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跖内侧入路跖侧钢板治疗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平均39.6岁(27~54岁);左足5例,右足7例。术中应用跖内侧入路跖侧钢板固定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及跖跗关节不稳,若合并其他跖跗关节损伤则同时行背侧切口复位固定。术后定期摄X线片,并记录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19个月(平均15.1个月)随访。12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4周(平均12.6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跖屈、背伸及内外翻肌力正常,X线片示跖跗关节复位无丢失。末次随访时AOFAS的中足评分为82~96分(平均88.9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分)。结论跖内侧入路跖侧钢板治疗主要骨折块位于跖侧的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第一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对科室收治的28例第一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比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足踝评分。结果本组入选的28例患者手术效果均成功,术中和术后并未发生突发情况或并发症,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8.26±3.14)d,愈合时间平均为(13.42±2.15)周。术后6个月患者的足踝评分明显提高,本组治疗优良率达到了96.43%(27/28)。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第一跖骨基底部闭合性粉碎骨折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患者第一跖骨旋转在足外翻(HV)形成与发展、影像学评估以及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外翻”“跖骨旋转”“外翻矫正手术”“旋转畸形”以及“hallux valgus”“hallux valgus corrective surgery”“rotational deformity”“metatarsal rotation”等为关键词,分别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第一跖骨旋转相关文献共396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8篇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讨论。结果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表明,第一跖骨旋转是HV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一跖骨旋转与籽骨的真假脱位密切相关,且与HV术后复发相关。目前,已经使用了多种影像学方法从多平面立体评估和测量第一跖骨的旋转,其中负重CT对第一跖骨旋转的多平面评估进一步揭示了第一跖骨旋转与HV的关系,也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针对HV中的旋转、平移畸形进行手术改良,进而降低了HV术后的复发率。结论第一跖骨旋转在HV畸形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与HV术后复发相关。对HV的进一步理解、标准化的影像学测量以及手术方法的改进是纠正HV多平面畸形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跖骨皮质指数(MCI)对跖骨应力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咸宁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41例跖骨应力性骨折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36.2±8.9)岁;选取同时期4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34.9±9.7)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Ⅰ型氨基端延长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和25-羟维生素D[25-(OH)D]、跖骨皮质指数(MCI Ⅰ~MCI 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试验组骨密度(BMD)小于对照组(t=-2.043,P<0.05),试验组CTX-Ⅰ水平高于对照组(t=3.670,P<0.05),试验组PINP、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164、-2.075,均P<0.05),试验组第一脚跖骨MCI(MCI Ⅰ)、第二脚跖骨MCI(MCI Ⅱ)、第三脚跖骨MCI(MCI Ⅲ)、第四脚跖骨MCI(MCI Ⅳ)、第五脚跖骨MCI(MCI Ⅴ)均小于对照组(t=-2.062、-2.019、-2.012、-5.889、-2.083,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每个跖骨皮质指数与跖骨应力性骨折均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X-I为跖骨应力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OR=6 065.508,P=0.021),而MCI Ⅳ为跖骨应力性骨折的保护性因素(OR=0.011,P=0.001)。CTX-Ⅰ和MCI Ⅳ诊断跖骨应力性骨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5(95%CI 0.735~0.914)和0.869(95%CI 0.793~0.945),CTX-Ⅰ和MCI Ⅳ的最佳截点值(cutoff值)分别为0.34 μg/L和1.7%,CTX-Ⅰ和MCI Ⅳ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6%和81%,CTX-Ⅰ和MCI Ⅳ的诊断特异度分别为83%和85%。结论CTX-I和MCI Ⅳ为应力性骨折的影响因素,CTX-Ⅰ和MCI Ⅳ可作为诊断跖骨应力性骨折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1、目的提高足踝外伤治疗技术;2、方法临床治疗30例跖骨近端骨折患者,克氏针内固定,防止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指导功能锻炼;3、结果骨折愈合,行走良好,功能恢复;4、结论跖骨近端骨折临床治疗,克氏针固定技术是良好的复位固定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跖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40例跖骨骨折患者使用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在40例跖骨骨折患者当中治疗效果评价为优的例数有21例,评价为良的例数有15例,评价为中的例数有3例,评价为差的例数有1例,总有效率为90.0%。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僵硬,有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50%。结果克氏针内固定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跖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3月—2018 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跖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40例跖骨骨折患者使用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 在40例跖骨骨折患者当中治疗效果评价为优的例数有21例,评价为良的例数有15例,评价为中的例数有3例,评价为差的例数有1例,总有效率为90.0%。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僵硬,有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50%。结果 克氏针内固定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Mimics 17.0软件将所有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进行重建,再利用3-Matic软件在所有患者的第五跖骨立体图形中一一标识骨折线,绘制骨折线热图。探讨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骨折线三维立体分布特点,为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钩钢板治疗第5跖骨基底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1年5月至2013年9月间,22例第5跖骨基底粉碎骨折患者采取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X线摄片显示骨折块移位均大于2mm,其中3例大于5mm,均为粉碎骨折。结果本组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13.6周,无骨折块移位现象、骨折不愈合、及残留足部疼痛症状,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出现,足踝部关节活动正常。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协会(AOFAS)的中前足功能评分标准3进行评估,22例评分为87~100分,平均93.6分,优15例,良7例,优良率达100%。结论移位明显的第5跖骨基底粉碎骨折,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骨折愈合快,远期疗效满意,是治疗第5跖骨基底粉碎骨折理想的选择。