10mg·kg-1·d-1皮下注射.术后第6天将动物随机分为继续CSA治疗(A组)和生理盐水10mg·kg-1·d-1皮下注射(B组).在术后第13天将动物进一步随机给予0.2ml,1×109cfu/ml铜绿假单胞菌气管内接种(C组)或0.2ml生理盐水气管内接种(D组).观察各组生存率,并于术后第14天处死动物,切取移植心脏和肺脏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动物全部存活;A组动物未见明显排斥反应;B组动物移植心脏发生ISHLT3R级(重度)排斥反应;C组动物发生中-重度肺部炎症反应;D组动物肺部病理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通过急性排斥和细菌气管内接种这两种干预因素处理,成功建立了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模型.

  • 标签: 心脏移植 移植物排斥 模型 动物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强的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副作用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强的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肾移植 赛尼哌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我院肾移植病人术后用抗排斥药使用情况及其日均用药支出。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2年3月份30份肾移植病人术后随诊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肾移植病人术后抗排斥药用药情况及日均用药支出。结果: 30例肾移植处方用药中,三种抗排斥药联合使用共19例,占63.3%;两种抗排斥药联合使用的共9例,占30.0%;单一用药的2例,占6.7%。肾移植患者术后随诊单次处方金额平均为3338.26元,单日平均用药金额为168.88元。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处方以联合用药为主,无论采用何种联合方式,均有单一用药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患者每日用药支出较为沉重且不良反应较多,所以需要做到个体化用药。

  • 标签: 抗排斥药 肾移植 用药支出 吗替麦考酚酯 他克莫司
  • 简介: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的预防性诱导治疗能否提高肾移植术后1年内的人、肾存活率。方法以1996年10月~2004年12月进行的同种异体肾移植并且术后使用单克隆抗体(OKT3)的153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h内预防使用OKT3,每日5mg。其中111例术后5~10d内未发生排斥反应,使用OKT325~50mg,作为预防性诱导治疗。其后改为环孢霉素(CsA)、强地松(P)、硫唑嘌呤(AZA)或霉酚酸酯(MMF)维持治疗。另外40例在5d内因出现排斥反应的征像: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1.5,同位素肾血流图和同位素肾胶体显相及彩色超声均提示排斥反应,使用OKT3总量60~100mg。确诊排斥反应的当日及第二日使用OKT3每日10mg。使用OKT3的总量根据临床症状是否缓解及CD4/CD8〈0.5或比值倒置而停药。结果2例术后24h内出现经病理证实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40例均逆转。151例人、肾存活的随访时间均达1年,只有12例(7.9%)因再排斥而住院治疗。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OKT。作为诱导性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效果良好。肾移植术后即便用OKT3作诱导性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仍达36%(40/111)。但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较轻,且可完全被加量的OKT3逆转。OKT3不能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另外本文也对OKT3常见的副作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措施。

  • 标签: 肾移植 排斥反应 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